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能模型对ICU非机械通气中青年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2017-04-21何林炎李素玲赵晓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负性通气机械

何林炎 李素玲 唐 龙 赵晓娟 黎 挺

赋能模型对ICU非机械通气中青年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何林炎 李素玲 唐 龙 赵晓娟 黎 挺

目的:探讨赋能模型在ICU非机械通气中青年患者负性情绪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50名ICU住院的非机械通气治疗的中青年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ICU护理,观察组以赋能模型为指导实施情绪管理。应用焦虑抑郁量表评价干预后的焦虑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的焦虑水平较对照组患者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赋能模型的干预能够显著减轻ICU非机械通气中青年患者的焦虑水平,达到较有效的情绪管理作用。

赋能模型;中青年患者;机械通气;负性情绪

危急重症患者在ICU住院期间,由于限制探视、与工作人员沟通不畅、对治疗和预后理解不到位、无法参与救护的决策、缺乏工作人员的支持导致情绪障碍,表现出高水平的焦虑、疾病不确定感和无助感等负性情绪,包括对并发症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害怕窒息、害怕痛苦、害怕无助、害怕孤独、害怕被限制等,这些长期的心理和身体压力影响着患者的健康结果,易导致如伤口愈合延迟、呼吸道感染高敏性、免疫力低下等[1]。中青年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入住ICU势必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甚至出院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维持较差的生活质量,无法恢复工作或无法达到之前的建树,也不能有效管理情绪和人际关系[2]。赋能是个体心理感知的过程,以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个跨学科构建,强调个体的内在心理状况,包括了自我认知、知识资源、角色参与三个因素,是决策制定者和医疗卫生人员以帮助患者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健康为目的,其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3]。本研究将赋能模型应用到ICU非机械通气治疗的中青年患者情绪管理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重症医学科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同一个病区住院治疗。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且<60周岁;ICU停留时间超过72 h;非机械通气治疗;非昏迷;有一定的沟通和认知水平;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年龄<18岁,或≥60周岁;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缺乏语言沟通能力;同一间病房有另外研究对象;临终期;伴精神类疾病。经筛查,最终纳入250名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76例,女49例;年龄18~34岁59例,35~59岁66例;学历: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或中专62例,大学及以下49例;婚姻情况:在婚71例,非在婚(未婚、离异)54例;外科疾病69例、内科疾病56例;ICU住院时间(10.02±3.44)d;BMI指数指数(20.15±4.62)kg/m2;APACHE-Ⅱ评分(12.55±3.49)分;Barthel指数(40.57±8.72)分。观察组中男70例,女55例;年龄18~34岁71例,35~59岁54例;学历: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或中专70例,大学及以下35例;婚姻情况:在婚76例,非在婚(未婚、离异)49例;外科疾病60例、内科疾病65例;ICU住院时间(9.86±3.00)d;BMI指数指数(19.95±4.09)kg/m2;APACHE-Ⅱ评分(13.02±3.62)分;Barthel指数(38.99±8.66)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婚姻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ICU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赋能模型对其进行干预,首先组建由ICU医师、专科医师、ICU专科护士、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士组成的赋能干预团队,所有组员均接受赋能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团队通过确立问题、情感表达、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和效果评估5个阶段,以观察、询问、反馈等程序[4]与研究对象共同参与和协作解决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1.2.1 确立问题 首要任务为团队与患者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以更好的相互交流,在患者入住ICU清醒状态下,介绍治疗、护理、探视等环境因素,随之由ICU医师对研究对象进行初步评估,通过一对一的面对面深度访谈技术明确其个性特征,问题一般包括了“您认为最影响您睡眠的事件是什么?您认为改善目前的状况需要做些什么?”“您对下床活动有什么担忧?”等,以开放性的提问熟知患者及家庭的资源和信息,探寻其生理、心理、认知需求,同时将问题摆在患者和家属的眼前,促使其明白错误的认知观念会导致不适应ICU环境的情绪和行为,最大化的挖掘个体力量、优势和能力,刺激其主动的关注负性情绪存在这一实际问题。

1.2.2 情感表达 以患者为中心,指导其深度的自我挖掘,尽最大可能为其梳理情绪、行为、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在前期信任关系的基础上,鼓励表达和宣泄情绪,说出个体心理的真实感受并自我暴露负性情绪与障碍性行为,应当与2个或更多的人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团队则通过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状态、肢体语言等识别积极情绪和负性情绪,例如对于下床活动,“您觉得刚才如果再加持什么就能够坚持更长距离呢?”,而对于夜间睡眠障碍者可以询问“您认为哪些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入睡问题”,明确负性情绪产生的由内到外的刺激因素。

1.2.3 设立目标和制定计划 在获取患者需求、资源和支持后,对目前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多学科分析,这一阶段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成为“被赋能”的主导者,如与患者和家庭共同制定可操作的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用“小计划”合成“大计划”,为患者提供无线局域网、IPad、眼罩、耳塞[5]、日记、药物、增加探视频次等,通过暗示、自我激励等自我疏导以及劝说、正确反应示范、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其寻求有益的、理性的观念和情绪,产生积极参与感。同时,每一个目标均设有没有进展、极少实现、部分实现、大体实现、全部实现5个尺度以精确计划实施和目标实现的阶段,提高患者情绪管理的信心。

1.3 效果评价 应用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价效果。该量表适用于医院住院患者非精神病性的抑郁和焦虑症状筛查,包括抑郁(7个条目)、焦虑(7个条目)2个分量表共14个条目,采用0~4级评分法(0~3),得分范围为0~21分,总分≥8分作为诊断参考划界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 d、出院或转科时HADS得分比较(分,

注: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d、出院或转科时HADS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对患者而言,入住ICU是一个重要的创伤经历,患者常常处于高应激状态,极易出现极端、绝对、单向的判断和错误认知,继而出现负性情绪和行为,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可达40%[6],既对其心理和生理拒绝造成不利的短期影响,也有长期的影响,导致身体恢复延迟,而早期干预能够减轻ICU患者的焦虑水平[7],表1显示,两组患者在干预后3 d焦虑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可能是患者在入住ICU的最初阶段,有较多不适的来源,疾病治疗效果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因而早期干预效果并不明显,而随着干预的持续开展,强调患者参与,并不断的识别、缓解、解决负性情绪,推进矛盾威胁的积极变化,逐步实现目标,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可见,基于赋能模型的干预能够明显的减轻中青年非机械通气患者的焦虑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研究认为减轻ICU患者的焦虑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方式[8],而且满足患者个人的特点(知识、赋能)、医患特征(信任)、患者信息需求和参与决策需求是必要的[9]。本研究组建了多学科的干预团队,以患者为中心,通过确立问题、情感表达、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和效果评估5个阶段的循环,以非特定意向的面对面沟通为开端,患者与医师、护士间互动,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在识别问题、化解问题、反馈问题时强调和注重情绪应对,通过图像、文字、放松技术(眼罩、耳塞)等心理、社会支持,不断地观察、询问、反馈,能够改善其生命体征,减少疼痛、焦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睡眠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10]。同时,考虑和针对个体的学习偏好或不同年龄组的需求,如为了减少久躺不动的行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以赋权和感知健康的干预措施为基础鼓励在床上或下床活动,提高患者的自我授权和自我照顾行为,改善了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既增加了体力活动的强度,又能够缓解抑郁症。

非机械通气患者较机械通气患者而言,其限制相对较少,在清醒时期,其沟通、活动、参与的需求更为强烈,而对家庭而言,成员在ICU住院治疗是一个充满压力、高度紧张的经历,但是目前ICU患者与家属的沟通较为匮乏,每日仅能够会面1~2次,而中青年患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不仅局限于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本研究中,通过IPad增加探视频次,允许患者-家属间的通信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从家庭支持方面给予情感性、有形性的信息,家庭层面的指导、关心更利于“被赋能”心理的产生,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或僵持不下时,专业人士主动介入。另一方面,通过书写ICU日记,患者、家属、工作人员三方分享信息,提高了交际经验,促使获取患者医疗信息的同步化,增强了家庭对患者住院期间负性情绪体验的了解和提高潜在应对水平,也能够记录和表达爱与被爱,进而保持信任和希望,能够有效的缓解非机械通气患者清醒期间的负性情绪[11]。

[1] Fleischer S, Berg A,Behrens J,et al.Does an additional structured information program during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reduce anxiety in ICU patients?: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Anesthesiol,2014(14):48.

[2] Jackson JC,Mitchell N,Hopkins RO.Cognitive functioning,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ICU survivors: an overview[J].Psychiatr Clin North Am,2015,38(1):91-104.

[3] Hunter BA,Jason LA,Keys CB.Factors of empowerment for women in recovery from substance use[J].Am J Community Psychol,2013,51(1-2):91-102.

[4] Conte H,Scheja M,Hjelmqvist H,et al.Exploring teams of learners becoming “W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focused ethnographic study[J].BMC Med Educ,2015(15):131.

[5] Tate JA,Devito Dabbs A,Hoffman LA,et al.Anxiety and agitation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Qual Health Res,2012,22(2):157-173.[6] Papathanassoglou ED.Psychological support and outcomes for ICU patients[J].Nurs Crit Care,2010,15(3):118-128.

[7] Peris A,Bonizzoil M,Lozzoli D,et al.Early intra-intensive care uni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romotes recovery from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 ,2011,15(1):41.

[8] Fleischer S,Berg A,Behrens J,et al.Does an additional structured information program during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reduce anxiety in ICU patients?: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Anesthesiol,2014(14):48.

[9] Camerini AL,Schulz PJ.Patients’ need for information provision and perceived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in doctor-patient consultation: Micro-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French- and Italian-speaking Switzerland[J].Patient Educ Couns,2016,99(3):462-469.

[10]Chang AK,Sok SR.Predictors of sedentary behavior in elderly koreans with hypertension[J].J Nurs Res,2015,23(4):262-270.

[11]Garrouste-Orgeas M,Périer A,Mouricou P,et al.Writing In and Reading ICU diaries:qualitative study of families’ experience in the ICU[J].PLoS One,2014,9(10):110146.

(本文编辑 冯晓倩)

541001 桂林市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何林炎:女,本科,主管护师

广西卫生厅计划课题(Z2012434)

2016-09-18)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5.058

猜你喜欢

负性通气机械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调试机械臂
不通气的鼻孔
简单机械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按摩机械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