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氪刘成城:创业不是目标,而是常态

2017-04-21董铁莹

中国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创业者能力

文|本刊记者 董铁莹

人物

36氪刘成城:创业不是目标,而是常态

文|本刊记者 董铁莹

36氪中的“氪”,化学符号是Kr,一个稳定、独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作用的元素。传说中的氪星是超人的故乡。这个带着科幻色彩的浪漫名字,给一个创业公司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

蓝色棉布衬衫配搭西装外套,一副还略带学生气的黑框眼镜,显得干净温和,这是36氪创始人兼CEO刘成城出席重要场合喜爱的穿着。今年36氪创办的WISE独角兽大会上,柳传志、王石赶来为他站台。柳传志一坐下就说:“15分钟,现在开始倒计时啊。”在以分钟计的创投圈,柳传志给了一个年轻后辈超越金钱之外的支持。

站在闪光灯熠熠的台上,刘成城依旧显得青涩腼腆。在为数不多的演讲中,他说话总是不急不缓,中间并没有激情澎湃的转折,几乎没有肢体动作,只是站在那儿安静地一点点叙述,讲到有趣的地方时偶尔露出笑容。但底下的观众总能被他带动和感染。

在被认为需要大声吆喝的创投圈里,刘成城自带一种独特的气质。他低调内敛,又往往创造惊喜。

1988年出生的他,用了不到6年时间,一次次颠覆人们的预测,带领36氪成长为全国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创业服务平台。李克强总理亲自接见并和他自拍合影;在马云眼中,他是“未来15年的商业领袖”,并成为湖畔大学第一届学生;李开复、徐小平对他赞赏有加……2016年年底,36氪宣布拿到了国家招商局和另外两家国有企业的战略投资,加上此前蚂蚁金服等的D轮融资,36氪的市场估值已接近10亿美金。

刘成城变为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其他同期的创业者都会不自觉地和他进行比较。在外界看来,刘成城和公司的成长速度太快了,有时好过他们预期的上限。

刘成城对眼前的成功始终没有多少安全感。马云曾说,“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明天都可能轰然倒下”,刘成城觉得,“我们这种小公司算什么?”

依旧是小公司,这是刘成城的定位。他告诉《中国青年》记者,“我不把创业当作一个目标,这是一个常态。我们什么都没有,一切成功都是阶段性成功。”

很弱的心态才能做很强的决定

36氪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刘成城自己也说,“公司的发展总是超出我们自己的预期速度。”媒体上出现大量分析36氪成功路径的文章,比如“36氪如何从边缘媒体做到主流金融?”人们企图解开这个正处于风光无限中的创业公司的快速通关秘籍。

与外界激动人心的描述同时存在的,是36氪员工每天都能看到的那个忙碌的身影。合伙人王壮说:“我们经常从早晨起来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11、12点。几乎每天都是如此,这几年我还休过三天假,刘成城好像一次没休过。”

刘成城对记者说,创业就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在工作,一天工作16小时。当公司加速奔跑的时候,我要保证自己不被落下。”

“小公司”三个字经常被刘成城挂在嘴边。与参与到中关村历史中的兴奋相伴随的,是他对于失败的解读。2006年开始读《中国的新革命》一书,10年后这仍然是他随时拿起来翻看的书籍。书里写到中关村曾经被当作一个“试验区”,这里不仅有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也有悲剧英雄和乱世枭雄。

关于如何面对失败,这大概是每个青年创业者都不曾预设的问题。“不要担心失败,无所谓的,人家不太care(在意)你的。”刘成城自视不高,就像是走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再普通不过的创业者,面对未知的明天带着激动的憧憬,也做好不能实现目标的准备。

当他手中接过一个“青年领袖”的奖杯时,刘成城幽默地说:“我会想以后怎么尽量不要让大家失望。”但他随即又把话锋一转,“我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很多事情是要看结果的,但人活在世界上就是活一个心态,活一个过程。”

36氪从科技博客起步,在那时的创业大军里,相对于从大公司离职的高管,相对于有过创业经历的人,他是个弱者。不被看好的时候,刘成城像极了来自氪星球的超人,发挥全能,其他交给命运。

“我努力了,如果还挂了,那是天意。”刘成城说,“你必须在看似很弱的心态上才能做很强的决定,这样不会被打倒。”

不纠结,做比想清楚更重要

高中时刘成城就和同学准备“进京创业”,虽然后来被同学告发没能去成,但他决定先考入北京的学校再说。在北京邮电大学期间他又创业,这次获得了成功。

他并不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乖乖地在固定时间点交出满意的成绩单。他喜欢寻求突破,完成自己预设的一个个小目标。

今天的36氪被拆分成了氪空间、媒体、创投以及类金融四块,这是刘成城对于公司战略布局做出的又一调整。36氪在六年时间里跟着市场节奏反复做着调整,他还是说自己“做决策太慢了”,佩服邓小平那种果断的勇气和能力,“缺了他的决策意志,社会发展会缓慢十年二十年。”

2015年5月,湖畔大学第一次开课,马云亲自授课。当时坐在课堂里的刘成城正面临着困难:公司的升级面临着各种冲突,很多决策不敢做。

马云在课堂上说了这样一番话:“你这种改革左顾右盼,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肯定不能成功。你只有把自己当成狗屁公司,你改好了也是狗屁公司,改差了也是狗屁公司,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句话简直给了刘成城一记棒喝。

他忽然就懂了。“在资金、团队都不匮乏的情况下,居然是决策能力真正限制了自己。如果我只有500万,买房子对我就是个太大的决策。我们原来太担心这500万是不是丢了,买房子是不是要谨慎一点。但如果转换心态,变成500万算什么,丢了还能赚回来,就没什么难了。我知道自己需要一点点冒险精神。”

阿里巴巴内部的“做正确的事,不止是正确地做事”被刘成城消化吸收,在他看来,“等到谁都能被你说服的时候,你连做的机会都没有了。”

2013年的时候刘成城就和团队有过一次争执。那时候他想建“氪空间”,帮助创业团队进行早期孵化,招致内部很多的反对声音,“做孵化器太重了,没必要自己动手,跟别人合作就行”;“在不收费、不占股的条件下,到底能有什么利可图?”双方争持不下,付出的代价是近一年时间的驻足不前,直到2014年4月,氪空间才正式启动。后被证明氪空间的启动让36氪跟企业绑定得更紧,它现在已经成为公司四块核心业务之一。

“时间是我交过最贵的学费!”刘成城说。确实,当一个公司已经发展得足够好时,每一点细微的改变和突破都需要不成比例的勇气支撑。

但刘成城决定不囿于这个游刃有余的圈子里,随时准备着再往前进一步。

这不是妥协,这是现实

《中国青年》:

2010-2016年,六年的创业路给你带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遇到的最大挑战有哪些?

刘成城:

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种困难,解决不好,公司可能就没了。所以做公司永远没有安全感,不能有成功心态,要有足够强大的心去面对。乐观、皮实和经得起折腾,这是现代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太敏感的创业者不好,小气的创业者也不好,太追求完美的创业者更不好。

《中国青年》:

不少年轻创业者反映,现在创业可能是十创九死,或者十创十死。不管是在模式、资金、运营等方面他们都感到迷茫。身处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成功的“创业者的创业者”,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刘成城:

我知道2016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大家都在谈资本寒冬。资本寒冬确实存在,但我个人的看法是,对于创业者的影响也不应该过分夸大。我觉得中国创业的黄金时代,最起码还可以持续20年。

20年前,1997年的时候,中国才只有62万网民;而今天,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超过了7.1亿,互联网普及率去年就突破了50%。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中国一年新增的网民数量,仍然接近阿根廷的总人口。

再加上中国整体的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最好的。这两年从中央到各地政府,在创业软硬环境的建设上,都花了很大的力气。如果说在这样的国家都不适合创业,我不清楚还有什么地方更适合。我们36氪,也会始终致力于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做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以及参与者。

我觉得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与其说什么领域适合年轻人创业,不如说商业模式的扎实度可能比创新能力更重要。

大家更应该专注于商业本身,尤其在市场不好的时候,能有盈利的公司才会做得更稳,资本才会更向公司聚集,等到寒冬过去了这样的公司才会起来。目前大家都依靠概念来判断公司靠不靠谱,这样的想法是有问题的。有人说公司是共享经济,就肯定靠谱,这样简单的论断肯定不成立。就共享经济而言,很早就存在了。只有我们在用它来分析怎么样共享、怎么样提高让一辆自行车的空转最少,让更多人用的时候,这个研究模式是成立的。

纯技术类创新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继而才能投入应用。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只有在增量市场中才可能发生资本的溢价,资本有溢价,才能支持技术的进一步研发。

然而在资本寒冬的环境下,创业领域已转入存量市场,创业公司想要做技术创新并保持其成长性,必须维持公司能够坚持运转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早期的创业公司已经在做纯技术类创新了,我建议,假设说你正好有18个月的资金存量,你应该从下个月就开始赚钱,让自己的支出和收入达成打平状态,一直维持你有18个月的钱,等到资本情况好转的那天。这不是妥协,这是现实。

《中国青年》:

作为创业者,你曾经说过主要是“找人、找钱、找方向”,那么目前这三块哪一项对你来说最富挑战性,为什么?

刘成城:

找人、找钱、找方向这三者缺一不可,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招人。在招人方面,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牛人如何招进来。其实方法都很简单,最主要的是要有资源和能力把这个方法落地。第一种方法粗犷砸钱,或者说给出股权,不管你多花了还是少花了,肯定能找到一些比你现在团队某些方面要优秀的人,也就是找到中间这层人。

但是要想找到最顶层的人,就要相对有方法了——你想找什么行业的人,就把相关行业里符合条件的人拉一个名单,全部聊一遍,然后从他们中挑选或者让他们给你再推荐。

第二阶段是牛人与CEO的互动调整。当你度过“蜜月期”,开始消化招来的牛人时,就会遇到后面的很多问题了。人来了之后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融入不了,当然我们找一个高管来的时候一定要力排众议,一定是100%授权、100%相信,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搞定已经在你公司里的人。

其实从第一阶段往第二阶段过渡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我自己会处理这些高管的调配了,比如说原来我给他预期比较高,他能力没有达到,或者说我给他正常的预期他没达到,然后我怎么调整。这中间最大的变化就是自己的决心变大了,简单讲最核心的是我对自己团队的控制能力变强了。

第三阶段是后牛人时代的团队搭建能力。如果团队的目标非常清楚,商业模式也非常清楚,花多少钱做出来是团队效率问题,完全做不出来的话就是团队能力的问题了,而做不成上市这个团队就不行。至于花1000万还是1个亿做上市,那是你这个团队会不会花钱的问题。过程中方向要对,然后配足资源。

这说的是团队,而衡量带队的“牛人”,最重要的两个能力就是拿钱,找人和用人,找人和用人是一个能力,找到人还要能用好他。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能力反而不是业务能力,而是组织能力。一是你能不能找到资源,或者说找到钱。二是找人用人的能力,我们知道的商业模式就是用我们的资源整合能力找到便宜的东西卖出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找资源,找钱,找人用人,只要有了这个组织,往后再延展很多业务都可以。

《中国青年》:

未来五年的目标是什么?

刘成城:

做一个令人尊敬的企业。

《中国青年》:

在36氪每一次遭遇瓶颈时,你都会迅速拿出下一步的战略安排。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决断力?

刘成城:

我自认并不是决断力特别强的人,但是正在有意地磨练自己这一点。

我觉得创业对于一个人来讲它就是一个,就像压缩饼干那样,有可能我昨天做的那个决定就是错的,但是今天我就知道它错了,然后我今天就得调整,对,就是这种频率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个节奏可能是一个艺术,真的要不断地打破自己已有的一些观点,甚至说世界的一些看法都有可能是需要基于公司的变化来调整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往前冲,如果说在正确的往前冲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或者瓶颈,就去解决那个瓶颈。现在社会可能跟以前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可能对于每一个公司来讲,资源是可以往无限角度去想的,重要的是时间,更重要的就是如何让自己更快地往前走。

猜你喜欢

创业者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幽默是一种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无人机飞行能力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给可穿戴设备创业者提个醒
从职场高管到创业者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