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西路花椒栽培品种及其性状观测

2017-04-19龚霞曾攀陈政李佩洪唐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4期

龚霞++曾攀++陈政++李佩洪++唐伟++吴银明++吴军++饶晓鸿

摘要 在对四川西路花椒栽培品种、栽培类型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连续多年、多点观测、记录,共发现花椒栽培品种、栽培类型11个,本文对其主要性状,特别是区别性状进行了详细描述。

关键词 花椒种质资源;栽培品种;栽培类型;性状观测

中图分类号 S5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085-03

四川西部地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种质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但由于区内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较大,各产区的主栽品种(cultivated vareity)多為地方品种(传统品种)或栽培类型(cultivated type),其生物学性状和果实的品质特色也有较大的差异。在对四川花椒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栽培性状等进行连续多年对比观测的基础上,对四川西路花椒栽培品种(类型)及其特征、性状进行了细致对比、描述,以期为花椒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进一步的研究、利用奠定基础,同时也可用于规划及指导花椒生产。

1 四川西路花椒栽培品种(类型)及其性状

1.1 六月椒

四川西部地区的汶川、茂县、黑水、理县、金川等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海拔1 800~2 600 m的高山、半高山地区,尤以海拔2 000~2 400 m较为适宜,因其果实成熟期为农历6月,故名“六月椒”,为西路花椒的主栽品种和代表品种。

树势中等偏上,抽梢能力强,树姿半开张。整株表皮光滑,主枝、主干灰绿色至灰褐色,表面光滑,皮刺较少、多向下弯曲,主干皮孔极多、较大,主枝皮孔少、较大;二、三年生枝灰色至灰褐色,皮孔较大、较多,皮刺较多、刺座宽扁;一年生枝褐色,皮孔较少、小,皮刺较多、褐色或棕褐色;新芽绿色,新梢绿色略带紫红色,刺狭长、紫红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绿色略带紫红色,两边有狭翅,背面有刺、互生、短而弯曲呈鸡爪状;小叶5~9片、对生、深绿色、宽卵圆形,叶面蜡质厚、略向背面卷曲、中脉略凹陷,叶缘锯齿状、分布有较多腺点;雌雄同株或异株;结果枝短;伞房状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单性花,花被片紫红色、一轮排列、柱头2~4枚(多为3~4枚)、较长;果穗大、较松散,主果梗下有多级分支,果柄较长、红色,果粒近圆形、鲜红色、颗粒大、果皮较厚、油腺点大而凸出;干椒皮紫红色至暗紫红色,内果皮米黄色[1]。

萌芽期3月中旬至4月上旬,花期4月上旬至4月下旬,果期5月至6月上旬,成熟期7—8月;果实易裂,开口大,出皮率高;麻味浓烈、持久,香味纯正、浓郁,品质优良。六月椒耐瘠薄,耐旱、不耐涝,对蚧壳虫、天牛、膏药病、干基腐病、根腐病的抗、耐性较差。

1.2 栽培类型I

整株表皮光滑、少刺,性状与六月椒相近似,常混栽于六月椒椒园中。该类型与西路其他品种(类型)的对比观测点位于汶川县龙溪乡大门村(北纬31°34′00.42″,东经103°29′58.14″,海拔2 225 m)。

树势较强,抽梢能力较强,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主枝、主干灰色至灰褐色,皮孔较多、呈横线型,主干皮刺极少,主枝皮刺较少、刺宽扁;二、三年生枝灰褐色,皮孔较少、小,皮刺较多、刺狭长;一年生枝棕黄色至褐色,皮孔较少、较小,皮刺较少、刺宽扁状;新梢深紫红色、被蜡质,皮孔较少,皮刺较多、较小、深紫红色,部分新梢顶端呈下垂状态;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绿色略带紫红色、有灰白色绒毛、背面有互生、短而弯曲的刺;小叶3~7片、对生、绿色、卵圆形,叶尖渐尖,叶面纸质、向背面卷曲、中脉及侧脉均凹陷、两面均被有绒毛,叶缘锯齿状、腺点较少、呈褶皱状向背面卷曲;雌雄异株或同株;结果枝较长;圆锥花序或聚伞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密被绒毛,单性花,花被片酒红色、一轮排列,柱头2~5枚(多为3~4枚)、较长;果穗较大、松散,主果梗下有多级分支,果柄较长,整个果穗呈披散下垂状,果粒圆形、鲜红色、颗粒较小、外果皮较厚、油腺点大、多、凸出;干椒皮褐色、红褐色,内果皮米黄色。

栽培类型I物候期较六月椒早15 d左右,萌芽期3月,花期4月,果期5月至6月上旬,成熟期7月至8月中旬;果实易裂,开口较大,出皮率较高;麻味浓烈、持久,香味纯正、浓郁;对膏药病、根腐病、干基腐病、蚧壳虫等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抗、耐性,但易受天牛的危害。

1.3 栽培类型II

零星分布在海拔2 200 m左右的高山缓坡地带,性状与六月椒稍相近,其对比观测点在汶川县龙溪乡大门村(北纬31°34′03.22″,东经103°29′56.76″,海拔2 206 m)。

树势中等,树姿半开张。整株刺多,主枝、主干灰色至灰褐色,主干不明显、皮孔较少、较大、皮刺较少,主枝皮刺较多;二、三年生枝灰褐色,皮孔较少、较小,皮刺较多、棕黄色、宽扁、向上弯曲、多呈翅状对生;一年生枝绿色至褐色,皮孔较多、较大,皮刺极多、深褐色、对生、小、尖锐、向上弯曲;新梢绿色、被蜡质,皮孔较少、较大,皮刺极多、深褐色;奇数羽状复叶,叶轴两面均有刺,正面刺细长,背面刺短而弯曲、互生;小叶3~11片(多7、9片)、绿色、卵圆形,叶尖钝尖,叶面纸质、略内卷、中脉及侧脉均凹陷、背面有绒毛,叶缘近全缘、凹陷程度低、腺点较多;雌雄异株或同株;结果枝长;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单性花,花被片酒红色略带绿色、一轮排列,柱头2~5枚(多为3、4枚)、长;果穗较小、较松散,主果梗下多级分支,小果梗长,果实浅红色、颗粒大、油腺点多、大而凸出、果皮较厚;干椒皮褐色,内果皮浅黄色。

栽培类型II物候期与栽培类型I相同,较六月椒早15 d左右;结实性较强;果实易裂,开口大,出皮率高;麻味浓烈、持久,香味较浓、略带异味;对根腐病、干基腐病、膏药病等病害抗、耐性强,对天牛、蚧壳虫等虫害抗、耐性较强。

1.4 白眼椒

又称背儿椒,因成熟果粒旁有明显的未发育成熟的花椒颗粒而得名,树体较六月椒稍小,在海拔1 800~2 400 m地区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尤以海拔2 000~2 200 m最为适宜,其对比观测点为阿坝州汶川县龙溪乡大门村(北纬31°33′53.76″,东经103°29′58.43″,海拔2 181 m)。

树势中等,树姿半开张。主枝、主干灰绿色至灰褐色,表皮较光滑,皮孔多而大,皮刺较少;二、三年生枝灰色至灰褐色,皮孔较多、较大,皮刺较多、狭长、尖锐;一年生枝深褐色,皮刺较少、狭长,皮孔少、小;新梢绿色略带紫红色,有灰白蜡质,皮刺较少、紫红色、狭长、尖锐;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绿色、与小叶叶柄连接处为紫红色,部分叶轴两面均具有紫红色、细长的刺,小叶3~9片(多为7、9片)、绿色、宽卵圆形,叶面蜡质、略向背面卷曲、中脉及侧脉明显凹陷、背面中脉有互生、短而弯曲的刺,叶缘锯齿状、分布有腺点,顶小叶叶柄极长、其余小叶叶柄极短或无;雌雄异株或同株;结果枝短;伞房状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单性花,花被片绿色、一轮排列,柱头2~4枚;果穗大、极松散,主果梗下有多级分支,果柄长、鲜红色,果实颗粒大、近圆形、多为单生或双生、膨大期颜色绿色偏白、果熟期为鲜红色、油腺点多、大而凸出、果皮厚;干椒皮红褐色,内果皮淡黄色[2]。

物候期与六月椒相近;果实易裂,开口大,出皮率高;麻味尚浓、持久,香味浓郁、略可接受的带异味。白眼椒喜肥、耐旱不耐涝,耐寒性较差,在海拔2 400 m以上,植株易受冻害出现枯梢或死亡現象;对根腐病、干基腐病、流胶病、蚧壳虫等病虫害抗、耐性较强,但对膏药病、天牛等病虫害抗、耐性较差。

1.5 七月椒

川西地区的汶川、茂县、黑水等地的河谷、高山、半高山地区均有零星栽培,在海拔1 600~2 800 m的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因其果实成熟期为农历7月,故名“七月椒”。

树势强,树姿半开张。整株表皮粗糙、皮孔较多,主枝、主干均为灰绿色至灰褐色,皮孔极多且大、呈竖线型,皮刺较多、刺座厚、略圆,主干刺多退化脱落;二、三年生枝绿色至灰绿色,皮孔较多、较大,皮刺棕褐色、较多;一年生枝灰绿色至褐色,皮孔小而少,皮刺较少;新芽绿色,新梢绿色略带棕黄色、有灰白色蜡质;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紫红色、被绒毛、两侧无翅、背面有互生、短而弯曲的小刺;小叶5~11片(多为7、9片)、绿色、宽卵圆形,叶面纸质、略内卷、中脉及侧脉均凹陷、背面有灰白色绒毛,部分小叶背面中脉上有互生、短而弯曲的小刺,除顶小叶柄较长外其余小叶叶柄极短或无,叶缘锯齿状、凹陷处有较多腺点;雌雄同株或异株;结果枝短;圆锥花絮或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单性花,花序轴绿色略带紫红色、被灰白色绒毛,花被片深紫红色、一轮排列,柱头2~5枚(多4、5枚)、较长;果穗大、较紧凑,果梗绿色略带紫红色、有多级分支、果柄较短,果实淡红色、有油润光泽、颗粒较大、油腺点大而突出、精油含量较高、果皮较薄;干椒皮红褐色,内果皮米黄色。

萌芽期3月上旬至3月下旬,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果期5月下旬至7月,成熟期农历7月;果实易裂,开口较大,出皮率较高;麻味尚浓烈、持久,香味尚浓、有较浓异味,常用于牛羊肉烹饪。七月椒,适应范围广,抗寒、耐旱性强,耐涝性较强;对根腐病、干基腐病、膏药病、蚧壳虫等病虫害抗、耐性强,对天牛抗性较强。

1.6 八月椒

川西地区河谷、高山地带均有零星栽培,因其果实成熟期为农历8月,故名“八月椒”。

树势中等,树姿半开张。表皮光滑,主枝、主干灰绿色至灰褐色,主干皮孔多、大,主枝皮孔少、较大,皮刺较少;二、三年生枝灰色至灰褐色,皮孔较多、较大,皮刺少、狭长、尖锐、刺座扁平;一年生枝褐色至灰褐色,皮刺多,皮孔较多;新芽、新梢绿色略带紫红色,被大量绒毛,皮刺狭长、紫红色略带绿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被大量灰白色绒毛,小叶3~9片、较薄、草绿色、卵圆形,叶面纸质、平展、正反面均被灰白色绒毛,中脉、侧脉均凹陷,小叶背面中脉上有刺、刺短而弯曲成鸡爪状、互生,叶缘锯齿状、有少量腺点;雌雄同株或异株;结果枝较短;伞房状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密被绒毛,单性花,花被片一轮排列、顶端紫红色,柱头3~5枚(多为4~5枚)、长1 mm左右;果穗较小、极其松散,主果梗下有4级分支,果柄较长;果粒浅红色、圆形、较小、油腺点较大、多而凸出、外果皮薄;干椒皮为淡暗紫红色,内果皮浅黄色[3]。

萌芽期4月初至4月中下旬,初花期5月上旬,盛花期5月中旬,果期6—8月,果实成熟期为农历8月;果实易裂,开口较大,出皮率低;麻味尚浓烈、持久,香味淡有浓郁的异味,常用于牛羊肉等的烹饪。八月椒结实性强;耐旱、耐瘠薄,耐涝、耐寒性较好;对根腐病、膏药病等病害抗、耐性强,对天牛、蚧壳虫等虫害抗、耐性较强。

1.7 栽培类型III

品种未知,性状与八月椒相近。调查中期,植株受天牛危害死亡,只观察到花期性状,其对比观测点在阿坝州汶川县龙溪乡大门村(北纬31°33′48.33″,东经103°29′23.79″,海拔2 199 m)。

树势强,抽梢能力强,小乔木,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主枝、主干灰色至灰褐色,表皮较粗糙,皮刺较少、多脱落、略向下弯曲、刺座厚近圆柱形,皮孔多、大;二、三年生枝灰褐色,皮孔少,皮刺多、狭长、尖锐、刺座宽扁;一年生枝灰绿色至褐色,皮孔较少、小,皮刺较少;新梢绿色略带棕黄色、密被绒毛,有灰白蜡质,刺少、狭长;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及小叶两面均密被绒毛,小叶5~9片(多为5、7片)、浅绿色、卵圆形、纸质、中脉凹陷、略内卷,叶缘细锯齿状、分布有腺点;雌雄同株或异株;结果枝较短;伞房状聚伞花序,单性花,花被片深紫红色、一轮排列,柱头2~5枚(多为4~5枚)。

物候期较八月椒早7 d左右。栽培类型III喜肥、耐旱、耐瘠薄、不耐涝,对根腐病、干基腐病、膏药病、蚧壳虫等病虫害具有较强抗、耐性,但对天牛抗性较差。

1.8 大木椒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川西地区多分布在海拔1 800~2 600 m的高山缓坡地带。

树势较强,树体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主枝、主干光滑、灰绿色至灰褐色,皮孔多、较大,皮刺少;二、三年生枝灰色至灰褐色,皮孔少、小,皮刺极少;一年生枝灰绿色至褐色,皮孔极少且小,皮刺较多;新芽绿色、被灰白色绒毛,新梢紫红色,皮刺紫红色、宽扁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绿色略带紫红色、密被绒毛、正反面均具有狭长而尖锐的刺;小叶5~9片、较厚、浓绿色、卵圆形,叶面纸质、略内卷、正反面均密被绒毛、中脉凹陷,叶缘锯齿状、腺点明显但较少;雌雄同株或异株;结果枝较短;圆锥花序或聚伞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被片紫红色、一轮排列,柱头3~6枚(多为4~5枚);果穗大而松散,主果梗下有多级分支,果柄较长;果实红色、近圆形、果粒较大、油腺点较大、较多、凸出、果皮较薄;干椒皮褐色,内果皮米黄色[4]。

萌芽期4月上旬,花芽萌动期4月中旬,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果期6—7月,成熟期8—9月;麻味较浓烈、持久,香味浓郁、略带异味。大木椒结实性强;耐旱不耐涝,对根腐病、膏药病、干基腐病、天牛、蚧壳虫等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抗、耐性。

1.9 狗屎椒

川西各花椒产区均有零星分布,多为野生或半野生半栽培状态,其对比观测点在汶川县龙溪乡大门村(北纬31°33′57.95″,東经103°29′59.51″,海拔2 218 m)。

树势较强,树姿半开张。主枝、主干灰色至灰褐色,表皮上有凹陷的竖纹,皮刺少、刺座厚而窄,主干皮孔多、较大,主枝皮孔较多、较大;二、三年生枝灰色至灰褐色,皮孔较多、较大,皮刺宽扁;一年生枝灰绿色至褐色,皮孔少、小,皮刺少、狭长而尖锐;新芽绿色,新梢绿色略带棕黄色、密被灰白色绒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密被绒毛且两面均有刺,背面刺互生、短而弯曲呈鸡爪状,正面刺狭长,小叶5~11片(多为7、9片)、浅绿色、卵圆形、较薄,叶面纸质、略内卷、两面均密被绒毛、中脉及侧脉略凹陷,叶缘锯齿状、有较多腺点;雌雄同株或异株;结果枝较长;聚伞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被片一轮排列、紫红色,柱头3~5枚(多为3~4枚)、长1 mm左右;果穗大、较松散,主果梗下有多级分支(3~4级),果柄短;果实淡红色、圆形、颗粒较小、单生或双生、极少三生、油腺点较大、明显、凸出、果皮薄;干椒皮褐色、红褐色,内果皮米白色。

狗屎椒春季芽萌动期4月中下旬,花芽萌动期4月下旬,初花期5月上旬,盛花期5月中旬,果期7—8月,成熟期9—10月;果实易裂,开口较小,出皮率较低;麻味尚浓,有浓郁的异味,品质较差;结实性强;抗寒、抗旱性较强,但不耐涝;对膏药病、根腐病、干基腐病、蚧壳虫、红蜘蛛、黄蜘蛛等病虫害抗、耐性强,但对天牛抗性较差。

1.10 大红袍

多为小乔木,黑水县传统主栽和代表品种之一,多在河谷地带栽培,在海拔1 800~2 300 m的地区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尤以海拔2 000 m左右较为适宜,近年来逐渐被六月椒替代。

树势较弱,成枝力不强;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主枝、主干灰色至灰褐色,皮孔较多、大,皮刺少;二、三年生枝灰色至灰黑色,皮孔小、较少,皮刺较多、窄而狭长;一年生枝灰色,皮刺多、小、狭长而尖锐,皮孔较少、小;新梢绿色,刺少、紫红色,皮孔少;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绿色、被绒毛、两面均有狭长的刺、背面刺互生,小叶3~9片、黄绿色、卵圆形、纸质、较薄,叶面略内卷、背面有少量绒毛、中脉及侧脉略凹陷、背面中脉有互生、短而弯曲的小刺,叶缘近全缘、分布有少量腺点;雌雄同株或异株;结果枝较短;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单性花、花被片绿色略带紫红色、一轮排列,柱头2~4枚、长约1 mm;果穗较大、松散,果柄较短、淡红色,果粒淡红色、圆形、较大、腺点较多而凸出、果皮薄;干椒皮浅红褐色,内果皮米白色[5-6]。

萌芽期4月上旬,花期4月中旬至5月,果期6—7月,成熟期8月至9月上旬;果实较易裂,出皮率低;麻味尚浓、较持久,香味较浓、有尚可接受的异味。耐旱、耐瘠薄,耐涝性较好,对根腐病抗、耐性较强,对膏药病、流胶病、根腐病、蚧壳虫、天牛等病虫害抗、耐性较差。

1.11 正路椒

在汶川、茂县、理县等地有零星栽培,当地人称为南椒,金川、马尔康栽培面积较大,为当地主栽和代表品种之一,当地人称为狗屎椒,其性状与南路正路椒性状极为相近,只存在部分数量性状上的差异,故笔者将其与汉源、冕宁等地的正路椒归为同一个品种。

树势中等,树姿半开张。表皮粗糙,有明显的横裂纹。主枝、主干灰绿色至灰褐色,皮孔多而大,主干皮刺少、刺座厚,主枝皮刺较多;二、三年生枝褐色至灰褐色,皮孔较多、较大,皮刺多;一年生枝褐色、灰褐色,皮孔少、小,皮刺狭长、较多;新芽、新梢紫红色,新梢被蜡质,皮刺紫红色,皮孔较多、小;奇数羽状复叶,叶轴绿色略带紫红色、两面均有刺、背面刺短而弯曲呈鸡爪状、互生、正面刺狭长尖锐;小叶5~11片、深绿色、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叶面蜡质厚、略内卷、中脉凹陷、新梢小叶背面中脉上多有刺、刺短而弯曲、互生,叶缘锯齿状、腺点较多;雌雄同株或异株;结果枝短;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单性花,花被片紫红色、一轮排列,柱头2~4枚(多为2~3枚)、较短;果穗较小、紧凑,果梗红色、次级分支少,果柄极短,果粒较大、颜色较南路正路椒鲜艳、为鲜紫红色或鲜红紫色,油腺点大、凸出,果皮厚;干椒皮暗红褐色,内果皮淡黄色。

花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果期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果期6—7月,成熟期8—9月;果实易裂、出皮率高;麻味浓烈、持久,香味纯正、较浓郁。西路正路椒,喜肥、耐

(下转第90页)

(上接第87页)

旱、不耐涝,对根腐病、膏药病、天牛、蚧壳虫等病虫害的抗、耐性较差[7]。

2 讨论

2.1 关于花椒栽培品种和类型

四川西部产区共观测到花椒(Z.bungeanum Maxim)栽培品种(cultivated variety)和栽培类型(cultivated type)11个。与四川南路花椒品种、类型的分类方法(已另文刊发)一致,对其中性状差异明显、具有相对统一、固定的名称或叫法的(如六月椒、七月椒、大木椒等)将其归为不同的品种,对于和已知品种具有较显著的形态及(或)生物学差异、并由人工栽培的未命名的单株或群体,笔者暂将其归类为不同的栽培类型。

2.2 关于性状观测和记录方法

2.2.1 观测点的选择和建立。选择在资源品种(类型)分布相对集中,地理、气候环境适宜多数品种、类型正常生长的区域设立对比观测点。在四川西部产区,共设立了4个定点观测点:汶川县龙溪乡大门村(北纬31°33′57.95″,东经103°29′59.51″,海拔2 181~2 225 m)、茂县刁林寨刁林村(北纬31°45′56.87″,东经103°45′26.08″,海拔2 147~2 190 m)、茂县飞虹乡深沟村(北纬31°51′07.17″,东经103°43′56.83″,海拔2 413~2 462 m)和黑水縣红岩乡红岩村观测点(北纬32°04′17.99″,东经103°06′54.07″,海拔2 106~2 156 m)。各观测点均选择在相同或相似生境中,在已有资源材料的基础上,采用移栽和嫁接的方法建立对比观测点。

2.2.2 观测及记录方法。在大面积走访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连续多年的定点、定株、连续观测,并采用了统一的观测和记录方法完成。对于可测量或分级的性状,均尽可能地进行了实测和分级;对于适应性、抗逆性等性状,除了进行定点观察外,还进行了多点、大面积的走访和对比调查。因此,各品种的特征、性状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2.3 关于性状描述

受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各资源材料的主要性状进行了概述。受测试条件的限制,对部分性状,如麻味、香气等,主要以感官评判为主。关于花椒品质,原则上以多数人群的喜恶作为评判依据,仅作为种质资源性状评价的参考,不代表花椒产品在流通中的品质评价。

3 参考文献

[1] 尚贤毅,谭晓风.甘肃陇南地区花椒种质资源调查[J].经济林研究,2009,27(2):93-96.

[2] 吴宗兴,周荣乾,彭树松,等.阿坝州大红袍花椒生物学性状的调查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7,3(8):61-65.

[3] 吴银明,李佩洪,杨琳,等.四川花椒种质资源调查与资源圃的建立[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6):68-72.

[4] 王宏伟.珍贵植物资源:花椒[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2):126-128.

[5] 姜成英,柴发熹,苏永祥.甘肃省主要花椒栽培品种综合评价初探[J].甘肃林业科技,2005,30(4):27-29.

[6] 张祺云,庞显莲,李德荣,等.四川花椒常见栽培品种的特性与分布[J].中国西部科技,2012,10(35):43-80.

[7] 余晓琴,郑显义,阚建全,等.红花椒和青花椒主要品质特征指标值的评价[J].食品科学,2009(3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