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心不泯,终会发芽

2017-04-21杜浩

中国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武亦姝诗心古诗文

文|杜浩

诗心不泯,终会发芽

文|杜浩

春节期间,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受到广泛关注,节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年轻学生更是实力“圈粉”,被网友称赞“腹有诗书气自华”。

经过九场PK, 总决赛中,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的高一女生武亦姝最终胜出,获得冠军。武亦姝有2000首诗词量,答题时气定神闲,还有高颜值,以致网友感叹“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这位“00后”说:“喜欢诗词是一件很单纯的事,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意,在现代语言中很难找到。”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还有像武亦姝这样的高手,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上海文来中学学生侯尤雯,2岁开始读诗,曾获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等奖,为本届诗词大会进入挑战赛的年龄最小选手。

擂台上那些优秀选手被称作“行走的诗词库”,他们需要从“百人团”中通过比赛脱颖而出,“百人团”选手绝大部分是年轻学生和各行业的普通人,年龄上以“90后”“00后”为主……

这些参加诗词比赛的年轻选手,不是为了比赛而来,他们都有着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验。他们说,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学知识,更是传承品德与精神,“爱国、爱家、爱生活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是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有对美好的事物的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咏读古诗词给了心灵一个宣泄的出口。”

的确,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历史,还可以欣赏诗人迥异的艺术风格。优秀诗词作品都是诗人心灵的产物,渗透到我们的生命之中、灵魂之中,扩大了我们的心灵境界,给予我们理性和情感的滋养……

所以,古诗词的学习也好,还是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也好,抑或像“诗词大会”这样的文化教育节目形式走红,其实,都是反映和印证了古代世界对当代世界、古代历史对当代历史、古代文化对当代文化、诗人的生活和激情对今人的影响和作用,鲜明地体现了人类精神产品的共同性、共通性与永久性。

这又不禁让人想起前两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删除古诗文引发的文化争议。教育界、文化界一些人士的共识是,“删除古诗,割断了传统文化”,“删除古诗词或事小,民族文化传承却事大”,“课本‘删除古诗词’,让国人集体失去了文化‘失忆’”,“删除古诗词,是‘去中国化’,做法很悲哀”,这种举措是背离语文教育的本质和原则,是文化的短视,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割断……

我们都知道,古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通过这一纯粹精神形式流传千百年。翻阅中国古典诗词,有家国情怀,有人生修养,有道德文章,有天人合一,有生存哲学,有美的理念,有生活的艺术,有生与死的思辨……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精神。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这些古代经典诗词的学习,我们需要从小开始,并成为学习记忆和文化记忆,成为终身学习的文化资源,影响我们的一生。这种影响,会作用我们一个人形成自己的文化人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乃至精神信仰。我们很多人就是在古诗词的语文教育中、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获得和汲取这些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的。

《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出人意料地受到观众的热捧。有评论说得好,中国人的诗心没有断,只是需要外界力量来激活,“这就好像种子本来存在,只要一滴水、一缕风,它就能发芽。”

责任编辑:赵涛

猜你喜欢

武亦姝诗心古诗文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
武亦姝:腹有诗书气自华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诗心依旧(节选)
菊品与诗心——论欧阳修十年迁谪期的菊花诗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