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2017-04-19王小伟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儿科病情患儿

王小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3--01

潜在危重病的概念是我国率先提出的,早在2004年我国的楼滨城教授就提出了这一理念,这种理念是针对很多没有表面特定的某一个器官明显的衰竭表现,但是若不能及时的被关于以及治疗会使得病情集聚发展甚至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急诊是出现危重病请最多的一个科室,其中儿童急诊的潜在危重病的发生几率要远比成年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儿科医疗资源较为紧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儿童并不善于表达甚至很多低龄儿童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表达,因此无法对自身目前的情况向医生进行反馈,医生只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各类仪器检测以及对家长的询问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确诊,这样的确诊使得儿科急诊的潜在危重病患儿的死亡几率不断上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儿科建立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流程和管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儿科急诊潜在为重并的早期识别与管理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1.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1.1 建立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

儿科急诊人数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流行病的趋势而改变,一二线城市的儿童医院其每日儿科就诊的人数会达到八百人左右,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仅仅凭借患儿家长的主诉和护理人员对于儿童疾病的真被是很难对潜在危重病花儿进行甄别,所以这也成为了儿科预检分诊的难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院在近几年根据我院儿科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这一流程我们简称为PAT,其具体安排如图1

1.2 使用儿科预检评估法则

儿科遇见评估法则是一种对患儿进行快速评估的方式,其步骤是首先由急诊的分诊护士对患儿家长进行病情询问和病史询问等等,在询问其间护士应当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对患儿本身的情况进行一个简单迅速的评估,从而确定患儿的紧急程度。其次,护士还需要对患儿的反应能力以及精神状态和眼神、哭声与活动力和皮肤温度来对患儿本身的病情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最后在根据护士自身的判断对患儿进行危重、急诊和亚急诊和非急诊的分诊,一旦发现危重患儿就要第一时间利用绿色通道将患儿送到抢救室进行抢救。

1.3 对患儿在候诊期间的安全进行保障

由于儿科急诊的繁忙性导致了许多患儿即使情况较为紧急但是却依旧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治疗,这就使得患儿很可能在候诊期间发生病情变化使得其发生危重病请。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概有接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急诊患儿会在候诊期间出现病情恶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患儿的候诊安全进行必要的保障,通常在分诊护士巡视候诊区域时应当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来提升就诊的紧急程度,并且在巡诊期间护士应当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从而在交谈中找到关键有用的信息,借助家长对患儿的高度熟悉来对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对患儿的患病程度进行判断。

2.结果

在实行了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即PAT后,我院从2013年到2016年,共在危重病早期发现了9例爆发性心肌炎以及肠道病毒69例,重症感染9例,脑膜炎3例,重型小儿肺炎2例,因而阻止了13例医疗纠纷,与未实施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前的医疗纠纷案例相比总共减少了11起医疗纠纷,儿科死亡人数也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

3.讨论

我们在对急诊儿科潜在危重病患儿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应当对一下的几个问题进行重视,其中包括了对于一些特殊罕见病例的重视,对急诊儿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进行提升,以及搭建潜在危重病患儿诊治经验平台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进行分析。

3.1 对儿科急诊少见的特殊病例进行重视

在儿科急诊当中有着许多罕见的病例出现,这些病例大多数都是高危或者是潜在高危的病例,医护人员由于经验所限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例如曾经出现过一个患儿在进行就诊时家长的主诉是强烈的呕吐,在对其进行急诊分诊后患儿的病情开始恶化并且进入了深度的昏迷状态,这样的情况对于患儿的生命威胁是极大的,而患儿的呼吸也必须依靠于机械通气,医生通过与家长沟通协商经同意给患儿进行了脑部CT,其CT结果显示患儿脑内存在肿瘤,由于压迫了脑神经才出现了呕吐以及昏迷症状,如果按照常规的急诊处理方式处理很可能被判定为胃肠道疾病,从而对患儿的病情造成了延误,这极有可能会造成医疗纠纷并且给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3.2 对儿科急诊的护士核心能力进行提升

儿科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对于发现潜在危重病患儿是十分关键的,很多患儿的疾病发展并不与医学理论完全相同其本身具有着较为明显的非典型性和复杂性,因此护士不能单纯地应用理论知识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主观判断,还应当注意对患儿的脸色以及呼吸、心率、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温度等多方面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预见性的判断,从而减少由于“纸上谈兵”而造成的患儿病情误判。并且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发现病情后再进行抢救的方式,应当防患于问然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使患儿的生存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急診医护团队应当经常一起交流相关的经验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急救培训和对死亡病例以及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讨论从而使得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能够得以提升。

3.3 建立儿科急诊潜在危重患儿救治经验共享平台

儿科急诊由于罕见及特殊病例较多,所以单纯依靠书本的医学知识来完成其PAT流程的安全性是较低的,所以我们应当与其他医院一同大家一个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患儿治疗经验共享平台,将各大医院救治的特殊罕见患儿病例的经验进行分享,从而使的急诊护士能够了解更多的潜在危重病患儿的特征,使得潜在危重病患儿被发现的几率增加。

4.结论

通过对医院儿科急诊采用PAT流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潜在危重病患儿漏诊的几率从而避免患儿的病情恶化减少患儿死亡率和医疗纠纷,提高救治能力。因此PAT流程是一种应当广泛进行推广的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及管理。

参考文献:

[1]楼滨城.对急诊医学的再认识.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4,1(3):166.

[2]祝益民.儿科危重病救治的特点.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3,8(4):241-243.

[3]王丽,陈苓.小儿急诊危重症就诊特点分析.临床急杂志,2011,12:277-278.

猜你喜欢

儿科病情患儿
小儿肺炎护理4重点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小儿惊厥不要慌,记住这些护理知识
THE FAREWELL
听诊器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
白血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