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东部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现状
——基于梵宗寺、罕庙的调查

2017-04-20内蒙古赤峰学院任丽颖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赤峰市藏传佛教寺院

◇ 文/内蒙古赤峰学院 任丽颖

赤峰市,蒙语译为乌兰哈达,因屹立在城区东北隅赭红色山峰而得名,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总面积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近70万,现有蒙古、汉、回、满、朝鲜、藏、维吾尔、达斡尔等30多个民族在此生活。

公元978是藏传佛教开始形成的标志年代,是印度佛教与藏族地区原始苯教相互融合、渗透的结果。它以佛教的经典教义为基础,又在宗教仪式、神灵方面,吸收了苯教的东西,从而形成一种西藏地方形式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阿勒坦汗将藏传佛教引入蒙古地区之后,大约在明朝万历时期,藏传佛教在赤峰市开始传播。清朝藏传佛教传播最广,到清末,赤峰市拥有的大小寺庙已经达到196所,规模最大的有阿鲁科尔沁旗的罕庙(戴恩寺),巴林右旗的荟福寺、巴林左旗的善福寺、翁牛特旗的梵宗寺、喀喇沁旗的福荟寺和灵悦寺、宁城县的法轮寺、敖汉旗的普善寺等。赤峰地区的喇嘛庙建筑,分宫殿式和藏式两种,以宫殿式为最多,其中藏式庙宇多集中在阿鲁科尔沁旗和巴林右旗,其他各旗县大都为宫殿式。建造时间多在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时代。在赤峰市建庙最多的是敖汉旗,清中期达到72座,喀喇沁旗、宁城县都在50座以上。阿鲁科尔沁旗康熙至同治年间建造了23座召庙,全为藏式建筑,拥有500名左右喇嘛的大庙就有11座,其中喇嘛最多的是宝山寺(巴拉奇如德庙),达800名。

现今赤峰市的喇嘛庙分布不均,赤峰市南部地区的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北部的林西县没有喇嘛庙,其他旗县都有喇嘛庙。在考虑了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之后,特选取了翁牛特旗乌丹镇的梵宗寺和阿鲁科尔沁旗的罕庙作为调查对象,简述其历史及现实状况。

梵宗寺俗称北大寺,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乌丹镇西北4公里处。梵宗寺前身始建于公元1318年(元朝延佑六年),所在地当时称鲁王城,由大元帝国八思巴国师大弟子丹巴选址,由大元帝国帝师必兰纳识里采样而精心修建,属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寺内供奉有众多佛菩萨圣像,主供护法是玛哈嘎拉即宝帐护法(元代各地尊奉玛哈嘎拉为护国之护法神),梵宗寺被称为大元帝国护国寺。元末明初寺院殿堂毁于战乱,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4月于乌丹城西偏北的查干布热山(又称敖包山)北,仿护国寺建筑模式重建寺院,改名为护卫寺。护卫寺再次毁于战乱,清朝雍正年间,翁牛特旗王爷在原址重建护卫寺,但该寺竣工不久,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被一场特大山洪冲毁。1743年,即乾隆八年,由翁牛特旗贝勒王兼昭乌达盟盟长朋思克请调清朝政府16万两白银修建。将护卫寺迁至乌丹城西北的山坡上,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鼎盛时住寺僧人达500余人。乾隆皇帝御赐匾额刻有蒙、藏、汉、满四种文字,赐名为“梵宗寺”,意为“佛教发祥之地”。

梵宗寺的部分建筑在文革期间受到破坏,为了恢复寺院的原貌,1987年以来,翁牛特旗人民政府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了修复。

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赤峰市政府、翁牛特旗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1998年,梵宗寺寺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原教务处长、研究员丹迥·冉纳班杂活佛(汉名:吴占有)前后投资两千万元对梵宗寺进行修复。2004年农历6月初4进行竣工并举办了开光典礼。

现今的梵宗寺景色绮丽、环境清幽,坐北朝南,依山而坐,随地势而形成阶梯式三进院落。整体布局庄严肃穆,南半部明朗开阔,北半部严整紧凑。由寺前广场、天王殿、鼓楼、钟楼、客堂、僧房、转经殿、关帝殿、罗汉殿、五大金刚殿、大雄宝殿、延寿三尊殿、藏经殿、弥勒殿、时轮金刚殿、二十一度母殿等组成,殿宇皆为青砖瓦木架结构,殿宇与殿宇间各具特色,屋脊形式各异,崇宏雄伟,匠心独具,额枋与梁枋上下的彩绘栩栩如生。人物、游龙、飞凤、禽鸟、花卉等形态逼真,活灵活现。殿顶为布筒瓦顶,均有莲花或兽面三角形式滴水和圆勾头,正脊多为清水脊,两端设有龙吻。垂脊和戗脊的脊兽、戗兽和狮、马形神兼备。建筑物上的各式浮雕,技艺精湛,巧夺天工。梵宗寺在每年的农历6月初4、初5、初6举行庙会。

在丹迥·冉纳班杂活佛的倡导下,本着契理契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目的,从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入手,在新建的1000多平米的二层楼生活区内开辟了3间教室,增设了投影机和微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聘请国内有关大学的资深教授,进行系统的佛学、时事政治、蒙古语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英语等科目的授课。以培养“爱国守法,爱教持戒,有知识,有能力,能持理,弘扬佛法”的新一代僧人。按丹迥·冉纳班杂活佛将梵宗寺办成学院式的寺院的设想,寺院设立了图书档案馆和电脑室,建起了“蒙藏医疗诊所”。为国内佛教大德善知识以及佛学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建筑设施已列入建设规划中。

戴恩寺俗称罕庙,始建于1674年,坐落于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敖拉吉尔嘎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罕庙是林丹汗时建立的,寺院的汉名为“全兴寺”,林丹汗西逃后,寺院衰落;1674年,林丹汗经师的转世者在林丹汗驻跸之地附近另选新址,重建寺院。随后,康熙皇帝路过此地进行视察,钦赐此寺“戴恩寺”。但北元时期的“全兴寺”之庙名、清朝“戴恩寺”之庙名并不流传,反是罕庙名称人尽皆知。

清朝和民国时期,罕庙先后发展为三大活佛系统。

其一,罕庙的寺主活佛是西活佛(又称“右活佛”),是阿鲁科尔沁旗的札萨克喇嘛活佛,主持政务活动。西活佛的传世系统自阿鲁科尔沁旗创立以来到文革时期,共传承了6世。

其二,罕庙的察罕活佛系统。察罕活佛系统全称是察罕达尔汗呼图克图,俗称“白活佛”、“察罕活佛”。其察罕活佛一世名字叫斯琴却尔吉,是清朝定鼎北京之后最早和北京建立关系的蒙藏地区高僧,其转世系统后来成为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也是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中唯一一位来自蒙古地区的高僧。

其三,罕庙的云增活佛系统。云增活佛(又称杨松活佛、永生活佛、“北活佛”)是来自于青海塔尔寺的活佛。云增,藏语意为精通佛典,学识渊博的大师。根培庙云增活佛是阿鲁科尔沁旗罕庙三大活佛之一,是根培庙首席活佛。历世的云增活佛都很有学问,享有很高的荣誉。

20世纪70年代初,罕庙整体受到破坏,几乎不存。1986年5月,承德市普宁寺恢复宗教活动。承德市宗教工作的负责人希望得到赤峰市的帮助,为他们寻找、推荐一位合适的寺院住持。赤峰市推荐了出自于罕庙、时为阿旗根培庙住持喇嘛的哈木尔。哈木尔欣然受命,并希望赤峰市能够重建罕庙,恢复罕庙的宗教活动。就此,罕庙得以重建。

1987年,罕庙的宗教活动恢复,建筑开始修缮, 20多名老喇嘛回到寺院。特别是在承德普宁寺哈木尔活佛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600多万元无偿资金,重建了大雄宝殿、察罕活佛殿、西活佛府等建筑。2006年被列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共有喇嘛18名,建筑占地面积3482 平方米。每年前来敬拜、布施的游客达7万人以上。

现在,罕庙拥有20余名喇嘛在庙内从事佛事活动。罕庙的固定信众遍布阿鲁科尔沁旗北部、西部地区、天山镇内居民以及附近通辽市扎鲁特旗居民等。

藏传佛教传入赤峰地区已有几个世纪,在清朝,宗教领袖游走于上层统治阶级之间,依附统治者的权利,整合社会资源,获得过无上的殊荣;同时在下层辅之一系列善举,治病、施药、施粥等,对赤峰地区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历算、法律、科技、医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宗教的社会功能已发生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孟广耀著.东北亚研究——北方民族史研究(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唐吉思著.蒙古族佛教文化调查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

[3]胡日查,乔吉,乌云等编著.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民族出版社,2012.

[4]嘉木样·凯朝著.中国蒙古族地区佛教寺院文化.民族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赤峰市藏传佛教寺院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The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宽恕
拜佛
萦环回绕 气韵生动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