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革命题材课文讲授的个人浅见

2017-04-20郑妍春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题材革命课文

郑妍春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些有关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由于这些课文所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小学生的生活时代,孩子们对这些久远的历史事件缺乏了解,而老师们在讲授这类课文时,也不自觉地陷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漩涡中,因此,此类课文一直难以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钟爱。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该类课文的讨论也日趋激烈,一部分人对革命传统教育戴上了有色眼镜,认为教材中选编这类课文有些媚俗,不合时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应该“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具体的语文学习达到“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因此,革命题材课文是选文的重要内容,因为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是传承民族情感的纽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革命题材课文”记录下民族苦难与艰辛的成长历程,记录下建国前后所经历的曲折、艰苦的奋斗历程,记录下爱国志士、革命先烈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始终坚守胸怀祖国的信念,高扬奋斗不息的精神,不惜采取爱国舍身的行为。

既然革命题材课文的选取有如此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对这类型的课文进行讲授,使课文教学既能达到它的教育目的,又使广大师生接受、喜欢呢?我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有如此一些感悟:

一、从自身出发,端正思想,增强对革命题材课文的认同感

小学生乐于、善于模仿,对于成长中的他们来说,课文传达出来的理念和情感、老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和思想都在影响、塑造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罗盛教等英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半个世纪的中国人心中扎下了根,甚至影响到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他们长大后做人、做事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爱护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公民意识的重任, 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能把革命传统课文与守旧落后、过时、缺少时代感画等号。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描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抒发的感人肺腑的情,无不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那么,从教师自身出发,我们首先要多了解历史,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单一的历史事件。其次,对待革命题材课文,我们不宜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定的过于高,而必须积极寻找符合课文实际的听说读写训练点,不偏离语文教学。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端正了,我们对这类型的课文便不会抗拒,而且会为之感动。教师对文章有了感情,便可以把自己的感悟融进课堂教学中了。

二、从学生出发,培养兴趣,从学习语文的角度了解历史

革命题材课文远离当代小学生生活时代,学生对这类型的课文相对陌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缩短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感。

1.历史知识铺垫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共选取了13篇相关的革命题材课文,有关于描写抗日英雄题材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有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和《再见了,亲人》,还有描述国内战争的课文《金色的魚钩》,《长征》等。在学习这些课文之前,对于历史知识相对空白的小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课前的知识铺垫,为课堂学习打下一些基础。这里的铺垫有三种方式:①学期初,教师有意识地布置预习任务,比如,大概15周要讲到课文《长征》,学生必须在15周前查找国共战争的一些知识,观看有关视频,看谁找的资料多,对学习主动的学生进行表彰。②开学初,制定本学期阅读方案,根据相关课文内容,选取与之相关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考核课外阅读情况。③上课前一天,可以印发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学习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有简单的了解。

2.拉近学生与课文角色距离

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题材内容,设计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相关主题组织学习。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七律·长征》等四篇课文属于一组爱国题材内容,而内容都围绕着伟人毛泽东选材,其中有表现毛泽东豪迈乐观、运筹帷幄的《长征》,又有表现毛泽东作为一位父亲的凡人情怀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更有表现毛泽东关心群众,真诚待人的《毛主席在花山》。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以“一位诗人,一位领袖、一位父亲”为主题,以相同的人物不同的角色为导引,鼓励学生搜集毛泽东的事迹,诗词、故事采用交流、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对这组课文进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阅读本组课文,开展一些课外拓展活动,既可以了解领袖的风采,同时也能感受到领袖凡人的情怀、诗人的气质,给学生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人,令人信服的人,而不是传统的“高、大、全”形象。

又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组课文也是属于一组爱国题材内容,内容既有横跨中外战争环境的英雄少年的事迹《夜莺的歌声》,也有描写抗日小英雄事迹的《小英雄雨来》,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以“同龄人,同命运”为主题,以雨来、夜莺为导引,鼓励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杰出的同龄少年儿童的事迹,采用演讲、表演、诗歌朗诵、绘画等多种形式,既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融汇了同龄人的榜样作用、爱国精神、努力上进的思想,更好地掌握本组课文内容。

3.了解学生,把握阅读兴奋点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这种差距常常使学生难以产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因而,进行此类课文阅读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准文本的阅读兴奋点,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阅读兴奋点的把握,既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准确分析,也决定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一般地说,学生阅读的疑点、故事情节的冲突点、课文内容的矛盾点等,都可以作为此类课文阅读教学的兴奋点。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以课文题目为着眼点,便是一个较好的阅读兴奋点的设计,课文写长征红军过草地的事情,长征是艰苦的,怎么会有金色的鱼钩呢?是鱼钩金色的,还是指一种精神呢?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周总理的工作时间是那么长吗?他一个晚上在忙些什么呢?对这类问题的思考,直接指向课文内容核心,学生需要经过一定深度的阅读才能作出合适的解读。以上阅读设计,或源于学生的疑问,或起于课文矛盾处,都是较好的阅读兴奋点的设计。

三、立足文本语言文字,实现多重对话

一些革命题材课文,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困难并不是很大,关键的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

例如,五年级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是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通过课文学习并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课文第八自然段“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教学时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段落,仔细品味,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特点,并在习作指导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人物描写”的表达方法,做到读写结合。我们可以针对文段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主席你说“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难道你不想见你儿子最后一面吗?(与文本人物对话)

(2)同学们,你们觉得,主席应该把他儿子接回来吗?(与同学交流)

(3)作者,你为什么要引用“青山处处埋忠骨”来做题目,你是不是觉得毛主席不应该搞特殊,他应该与所有赴朝鲜作战的将士父母一样,儿子在哪牺牲了就留在哪?(与作者对话)

通过品味课文的語言文字,通过这样的多重对话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内心世界,深刻地感受人物形象,从中,学生也掌握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最后我也认为,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作多元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解读革命传统课文。

参考文献:

[1] 昙晓晴.《人教版“革命题材课文”的选文分析》.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猜你喜欢

题材革命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背课文的小偷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