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古村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2017-04-18詹卓萍杨华山

魅力中国 2016年19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

詹卓萍++杨华山

摘 要:石塘村位于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该村兼具古村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但由于保护与开发体系的力度与方式存在问题,以及资金缺乏、城乡建设与古村保护产生冲突等原因,使该村的保护与开发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开发石塘村丰富的旅游资源,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首先应把握其独具特色的“内部资源”,引进“外部资源”;其次协同区域发展,延长产业链;再次,健全文化传播体系以增加知名度;最后,提高村民积极性,增加社区参与。

关键词:石塘古村 古村文化 红色文化 保护与开发

韶关市丹霞山是著名的世界地质公园,几乎无人不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丹霞山附近还坐落着一座集古村文化与红色文化于一身的古村落——石塘村。为此,本课题组围绕石塘村的古村文化与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展开调研,探寻石塘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以求得到古村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多赢,让石塘古村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石塘古村的古村文化与红色文化

(一)概况

石塘古村处于粤北山区,青山逶迤、芳草连天,乡野气息浓厚,自然风光优美。其村落规模宏大,集古屋、古巷、古井、古寨、古风、古韵于一体,村内传统布局与历史风貌保存完好。[2]大革命期间的事迹又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石塘村资源集中且丰富多样、独具特色。浓郁的乡野气息、深刻的徽派印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突显了其一体性和独特性。其历史可追溯明朝洪武年间李可求从福建移居此地建村,至今已经走过了640个春秋,是仁化县乃至韶关市范围内历史最久远、古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1]村内核心区内现存历史传统建筑面积42288平方米,包括宗祠、民居、古井等,若加上周围环境用地面积则为3.83公顷,比例为73.8%。[1]2009年11月石塘古村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申报“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成功,其红色文化遗产“双峰寨”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民俗艺术“月姐歌”被评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堆花米酒酿造工艺”被评为“韶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石塘古村已拥有两张“国家级名片”、两张“省级名片”和一张“市级名片”。

从地理优势而言,仁化县位于韶关市东北部,距韶关市区50公里,是粤、湘、赣三省的交界地。国道106线、323线、韶赣高速公路、粤湘高速公路及韶赣铁路都经过仁化县。石塘村位于韶关市仁化县西南方的一个小盆地之中,离仁化县政府约18公里,与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丹霞山相距约24公里。可见,石塘古村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旅游市场前景。

(二)重要文化遗存

作为一个经历过六百多年风风雨雨的古老村落,石塘古村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整合性高。

1.独特的古村文化资源

在咸丰年间,石塘古村就已是千家村。村内有9个祠堂、12条街巷、7处炮楼、7处门楼、25处闸门、2座村庙。全村又可分为12个阁,即:塘下、楼下、竹园背、蔡屋、火冲、礼园、梨树下、高门槛、大园、早禾田、门前巷、三角街。[2]

石塘的街道多为乡间小路或用鹅卵石铺设而成的路,路与路之间纵横交错,每条街巷都设有闸门,外来人初入村中,常常摸不着北。村中的房屋是江西古建筑风格,都由青砖青瓦砌成,房屋多为磨制砖木结构,屋顶有鳌头,屋的左侧设大门,名裂廊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屋中劳作的女人被外人看到,具有保护隐私的作用。院落内厅堂、天井与走廊、巷道、楼梯相通,整体格局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

石塘村的规模大,古村落资源多,其中最具特色者如下。

双峰寨:双峰寨始建于清光绪己亥年(1899年),由石灰石青磚灰沙砌筑,略呈长方形,面积3660.38平方米,有一个主楼和四个炮楼,寨内的上下走廊均有瓦片盖顶,其中上走廊称名为走马廊,宽仅为1.3米,走廊又与五个角楼相通,走廊上每隔3.9米有一个小炮眼。 [2]寨外四周有护城壕,宽13.7米,面积4067.804米。因战争与多年风雨侵蚀,古堡满目疮痍,于1976年重修,并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井:处于盆地地形的石塘村内密切分布着45口古井,井的形状多种多样,水系规划缜密、科学合理,布局与街巷走向相适应,既美化了村貌,又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使我们至今都可以体会到当时造物者设计时想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情怀。据说,石塘远近闻名的堆花米酒也正是因为这古井水的甘甜才有的正醇。

月姐歌:“月姐歌”是石塘特有的民间艺术,只能用石塘话传唱,而且传女不传男,是石塘女性的“专利”。千百年来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把唐朝宫廷韵味和独特的演唱方言、演唱形式传唱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色。[3]相传“月姐歌”源于周朝王宫,在唐朝流传到石塘村,至明朝“月姐歌”的传唱进入鼎盛时期,但在清朝一度濒临失传,所幸近几年来在石塘镇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月姐歌”的保护工作开始有了实际的进展,现歌词和曲谱已得到了整理。2009年“月姐歌”被评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堆花米酒:石塘堆花米酒,至今有近150年历史,因酒倒入杯中会起一颗颗的酒花,垒起成堆串成一串像珍珠的链子,故名“堆花米酒”。此酒色清、气香、味醇,口感极好,曾远销东南亚,现今在粤北地区颇有名气,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要用石塘村地下的井水才能酿出这种正醇的味道,超出了石塘范围的水酿制的酒就会不对味。

2.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指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时所遗留下来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以及承载这些革命精神的纪念地或纪念物。石塘村作为革命老区,涌现出了许多革命先辈与共产主义者共同对抗敌人时勇于反抗、坚持革命、乐观向上的事迹,他们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去探讨,需要我们去发扬。

其中,最轰动的是被誉为继海陆丰农民运动后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双峰保卫战。在1928年3月27日,双峰寨被国民党军三个团与当地民团武装包围。在工农革命军官营长李载基的指挥下,寨内700多军民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顽强抗敌。面对寨内断水、寨墙被攻破的危机,军民浴血奋战,共同抵抗敌人的多次进攻和飞机炮轰,在寨内顽强抗争达九个月之久,终因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双峰寨被国民党军攻破。

除此之外,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还有革命期间我党的办公点、大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二、石塘古村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

虽然石塘古村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一)保护与开发的力度与方式问题

1. 开发体系不完善与管理不到位

俗话说“路通,财通”,面对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现实需要。据调查,从韶关市区到石塘古村,20%的人表示需要转四次车,46%的人则表示需要转三次车,仅34%人表示转两次车就可以到。可见,对于居住在石塘古村村民来说,与外界联系并不是很方便。在石塘村的主交通道上,由于缺少道路绿化,每每车辆经过都会沙尘满天,可谓“妖风乍起”,极大的影响到了石塘古村的村容村貌。村中的住宿条件也比较简陋,目前为止还没建成满足旅客居住需求的旅馆 ,来者都是当天来当天回。在餐饮服务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三两家农家乐以及街边的简陋小饭店。

因村内古街道纵横交错,使人难辨方向而媲美水浒传中“祝家庄”的石塘村,其景点地图精确度却不高,前来游玩的游客全凭村内的热心村民指引和讲解才能勉强熟悉道路。村内的古建筑处于无人看管状态,据村民反映,由于小孩子不懂事而随意毁坏古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双峰寨也仅有四名讲解员,一个时间段只有一人值班。从与其中一位讲解员的谈话中我们得知她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在上班期间,我们观察到作为双峰寨的讲解员,她并未尽到讲解员的职责,只是坐在双峰寨的门口守着酒摊,并不会为游客讲解双峰寨的历史,服务意识不高。由此可见,无论是古村文化还是红色遗产,都存在着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2.文化传播建构不完善

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村落有专门的机构做好对外的宣传工作,也需加强对当地村民的文化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村落形象。如今,在对内宣传方面,石塘村的有关部门只是在规划中确定了该村的价值取向,至于在具体做法中,则没有向村民进行本村历史文化的普及,很多村民对本村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更别说向到访的游客做出有吸引力的解释;在旅游项目上,目前古村内的旅游项目比较单一,止步于静态旅游。来这里的游客大都是逛逛石塘村,感受一下老屋的气息,再参观一下双峰寨,基本上就再没什么可游玩的项目。趣味性和游客体验性不高,不能感受到村落饱含的历史韵味和革命精神,难以激起游客二次游的兴致。

在对外宣传方面,众所周知,传播的途径包括报刊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众多媒体宣传,据笔者调研,石塘古村的传播途径虽不止步于传统的报刊或广播宣传,但即使有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其取得的成效也并不高,而且在查看较有名的旅游网信息(例如携程旅游网、途牛网)时,看不到有关石塘古村的旅游路线推荐。由此可见,石塘缺乏规范、有效的文化传播策略。

(二)开发资金缺乏

石塘古村现阶段的规划项目都是靠政府拨款,既无企业资助,也无村民集资。资金的缺乏和人才的缺失使得古村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举步维艰,取得的成果也不尽人意。

据了解,就石塘村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古村落民房改造和环境整治工程、石塘乡镇主干道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等九个工程政府财政拨款共770万,2015年又再拨300万用于新建停车场、公厕、道路划线、候车亭、景区标志牌和部分古建筑维修。但由于村落规模宏大,所拨款项仍是不足,村落的基础设施(如水管、电网等)也仅是换了主镇区的而已。古民居的维护也仅完成了一小部分,距全部改造完成所需的资金还相差甚远。

(三)城乡建设与古村保护之间的冲突

随着我国对农村经济的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促使村民追求更现代化、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传统的老屋已满足不了村民的居住要求。村内的居民大都已搬出了古村,还有的在古村内修建了新民宅,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严重破坏了村里原本和谐的建筑格局。古村内仍守着世世代代居住的古屋的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几户老人。当被问及若要盖新房子,会如何选择时,60%的村民表示会选择拆旧建新,仅23%的村民表示会选择翻修老屋。在拆旧建新的村民中也仅46%的人表示会选择盖与老屋类似的徽派建筑。可见,大多数村民并没有意识到古屋的价值,缺乏前瞻性,这对未来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前景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建設使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涌入城市,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这么做有什么好处?”而不是“这么做有什么意义?”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新潮的事物和思想,而认为传统的民俗、技艺等是无用的、落后的,给自己带来不了什么好处的。这使得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技艺无人继承。以“月姐歌”为例,现“月姐歌”已经有开始失传的趋势了,只有少数的老人家才会,晚辈的学习意愿也不强。据调查,23%的村民表示不会去学习月姐歌,认为学了没什么用,37%的学习意愿不明确,只有23%的村民表示愿意学。

(四)缺少社区参与

社区居民主动地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并影响权利持有者决策的行为称为“社区参与”。石塘村作为一个社区,其保护与开发的工作必然离不开社区参与。内外因共同作用推到事物的发展,而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在因素,社区参与就是石塘村发展的内在因素。

目前少数村民依靠旅游餐饮、米酒销售、环卫等方式参与到社区经济中,但对本村政治、文化及环境保护等部分几乎没有参与。并且仅7%的村民表示村落的开发对他们的个人收入有较大影响,而村民社区参与的主要目的和动力之一就是获取经济利益。

三、石塘古村保护与开发的对策探索

在保护与开发上,张鸿雁先生首创“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概念和模式,他认为“精准保护”创新的核心是“精准”:只有做到精准定位、精准调查到户到人、精准规划设计、精准分析梳理历史文脉、精准描述乡愁文化现象、精准复原历史景观风貌,精准掌握历史记忆资料和“在地文化”符号,才能最终达到 “精准保护”的目的。[4]在此概念的指导下,石塘古村应着眼自身发展,全面统筹规划。

(一)把握“内部资源”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至今存在着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其中一部分的古村落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但在这些古村落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麦当劳化”,即失掉自身特色,模仿其他地方,进而走向标准化、同质化。[5]石塘村现处于开发初阶段,一定要坚持“规划在先,开发在后”的原则,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把握特有的“内部资源”,避免出现盲目模仿的现象。为此,梳理古村的历史文脉,我们认为可从“悠悠古村”和“铮铮铁史”这两个主题入手,打造品牌特色。

1.悠悠古村

为突破以往古村落旅游仅限于静态保护的局限,使石塘古村文化活化,突显其悠悠六百多年历史,特设“悠悠古村”这个主题来响应石塘村耐人寻味的古村文化,重现当年石塘热闹的生活景象与文化气息。在这个主题下可设“月姐歌演示区”、“古村生活体验区”、“岁月缅怀区”。

月姐歌演示区

此区用于展示“月姐歌”的发展历史与教授过程,可以让游客更加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也可以给“想学习月姐歌,而没有地方学”的村民提供一个学习月姐歌,保护与开发双管齐下。

古村生活体验区

此区从对旅游开发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把握,可以以三角街区为主线,规划重现古街道,利用现存的店面开设特色小吃、酿酒、打铁、编织、杂耍等传统技艺店面;增加特色体验活动,如参与堆花米酒酿造过程;对古民居修旧如旧,在保持建筑外形不变的前提下,完善日常生活基础设备,营造古典舒适的住宿环境,将民居改造成传统客栈,重现古村旧时繁荣景象。

岁月缅怀区

由于人为的破坏和岁月的磨损,石塘内的一些老房子已经变得破旧不堪,杂草重生,难再现当年模样。但是若进行适当的修整,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保持境内幽深静谧的氛围,让游客来一场悠悠古村的探秘行动,感受岁月变迁的魅力,也不失为一种心灵上的熏陶。

2.铮铮铁史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文化的社会思潮影响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文化盛行,影响着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出现了信仰的缺失。[6]在此背景下,革命时期所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大革命期间,在石塘的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英勇抗敌的事迹、不屈不挠的精神无不体现着他们的铮铮铁骨。这个主题主要以本村最有名的“双峰寨保卫战”为主,其他本村革命事迹为辅,向游客展示石塘的铮铮铁史。规划重点在于双峰寨、革命烈士纪念碑、名人故居。在这个主题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与展示红色文化的内涵,一要突出参与性,二要重视受教育程度。

突出参与性就要一改以往红色文化“文字+图片介绍”这种单一的表现手法,可定期出演当年抗暴运动革命运动史实或安排游客体验当时的作战艰辛,如:扛与革命时期相同规格的高仿枪支、炮弹,吃与革命时期相同的饭菜等,让游客亲身的体会革命时期的艰辛。

红色旅游不同于其他休闲旅游,她更多的是属于思想文化之旅,让游客游完后有所感悟、有所升华才是红色文化的意义所在。想提高游客受教育程度,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导游的红色文化素质。据调查显示,60%的游客之前是不了解双峰寨保卫战的历史的,16%表示只是略有耳闻,可见,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导游的解说对其受教育程度影响很大。

(二)抓住“外部资源”

“外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项目等。在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基础设施改造之后,石塘需要利用“外部资源”促进“内部资源”挖掘。一,借资。在政府把握大局的前提下,招商引资。通过政府附加约束条件以地产或经营权拍卖、项目招标等方式,将市场交与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吸引企业入驻投资。二、借智。引进人才,为村落开发提供智力保障。旅游的开发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对于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要积极引进,强化区内的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提供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的机会加强对旅游基层人员的教育,提高其服务意识,以人才培养人才。

(三)协同区域发展以延长产业链

旅游资源开发可分为“互补性”和“替代性”两种。闭门造车式的盲目开发很有可能产生“替代性”旅游资源,导致旅游景观的重復建设,引起区域间的恶性竞争。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将使整个地区的旅游整体印象下降,最终影响区域旅游的发展。

石塘古村属于仁化县旅游发展总体策划的重要一环,应与丹霞山名胜区和周边城镇区旅游点协调发展,避免恶性竞争。据获悉,石塘村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风格的旅游区,如:董塘镇的云龙古寺是宗教民俗体验区,胡椒冲水是休闲度假区等,风格不同,可形成“石塘古村名寨怀旧区——胡椒冲水休闲度假区——云龙古寺宗教民俗体验区”的旅游路线。由此,石塘古村这个旅游点与周边景区连成线,再与大丹霞产业相结合,打造仁化县旅游一大片。做到游客资源、基础设施的共享。

(四)健全文化传播体系以增加知名度

在对内方面,村民在村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游客对村落文化的感知都与村民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据了解,村落老人大都对本村有着深深的“根”情怀,对于村内的人文要素也颇为了解,他们有心为文化的传承出力,却苦于没有强大的号召力。政府应利用自身职能所带有的权威,组织文化保育志愿者,形成规范化、体系化的文化传播体制,定期开展乡土教育,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留住乡愁,让记忆不再停留在表面程度上。

在对外方面,首先必须建立专业的宣传团队。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运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定期推送相关文章;拍摄宣传片,抓住电视媒体普及千万家的机遇,达到品牌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包含村落介绍、历史研究、规划建设、综合开发、招商引资、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石塘古村保护与开发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其次,重视就近实地宣传。在附近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丹霞山、珠玑古巷等设宣传点,吸引游客前来石塘村一探究竟。再次,利用纸质宣传。通过某些报纸“旅行专栏”或在某些旅行杂志上发表一些关于石塘村的旅游指南,吸引爱好旅游的人士前来参观;印刷宣传小册子,赠与游客;出版关于石塘古村的历史或独特民俗介绍的有关书籍,供游客购买。

(五)提高村民积极性以增加社区参与

发展石塘村的旅游,必须有石塘村民的积极参与。目前社区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原因有三。一是村民无法从中获得利益;二是村民自身素质不高;三是社区参与机制不完善。因此,石塘村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提高社区参与度。

在利益方面,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和隐患。[7]石塘村可通过设立村保护会,以培训、志愿服务、设岗定职等形式,培育基层旅游服务人员,导入经济、奖励等机制,将保护与开发作为经济型产业,改变村民单一的社区经济参与形式,让石塘村保护与开发工作走向正规化,使村民真正受益。

在村民素质方面,可通过举行相关演讲或培训,增加村民对对本村文化潜在价值的了解以及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体系的理解,让他们意识到“通过保护才能真正达到开发”这个道理,激发起他们自觉去保护本村文化的热情。

在社区参与机制方面,可在村内定点设置意见箱或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来收集村民對本村保护与开发的想法,拓宽村民参与决策的途径,集思广益。公开民主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也更能让村民找到作为主人翁的存在感。

总之,古村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在当今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保留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村落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在综述石塘古村所拥有的古村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对本村保护与开发工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针对该村现存在基础设施简陋、管理不到位、资金缺乏、传播建构不完善、城乡建设与古村保护产生矛盾及缺少社区参与等问题提出应把握好“内部资源”、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协同区域发展、健全文化传播体系以及增加社区参与等方法。希望能通过对石塘古村保护与开发的个案分析发现村落延续新动力,构建集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创新联动于一体的保护开发模式。发挥古村文化的独特性,使历史文化名村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江英军等.广东省仁化县石塘镇旅游业发展[R].宁波市远景旅游规划研究所,2010-06.

[2]周嵘,徐诚林.中国名村石塘[M].2012-10-1.广州出版社, 2012.

[3]杨韶军.石塘“月姐歌”的特色及其价值[J].神州民俗(学术版), 2012-10-08(1).

[4]张鸿雁,房冠辛.传统村落“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模式创新研究[A].特色文化城市研究[C].中国名城, 2016.

[5]陈小红.传统聚落型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温州苍坡古村为例[J].旅游管理,2014.

[6]刘琨.红色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 2015-05-01.

[7]卢松,陈思屹,潘蕙.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0-01-06.

作者简介:

詹卓萍(1996.06— ),女,汉族,广东普宁人,通讯联络人,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

杨华山(1965.10— ),男,汉族,湖北大悟人,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地方历史文化教学与研究。本项目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探索
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研究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红色文化: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
遵义会议题材宣传画中的象征手法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