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漱溟之孙回忆祖父梁家的家风是“宽放”

2017-04-21邢大军

北广人物 2017年13期
关键词:梁家梁漱溟祖父

梁漱溟之孙回忆祖父梁家的家风是“宽放”

祖父梁漱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想可以用两个字:宽放。他从不会强加干涉子女后人的决定,而是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

梁钦宁是儒学大家梁漱溟的孙子,爷孙俩在一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他了解的梁漱溟,不只是隔着书本的那位大儒家,更是亲切的祖父。他说,梁家的家风是“宽放”,全然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枕着梁启超丛书睡觉

祖父一直对我们讲人不能贪。“不贪”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比如我堂哥钦东通宵夜读,按理说读书是好事,但祖父说,这也是不可取的,也是“贪”。祖父自己吃得非常清淡,每餐七分饱。有一次,祖父一个人带4个孩子出去玩,当时我最小,只有4岁,最长的11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我们4个孩子总共就要了2两米饭。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七分饱,吃得慢,有节制才好,美食同样“不贪”。这点上,我自己的修为也不够,好吃的总忍不住多吃两口,可祖父能做到,他不管好吃不好吃,吃几筷子就停下。

在孙辈之中,祖父给我的题字最多。有录自诸葛亮的,有取自《易经》的,有出自《孟子》的,可我最喜爱的是这样一句话:“我愿你成为有思想且又本着自家思想而行动的人。”这句话出自祖父自己的著作《中国文化要义》,这句话也正是祖父一生的真实写照。

祖父梁漱溟本名梁焕鼎,1893年重阳节那天出生。我们梁家是元朝宗室忽必烈汗第五子的后裔。明朝时朱元璋打来,我们迁徙到河南汝阳,古称梁地,所以以梁为姓,后来又迁徙到广西桂林。我们家有蒙古血统,而我爷爷的母亲是大理白族,我们家是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大家庭。

祖父梁漱溟幼时受他父亲梁济影响很深。此外还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一个是他父亲的结拜兄弟彭翼仲,他是清末著名的爱国报人,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先驱。彭翼仲因为办报得罪了清朝政府,被发配新疆,当时有上千人送他,还有人愿意陪他一起去新疆。七八年后,彭翼仲又回来办了《启蒙画报》,那是一张彩色画报,对祖父的影响很大。

另一位影响祖父的人是梁启超先生。彼时梁启超已经流亡日本,但他的丛书合订本从海外流入,祖父非常喜欢读,买了有五六百万字之巨,爱不释手到每晚都枕着梁启超的丛书睡觉。

现在大家认为梁漱溟是国学大师,然而祖父的童年和少年教育,与国学没有太大关系。曾祖父没有让祖父去私塾,而是找了一位老师来家里,一开始也就读《弟子规》《千字文》。清朝末年,祖父上的是北京第一家西式小学堂,学的是英文字母abc,后来因为义和团来了,学业中断。

祖父的中学是在顺天中学堂读的,那所学校也有洋讲师。可以说,20岁之前,祖父没有接触过四书五经。但祖父说,从十四五岁起,他就开始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后来他一直研习佛学可能与此有关;另一个就是关注中国社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贯穿了祖父的一生。

他主张主动让孩子瞎撞

祖父梁漱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想可以用两个字:宽放。他从不会强加干涉子女后人的决定,而是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

我从小和祖父在一起生活。祖父一直吃素,所以口味非常清淡,而我老是嫌味道太淡,往菜里面倒酱油。祖父当时看着我,没说什么。直到有一天,他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上海一家出版社的书,书还折了角。只见祖父打开折角的地方,翻开给我看,还用红铅笔将题目勾勒出来。书里的标题我至今都记得:《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

他不仅对我如此,对父亲也是如此。据说我父亲在读小学时,考过人生唯一的一次不及格。成绩单寄到家里后,祖父看了看,一个字都没说,就把成绩单交还给父亲。我父亲就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事。之后,父亲好好复习补考,考了很高的分数,而那一门后来成为父亲学得最好的一门。父亲也从此再没有考过不及格。

我们家家风一直比较宽放。“主动瞎撞”是祖父描述曾祖父放任他的原话,提倡让人在试错中成长。对我、我父亲、我叔叔,祖父从来不强求,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父亲考了好几所大学,不想上了就换一所,祖父也没说过什么。

我1988年大学毕业,当时是分配工作。父亲已经为我找好工作,去一家公司当总经理助理。总经理当时要去珠海出差三个月,让我在家先休息三个月待命,而我当时喜欢上了摇滚乐,去找崔健玩儿了,迷恋摇滚乐迷到了不想上班。音乐和我学的法律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家里没有人指责我。母亲只是提醒我一句:“要不你先考个律师证吧。”再多的干涉也没有了。

我们全家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宽放,尊重个性,尊重个体生命,他的路让他自己去走。

祖父买了一本小册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的迪斯科舞传到中国,它强烈的节奏、自由奔放的舞姿,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我也不例外,还花了10元钱报了一个学习班。当时10元是很贵的,几乎是花了我的血本。记得一个夏日午后,我来到祖父家。祖父午休过后,正在客厅里踱步,我放下书包,来到祖父面前,给他演练我新学的迪斯科舞。我伸臂蹬腿,左摇右摆,臀部剧烈扭动。

舞毕,我便问祖父:“爷爷,喜欢吗?”其实我内心知道,祖父对我们这些小孩的玩意不会感兴趣,但我还是想从他口中知道他对我们年轻人行为的看法。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得清楚,祖父戴着瓜皮帽,架着一副眼镜,他用左手扶了一下眼镜,对我莞尔一笑:“你喜欢就好!”随后踱步而去。

祖父的回答令我很意外。因为在那个时代,与我父辈、祖辈年纪相近的大人们,对我们年轻人喜欢这种舞蹈颇多非议,无法接受甚至厌恶,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而当时,祖父已经93岁了,却依然很开明。他懂得,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即使不理解、看不懂,也要互相尊重。

有一回,祖父买了一本小册子。他把书皮包好,封面写上书名:《青春期卫生》,拿来给我哥哥、堂哥读。祖父很细心,特地在书里写了一张小纸条:此书可先粗看一遍再细读之,粗看和细读均不妨从自己的注意上选择,也不必挨次序读。随着遍数增加,慢慢就通畅了。祖父还注明,先给我哥读,堂哥后读,特别嘱咐了一下。这就是他教育的体贴之处。

邢大军据《解放日报》整理

猜你喜欢

梁家梁漱溟祖父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祖父瓷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梁家河岁月
梁家河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亲亲的梁家河
祖父的一封信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