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

2017-04-19左奇

西部金融 2016年12期
关键词:老龄化产业结构劳动力

左奇

摘 要:当前,我国面临老龄化水平不断加深,同时劳动力人口总量稳中趋降的形势。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及四大经济区域现有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对我国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及劳动力需求和缺口进行预测,并对我国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劳动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2)-0031-03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截至2015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近1.44亿人,占10.5%,已高于世界水平2.5个百分点。与老龄化水平不断加深伴生出现的,是中国劳动力绝对量持续下降的严峻形势。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已连续第4年绝对量下降。据中国社科院预测,中国劳动力不断下降的趋势还将持续,到205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较2015年减少2.5亿。在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劳动力禀赋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禀赋影响着一国的比较优势及产业结构。对于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刘易斯(1954)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从劳动力转移视角扩展了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逻辑,即当“刘易斯第一拐点”到来时,产业结构调整将依赖于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随后伯尔施—祖潘(2003)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需要提高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以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具体影响,沃尔斯(2008)发现老龄化对农业、工业就业有显著负效应,而对服务业就业有正效应;安纳比(2009)等人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附加值低的产业规模会相对扩大。国内学者中,张从发(2013)、易昕(2015)都分析了老龄化对三次产业的具体影响,并提出要对一、二、三产业结构进行相应调整。

一、我国产业及就业结构发展状况

(一)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状况。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37年间GDP实现了年均10%的增速,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4.45%、10.61%和10.97%,第二、三产业发展快速。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随之出现显著调整。我国三次产业占比由1978年的28.2:47.9:23.9转变为2015年的9.0:40.5:50.5,整体结构从高到低呈现“三、二、一”的格局。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看,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在2012年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且与第二产业占比的差距逐渐拉大。按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分,产业结构区域特点明显,东、中部第二、三产业增长更快,并且与西部和东北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增速则快于东、中部地区。

(二)我国就业结构变化情况。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稳步调整的同时,从业人员数量及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5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达到7.75亿人,较1978年增长92.89%,年均增长1.79%。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2.19、2.27和3.28亿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28.3:29.3:42.4,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较1978年下降42.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较1978年分别上升12.0和30.2个百分点,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就业结构总体也呈现“三、二、一”格局。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一)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界定。为量化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本文引入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该指标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差额,具体公式为:

U=(Gi/G)/(Li/L)-1

其中,U为产业结构偏离度,Gi(i=1,2,3)为某一产业增加值,G为地区生产总值,Li(i=1,2,3)为该产业就业人数,L为该地区就业总人数。U值的绝对值越趋于0,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人口越协调。结构偏离度小于0,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为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要求减少劳动人数,因此这类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

(二)我国及各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根据1978年至2015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就业人数的数据,可以得到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小于0,且37年间小幅波动,2015年的偏离度水平较1978年仍略有所加深;而第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则分别由1978年的1.77和0.96逐渐下降至2015年的0.38和0.19。偏離度结果分析显示,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进程还较慢,仍存在一定的劳动力过剩,而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人口正在逐步趋于协调。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吸纳了更多的就业人口,从第二、三产业的偏离度看,第三产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空间已逐渐缩小,第二产业还存在就业人口转入的潜力和空间。

分区域看,1978年至2014年,各区域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有所上升,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均显著下降。区域间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偏离度由1978年的1.92快速下降至2014年的0.18,显示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已接近均衡水平;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第二产业偏离度较高,从绝对数上看仍有较大的就业转入潜力,但从1978年以来的发展态势看,这种偏离趋向均衡的进度较慢。

三、我国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力供需缺口分析与预测

(一)建立长期预测模型。要明确如何通过结构的调整适应经济增长需求,需要对未来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有较准确的预测。在此,建立劳动力增速与增加值增速的VAR模型,如下所示:

GP■GGDP■=C■C■+α■ β■α■ β■GP■GGDP■+ε■ε■

其中GP■(i=1,2,3)代表全国各产业从业人员,GGDP■(i=1,2,3)代表全国各产业产值,数值均以1978年为基期扣除物价因素计算的不变价。在分析过程中,GDP为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的不变价,单位为亿元;从业人员单位为万人。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多种检验方法(logL、LR、FPE、AIC、SC、HQ)对最佳滞后阶数进行综合判断,最终本文模型选择采取VAR(1)的模型对我国分产业分地区的从业人员和产值进行实证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变化)。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我们选取的VAR(1)模型所得到的方程,其调整后的R2均在0.95以上,并且F值显著大于临界值。因此,选取的VAR(1)是合适的。实证分析结果见表2。

(二)对未来10年全国及各产业增加值及就业人口增长的预测

1.全国产业发展与从业人口增长预测。实证分析表明,在较长时期内,我国第一产业存在就业挤出效应,而第二、三产业的的发展可以促进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加1%,下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将减少0.049%;当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加1%,下期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分别增加0.007%和0.016%。根据计量模型,对未来十年的GDP增速和从业人员增速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我国GDP增速将逐步放缓,从业人员增速仍会低位上升。从三次产业情况看,未来十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会逐年上升,年均增速为4.49%,从业人员年均下降6.53%;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5.29%,从业人员年均下降0.91%;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将达到8.67%,从业人员年均增长4.24%,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就业增长主要依赖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区域劳动力供需缺口预测。将区域三次产业增速与从业人口增速建立对未来10年各区域的产业发展与人口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实证结果表明:未来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将保持较快速发展,体现在第一、二、三产业均会保持较高增速,尤其是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均将保持在9%以上;东北和东部地区发展相对放缓,尤其是东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速度均将慢于其他地区,体现出全国经济调整的结构性差异。由从业人员增长情况看,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挤出效应更加明显;东部和中部地区第二产业也表现出较强的就业挤出效应,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仍将带来劳动力就业的增长,有助于解决当地更多的就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劳动力增长的主要途径,虽然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增速会相对慢于其他地区,但从业人员增长会高于其他地区,其用工缺口将表现地更加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我国第一产业存在较大的劳动力剩余,青壮年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意愿较强;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影响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供给与产出的关系波动较大,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逐步下降,就业挤出效应有所显现;我国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人口的主要途径;区域间产业发展程度的不同会影响区域就业结构;未来10年我国劳动力需求稳中有增,劳动力人口稳中趋降,劳动力缺口将进一步增大。

(二)政策建议。一是提升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第一产业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二是加大第二产业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加快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含量转变进程,持续提升服务业就业潜力。四是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应适度压缩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东北地区应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并适度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五是有效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和投资收益率,促进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参考文献

[1]Annabi,N.,M.Fougère,S.Harvey.Inter-temporal and Inter-industry Effects of Population Ageing:A General Equilibrium

Assessment for Canada [J].Labour,2009,23(4).

[2]Borsch - Supan,A.Labor Market Effects of Population Aging[J].Labour,2003.(1).

[3]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2).

[4]Volz,U.B.Aging,Labor Supply and Consumption-sectoral Effects of Demographic Change in Ger-many [R].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n Global Economic Analysis,Helsin-ki,Finland,2008.

[5]易昕.中國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118-120。

[6]张从发,王华莹,邓有成.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6):131-137。

The Research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n Aging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the Decrease in Labor Force Supply

ZUO Qi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facing the situation that the aging level has been deepening and the total workforce population has been stably reduc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industry of China and 4 big economic regions since the reform of opening up, the paper compares the industrial employment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deeply analyz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Moreover, by establishing a VAR model, the paper predicts Chinas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gap between the labor demand and supply. And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argeted policy suggestions on Chinas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Keywords: aging; labor forc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責任编辑、校对:王红莉

猜你喜欢

老龄化产业结构劳动力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健康月历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