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足球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7-04-21冰野

北广人物 2017年13期
关键词:潞河蹴鞠协和

北京足球不为人知的故事

清代末年的通州协和书院(现北京潞河中学)足球队

早在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国就有了足球活动。《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有2000余里土地,有数十万士兵,“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搏、蹴鞠者”。可以想见,那么多人踢球,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

北京这座古老的都城,很早就有足球这项运动。在唐、宋、元、金,足球很受北京青少年的喜爱,每于“十月以后,寒贱之子,琢石为球,以足蹴之,前后交击为胜。盖京师多寒,足指冻。儿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亦蹴鞠之类也”。古时,在北京还有以蹴鞠为技艺的表演。如明代宛平县显灵宫道士郭承仪,善于做蹴鞠表演,肩、背、膺、腹皆可代足,还可以使球绕身滚动不坠,令观者瞠目叫绝。另有记载,清代的满、蒙、汉八旗子弟“皆踢石球为戏”。清代绘画《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也展现了老北京人踢小石球健身与游戏的场景。应该指出的是,古代蹴鞠多为有钱人玩儿,民间对此非议不少,加上中国古代这项活动带有娱乐杂耍性质,踢球者常被视为玩物丧志之徒。元代杰出的戏剧家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北京地区,他就曾讽刺官场中不务正业的浪荡公子:“我玩的是粱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燕作、会吟诗、会双陆。”这群浪荡公子也让蹴鞠蒙受了不应有的恶名。

现代足球运动是19世纪末传入北京的。最早是在通州潞河中学的协和书院开始有足球活动。难能可贵的是,百年前的足球运动员还留下了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运动员们梳着长辫子,穿着运动服,面前还摆着足球。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协和书院与汇文大学堂进行的一场足球比赛,是北京最早的校际比赛。潞河中学的协和书院之所以能够开风气之先,是由于这所学校是1867年美国基督教卫理会创建的。西方的竞技运动得以很快在潞河中学中传播,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孔祥熙和董守义,后来担任了国际奥委会委员,新中国第一任国家足球队教练李凤楼也毕业于这所学校。

20世纪初足球就在潞河中学成为了主流运动。1906年,潞河中学队以2比0战胜英国水兵联队,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后来,潞河中学足球水平高的消息也传到租界,喜欢足球的英法驻军正愁常年找不到对手,因此多次约赛。后来,这种比赛成为北京足球赛事的“传统节目”。

由于年代久远,有关北京足球的传说也不少。比如北京首场国际比赛的策划者竟然是国画大师吴昌硕。这位画家曾留学英国,非常喜欢踢足球。他回国后得知英国水兵有支球队在北京,便组织协和书院学生军与英国人对阵。这场比赛最初被清政府怀疑聚众滋事、图谋不轨,但在英国人的压力下还是如期比赛。比赛时竟有几千人前来助阵,最终中国学生以2比0获胜。后来,英国人找了一些理由,说这些中国队员的辫子甩来甩去,经常碰到英国人的眼睛,才导致了输球。据说,这场比赛还闹出一个笑话,一个清政府官员坐轿路过球场,看到观众多没有进去,但第二天他派人到英兵驻地送去“白瓷九龙杯”一座,称这是送给优胜者的。他以为胜利者肯定是英国人,结果让英国人也啼笑皆非。

时光长河直到今天,北京的足球文化也丝毫没有停止脚步。上周刚刚开幕的首届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官方球迷联赛得到了北京广大球迷爱好者的关注和支持,这也正说明了北京人对于足球的热爱和希冀。未来,北京足球的光彩依然会延续发展,马不停蹄!

冰野据《北京市方志馆》整理

猜你喜欢

潞河蹴鞠协和
蹴鞠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潞河人格教育”在传承中发展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蹴鞠趣“史”
潞河教育,焕发持久生命力 北京市潞河中学
组建“协和队”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