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现状

2017-04-20段琼辉李永胡新岗

科技视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诊改高职院校

段琼辉 李永 胡新岗

【摘 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已经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之一,研究和总结当前有关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推进诊改工作稳步有序进行。开展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诊改相关研究工作,有助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运行与提升的机制和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确保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關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诊改

2015年关于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工作的两个重要文件发布。教职成厅[2015]2号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文《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正式印发,拉开了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序幕,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诊改工作将成为推动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查阅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梳理相关文献数据,可以发现当前职业院校在教学诊改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为今后开展此类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1 国内外教学诊断与改进理论研究现状[1-2]

国人对“诊断”一词,并不陌生,最初是个医学用语,指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和手段收集患者病情,有针对性的处方、制剂达到“辨证论治”的效果。该词语被首次应用于教育问题,始于1905年的“比纳-西蒙量表”的诞生。[1-2]它是由法国学者比纳和西蒙编制的用于测试异常儿童智力的一种新方法,是以教育中出现的“病理现象”作为诊断对象,符合诊断的医学本意。此后诊断广泛出现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1949年,美国学者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出版,奠定了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1971年美国学者布卢姆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评价的新概念“诊断性评价”,丰富和发展了教学评价理论体系,创建了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国内学者开展教学诊断研究始于20世纪,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在当时率先吹响了“教学诊断”研究的号角的是杨惠贤,1989年“体育学院学生理论课考试试题分析”一文的发表,拉开了国内教学诊断研究的序幕。[3]1998年《教育诊断学》一书的出版,是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成果之一,该书详细介绍了教育诊断学的相关知识。此时研究的重心在于整体教育的诊断。2006年李如奇教授《教育诊断学概论》的出版,初步确立了我国教育诊断学的学科体系,此后研究的重心逐步放在了课堂教学的诊断。

2 国内外教学诊断与改进实践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实践研究的分水岭在20世纪60年代,60年代之前“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 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之后开始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进入21世纪,越来越集中在研究那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的关键行为”上。日本60年代后的课例研究,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实际,认为教学诊断的目的在于找出学生学习不良的原因。并针对教学过程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4]苏联教育界也注重教学会诊,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关注要减少学习困难生的数量,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等力量,并提出了具体措施。2003年奥拉马斯指出,教学诊断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对课程实施状态与过程加以调整,可以提高教学质量。[1]这应该是最接近当前课堂教学诊断本意的表述。国外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之后,课堂教学诊断的理论体系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基本形成了以科学的教学评价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师、学生、师生互动”为诊断对象,以现代化的量化课堂观察与诊断工具为保障,大大提高了教师课程教学诊断能力,促进了教师向专业化发展,也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

国内当前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对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周俊指出中职教育教学诊改的重点工作应该放在六个方面:办学思路与组织、资源条件、专业与课程、过程管理、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等。[5]徐岩指出,从教育教学资源保障系统、教育教学策划与设计质量保障系统、教育教学过程运行质量保障系统、教育教学诊断评估系统、教育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改进保障系统等六个方面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模式包含以下六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均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策略进行建构。通过该模式,强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增强社会竞争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6]李晓燕列举了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意义,指出了诊改工作的五大任务: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教育质量保证规划、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管理和质量年度报告、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树立现代质量文化。[7]杨志超认为认真观测教学行为,分析教学状态,有利于构建良性教学生态,提高学习有效性。对高职教学过程状态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促进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提升综合创新能力转变,同时也是教学诊改的具体实践,有利于丰富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理论体系。认为由于生源劣势以及教学监控与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当前高职教学存在随意性大、要求标准低、评价形式化等问题。据此对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及其表征数据进行归纳,提倡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陈述教学过程观测与评价模式,从初始条件、过程维系、目标分析三个维度对教学行为与状态数据进行分析,有利于学校掌握教师教学情况和学习者学习情况,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诊断和改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教学相长。[8]

分析已有的文献,发现有关教学诊改工作的研究集中于小学、中学阶段,在高校相对较少;诊改主要集中于课程、课堂教学,而在其他方面,如软硬件资源、组织保障、制度建设、文化氛围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职业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对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关注度相对课程与专业的研究而言不够,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师资整改、教学管理队伍与学生发展诊改的研究基本未涉及,未能够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研究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这在医学诊断上,就好比看病只观察到了一个症状,未能全面把握疾病的本质原因,因而对疾病的治疗是片面的和局部的,会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化,是不符合诊改工作的初衷与期望的。因此,在研究教学诊改中,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又要把握局部与片面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深刻领会教职成厅[2015]2号文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文的精神,适应时代与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必然趋势,准确把握教学诊改工作的内涵,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主体、主角的主导作用,在学院、二级院系、教研室等不同层面建设涉及教师、专业、课程、学生等方面的完整的质量目标与诊改保障运行机制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多要素落实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从组织层面、制度层面、经费层面等健全保障体系,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市场对毕业生的综合要求,在做好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尹达.国外课堂教学诊断研究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15(12):45-51.

[2]张开洲.“课堂教学诊断”概念的文献综述[J].课程教学研究,2014(7):81-84.

[3]尹达.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总结与展望[J].教师教育学报,2014(6):54-61.

[4]胡庆芳.课堂教学诊断改进系统的重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9(4):41-47.

[5]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Z6:3-7.

[6]徐岩.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1(5):8-10+16.

[7]李晓燕.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刍议[J].文教资料,2016(7):154-155.

[8]杨志超,刘斌.高职教学过程状态分析及观测评价范式[J].职教通讯,2016(25):22-25.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诊改高职院校
基于“问题导向”的高职院校质量体系与诊改认识
结合实际谈高职院校诊改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平台建设思考
“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