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科学”

2017-04-20宿昊唐兴龄

科技视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真理经验科学

宿昊 唐兴龄

【摘 要】今日社会的便利快捷来源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然而近来“科学”一词却越来越有被滥用之嫌,仿佛“科学”就是神圣而不可置疑的真理,这本身就是对“科学”的误解。本文尝试区别真理与科学的概念,并阐释说明科学的内涵只是经世致用经验的总结与延伸,没有永恒正确的科学。

【关键词】科学;真理;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带来社会的变革,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科学的巨大功用。于是“科学”一词被广泛提及以至于有滥用之势。食品、营养、养生配方等等都冠以科学之名,而工业生产与设计中家家用的都在用“科学方法”,仿佛科学的就是最好的,永远正确的,等同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科学?科学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为明晰科学,此处先讨论什么是真理。真理者,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客观对象来说,是其属性、性质,也可以说是物自体本身;对事件来说,则为其因果关系及其必然联系。真理的存在性取决于我们认识事物本来自然面目的全面性与正确性。就盲目乐观者来说,这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每天乘坐着飞机、火车、公交,使用着电脑、手机,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一切便利,国家和政府每年也投资相当可观的基金和经费来支持学者们做科技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并且希望能够继续正确认识世界自然规律运行的证据。然而事实上我们真的正确认识到了吗?人的感性认识由于外物的影响作用才产生的,人们只能认识到外物作用于感官时所产生的表象。即使现在有了先进的仪器,人们也只是通过一些间接的证据来推测如该物质由多少原子和电子构成,性质如何等等。一旦发现了新的不符,人们就去修改其初始认知。就像万有引力被奉为真理200年后被相对论修正,而相对论与物理学另一支柱——量子力学的矛盾百年来一直未被调和,因此未来的物理基础再次被修正也是必然的事。也就是说,此处如果我们不承认感性认知的局限性,就必须去质疑人类的理性思维,相反,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理性是可靠的,我们就必须承认只能根据经验作这样那样的假设来局限地推测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属性,而不能正确穷尽的认识到客观事物本身的全面自然属性。

对事件因果而言同样没有必然的真理。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于声称某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另一件事发生了,即事件间的因果关系。但事实上: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却观察不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没有任何逻辑基础——逻辑也产生不了新的认知。所以,张三打伞是因为天下雨了——这种因果关系是荒谬的,它只是根据经验作出的联系判断。

从上述论证我们不难发现,真理是个形而上的哲学概念,我们无法确定无误的回答一个哲学问题,也就不能得到必然的真理。而科学则不同,“科学”的英文单词为“science”,其词根原意为学习和感知。历史上在五四时期“科学”被转译引进国内并尊称之为赛先生,它代指西方船坚炮利后的物理机制,也进一步代表人们对经验范围内观察感知到的自然现象的总结与思考推演,比如上文所述的万有引力、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经验世界无疑是我们思维认知的基础,也同时构成科学的边界。为何如此?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是一个精神实体对其存在的确认。除此以外,经验是我们认识外在世界时判断存在、真假、正误的唯一依据,也是我们制定宇宙的标尺如质量、长度、时间等单位标准的来源。

进一步,为什么我们如此依赖经验?简单地说,在某种意义上除了经验我们一无所有。没有经验意味着冒险,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这是违背人的安全需求的。在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达尔文进化体系里,一个没有安全需求的生命体在进化和繁衍中是脆弱的。虽然经验不能告诉我们事件间的必然联系,但长期有利的经历以及失败的教训却可以教会我们趋利避害。如天在下雨,张三有伞,那么张三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的利益趋向,出门很可能要打伞。因为他知道,不打伞会被雨林湿,进而有可能得病,而这对生存和繁衍是不利的,这个经验可能来源于是学习或亲身经历,也可能来自于潜移默化的传承、再举例来说,经验教会我们遇到猛兽就要躲避或逃跑,而缺乏这些经验的人在长期生存中就会被吃掉,遗留下来的就是有此类经验的,所以最终我们每个人遇到猛兽都会两股战战。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未知事物如鬼神之类有种敬畏和恐惧之情,对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的奇怪事物会心存害怕——这是经验不能有效处理和及时处理的东西,而它们又对我们的生存带来了直接威胁(虽然有时只是心理上的确信)。

另一方面,过于依赖经验却是不利的。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或者更确切说是接受新事物的意愿越来越差,这是积累的经验禁锢着我们思想的结果,同时我们翻开历史可以看到世界上的重大创新基本都是由年轻人完成的,而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伟人却往往对新科技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不是因为害怕别人挑战他们的权威和声望,而是害怕别人否定他们一生时间铸就的宝贵经验。

再回到科学。上面论述表明我们的全部知识来源于经验,而只有经验则不足以满足社会的发展与认知的开拓。为了指导未来的实践就需要在经验中提炼大范围适用的规律体系,即为科学。因为经验的实用主义色彩,所以科学也是经世致用的,也就是说科学能被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复用于生产实践,其适用性也会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很显然,不能被证实或证伪的宗教玄学不能称为科学,由公理假设和演绎归纳构成自洽的数学体系也不能严格的称为科学。

由于科学源于时代的局限认知,随着实践范围的扩大和时间的延长,曾经的科学往往会被修正或否定。如地心说盛行的时代,受限于观测工具的匮乏,人们只能看到日月星辰围绕地球东升西落,地球是宇宙中心就成了一种很自然的共识。后来哥白尼日心说的兴起尤其更为重要的是伽利略望远镜的发明才使得太阳是宇宙中心成为一种新科学。而近代如哈勃望远镜等大型观测工具的应用,使人们认识到更科学的说法应该是:宇宙是均衡的并且没有中心。因此科学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伴随着经验世界的拓展与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不断修正,没有一成不变永恒正确的科学。

总之,我们只能在时代积累的经验世界框架内不断总结实践,发现着新科学,修正着旧科学。而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至多只能是人们心中一颗美丽的信仰。

【参考文献】

[1][美]梯利,伍德,著.西方哲學史[M].葛力,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

[2][英]奥卡沙,著.科学哲学[M].韩广忠,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真理经验科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