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

2017-04-19刘小静

教育界·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价值取向

刘小静

【摘 要】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而中国公民教育还是相对落后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主政治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将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作研究。

【关键词】基础教育阶段 公民教育 价值取向

一、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一)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含义

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就是教育人们怎样成为合格的公民,其重点是政治思想教育,主要以学校正规课程为重点,培养公民的民主观念、法治精神与爱国意识等,培养和提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能力,提升公民的综合素质。从广义的角度说,“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不再停留于从政府、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出发进行的关于政府、国家以及其运行、个人的义务与权利以及国民意识等的教育,还涉及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各个层面的内容”的教育。公民教育强调通过校外校内、课外课内、非正规和正规等一切能够进行教育的途径,培养公民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具有良好品质,为实现最终目的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二)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特点

1.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增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了很多书籍,例如《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到全球展望》《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学会生存》等。这些著作的内容都是培养人的素养和道德品质的。例如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国家政府拿出很大一部分资金,用来资助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与道德方面的研究。

2.其内容日益丰富

传统的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主要是政治教育。现在各国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还包括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国民精神教育,还有政策教育、国家方针教育、法律教育、民主教育、自由平等教育、人的尊严教育、人权教育、人道主义教育,反吸毒、反色情、反艾滋病、反暴力教育等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自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法国、日本、英國、美国等国家先后掀起了公民环境教育的热潮,并结合各自国家的特点推出了很多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和国际道德内容方面上的教育,主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两个原则。

3.教育方式趋向现代化

首先是间接教育与直接教育的结合。西方国家不仅重视推出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相关课程,例如:品格教育课、公民课、修身课等,用以进行直接教育,而且还特别注重开展各种活动,进行间接教育。西方很多国家特别重视教育情景的建构,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效果。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情景包括实验情景、说明情景、冲突情景、后果情景、体谅情景、体验情景等。英国、美国等国家通常以一套美德与核心价值为核心来创造促进品格发展的教育情景,形成强劲的品格塑造力量。

此外,在方法上,也从以前单纯依靠教师的说服教育转变成小组进行讨论,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社区服务、创作等,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并且特别注重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化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讨论和咨询服务。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已经受到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重视。

二、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现状

1997年4月,国家教委正式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第一次把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整体,确定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按小学一、二年级、三到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一到三年级四个教学阶段,统筹安排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社会、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心理品质、思想方法、社会发展简史、法律意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情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道德观念和思想观点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2003年9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北京联合编写公民课程的教材,教材定名为《新公民读本》。通过研究,初步拟定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教材体系。该读本被定位为校本教材,并确定“新公民读本”的主旨是: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该读本一共8册,三至六年级学生使用的小学卷4册,初一至初三年级使用的初中卷3册,高一或高二年级使用的高中卷1册。确定编写时要注意有前瞻性与时代感,要有历史视野与世界眼光,突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同时强调充分吸收中国的传统优秀道德品质。

三、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

(一)进行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刻不容缓

从目前经济发展来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升,如何培养这些生活必备技能?研究发现,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使公民的知识技能及其价值观得到很快的提升。但是,目前开展较多的是政治思想课和意识形态教育课。这两种课程主要是对人们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强调人们把个人价值观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当中去,而对公民个人方面的教育很少,对那些自由、权利、公民社会参与的意识和技能涉及更少。这种教育方式是不符合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更不能提升人民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所以,如果没有一套合适有效的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体系,就会让很多人丧失公民责任能力,使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下降,产生很多社会混乱的事情。因此,在当代,面临着经济状态的改变,社会环境的转变以及政治气候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差异的时候,必须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公民的教育,促进公民素质的健康发展,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很大的帮助。

(二)构建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中西交汇的香港,其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模式在体现中国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又吸取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教育的精髓,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又卓有成效的公民教育体系。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体系的形成改变了我国原来呈现出来的混乱、零散的教育模式,从而使教育走向了清晰化和系统化。在短暂的十年里,我国学术界开始不断地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问题,正是这不断的关注,才形成了一批批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中心,国家出版了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的书籍,同时许多学术研究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地被组织起来,开展轰轰烈烈的活动。在这一形势的推动下,国家编写出《新公民读本》一书。此书十分适合中小学教育,也开始在一些中小学进行试点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高升,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中国公民的重视。但是对公民的概念界定,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最终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手段等这类问题却还没统一的解释,这就使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发展呈现缓慢的状态。在这一状况下,很有必要根据公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有效实施才可以更好更快地提高公民的素质。但是这一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当是以提升公民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变成工具。香港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理论和体系在建立之初,就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本”为主导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认知能力,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教育理念上,我们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学校的利益等原因导致学生忽视甚至反感思想政治品德课。如果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处,必须要实现教育以“工作”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充实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意识,发展学生能力。

(四)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在培养良好公民素质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必须在学校的教育就要进行启蒙教育。但不要夸大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作用,期望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就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因为公民素质培训是终身的,公民素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培养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环境是影响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香港的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之所以能比较成功,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基礎教育阶段公民教育不仅在学校开展,全社会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我国想要有效开展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就需要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有效整合社会可用资源。

【参考文献】

[1]陈滢. 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基本内涵[J]. 鄂州大学学报, 2005(04):6-9 .

[2]李庶泉. 公民教育的国际比较[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70-75.

[3]刘海丽,尹建中. 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途径[J]. 经济与管理, 2005(02):17-20 .

[4]沈山. 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政策发展趋势[J]. 社会科学家, 2005(2):166-167 .

[5]万明钢,王文岚.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J]. 西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0(1):75-79.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价值取向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