APP下载

生活教育校本化实践研究

2017-04-22蔡汉棠

师道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儿童

蔡汉棠

基础教育观照生活世界,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儿童生活的建构,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二战”以后,欧美的基础教育改革始终凸现共同的新思潮内核:教育与生活的融合。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明确提出:“学会共同生活”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之一,更重要的是,把基础教育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我国新课改明确提出“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整合”。因此,关注儿童生活,对儿童充满人文关怀,赋予教育以生命意义,是时代对人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对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生生不息,活学致用”的生活教育校本化实践主张。

一、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核心素养体系

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核心素养体系。在生活教育视野下的生活核心素养,可归纳为生活力的培养。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提出的五大支柱说,以提升儿童生活力为目标,构建五大素养支柱。此五大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生活领域。具体如下表:

通过构建生活核心素养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以生长为目的的教育生活,以“活学致用”为实践策略,使素质教育得到深化,使日常教育得到优化。

二、课程实施生活化,融合学科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

1. 学科课程生活化

我们在探究中,逐渐形成了“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活学致用”学科教学模式:(1)、创情导入,生成学科问题。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或熟悉的生活情景生成学科问题。(2)、融合经验,主体探究。沟通已有生活经验与学科经验,让学生在对生活整合的探究中学习理解课本知识。(3)、回归生活,活学致用。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学科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以改造经验。(4)、交流分享,展示成果。师生不仅学习了学科知识,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得到生长。(5)、课外拓展,真学实用。把课堂上的智慧火花,在课外生活中继续“燃烧”。

“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生活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生活化学科问题情景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原则,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问题情景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生活中的过程与方法,获取“活”的知识与技能,生长情感与态度。以生活为师,运用书本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很好地沟通科学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

“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活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学生“如亲临其境”,经历知识之始终,实现真学、实学,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更积极地思考、实践、创新,并获得更大的身心愉悦,感受科学知识世界的奥妙,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以达文化化人、生活育人。

“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下的孩子正处在“互联网+”时代、“创客一代”、后工业时代,培养大量能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当务之急。在教学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面对各方面的具体问题情景,拓展生活视野,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实现真用、实用。

2. 地方课程社区化

地方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基于地域、基于活动、基于课程。我们重点以地域特征展开实践研究。实施地方课程社区化,把地方课程融入社区生活。从课程主题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校的地方课程设置与社区、文化活动等资源配置整合,形成地方课程与社区生活相融合的教育活动。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程融合到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令学生获得真实体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体现“活的课程”。如粤曲传承地方课程,我校附近就有文化宫、影剧院、青少宫、公园等社区设施,这些都成为学校地方课程教学的背景与教学资源。孩子们从小就沉浸在粤曲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耳听目染,有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学校组织儿童定期进入文化宫的粤曲展厅;通过家长组织儿童到影剧院、到公园“私伙局”中观看粤曲演出;把推广粤曲的专业、业余演员请入课堂;在青少宫里进行专业培训;在校内、外搭建粤曲展示小舞台。地方课程与社区教育背景融为一体,成为“活”的教育、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与用合一。

3. 活动课程主题化

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并相应表现为四种活动:语文与社交的本能和活动;制造的本能和活动;艺术的本能和活动;探究的本能和活动。杜威进一步指出:“教育的问题就是要抓住他的活动并给予活动以指导的问题。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运用,它们就会朝着有价值的结果前进而不致成为散乱的、或听任其流于仅仅是冲动性的表现。”我校的活动课程基于儿童的四种本能,确立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课程重要内容,突现活动课程的经验性、主体性、综合性、乡土性,充分关注活动形式、目的、内容、操作,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探究与创新、评价与反思,活动的人际关系和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创设学生活学与致用条件。例,我校进行金融理财知识活动课程教学,立足于金融理财生活素养,融合学生日常生活,构建买、卖双方、市场监管方,进行角色体验,从而初步了解“供给侧”、“需求侧”的经济学概念,探究“營利”的奥秘,践行诚信、友善、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把一部分学生担任卖方,约八到十个儿童组建“公司”,并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担任市场调查、采购、包装、宣传、制作DIY商品、定价、市场营销、形象设计、销售统计、财会等工作角色,并进行营利计算,模拟创业情景。而买方则对《品德与生活》中“生活中如何购物”的内容进行实践教育。活动与各学科中相关内容,如数学科统计学、语文口语交际、美工课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与沟通,把知识变为真实的生活情景,以达活学与致用的统一。

三、构建以“生生不息,活学致用”为导向的生活德育模式

生活教育视野下的德育,是儿童在生活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区”之间关系的理解下的行为规范,是构成人们德性生活的根本要素,是生活中的道德,是人对生活的理解与行动表现。因此,“依据生活、关于生活、为了生活”,是以“生生不息,活学致用”为导向的生活德育的基本原则。例:“小先生制”开拓德育新路径。在生活中树立儿童榜样,学校每班“每周一星”的评选,为各班树立每周一位行知榜样,来担当班级生活管理“小先生”。在“小先生”的榜样指引下,儿童的言行有了真实、亲近的“活”标准,更容易受榜样影响。而“小先生”则在教别人时,也教育了自己。就班级管理而言,“每周一星”,一学年基本每一位孩子都当了一回“小先生”。又例:“做中学”。在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中,学校通过开设各项家务专项微社团活动、专项校本课程(如蛋糕制作课程等)、每月当一天家活动等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真做”来学习生活素养。又例:社区即学校。学校建立红领巾电视台,开设每天一主题,开设“今日关注”“放大镜”“回音壁”等专题节目,每周组织全校儿童收看“东方时空”等电视节目,鼓励儿童关注校内外生活事件,在与老师、家长、同学的讨论中学习生活。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生生不息,活学致用”的生活教育校本化主张,解答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终极问题,统一全体师生的教育共识,重构教育生活世界,丰富了教育内涵,创新了教育文化。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先锋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儿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