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养老院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04-15王斌斌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医养青岛市养老

王斌斌

(青岛市民政局 山东 青岛 266071)

民办养老院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王斌斌

(青岛市民政局 山东 青岛 266071)

针对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化态势突出及养老需求多元化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民办养老院经营管理水平变得变得尤为重要,积极探索医养结合五种模式,提升机构养老服务品质,创新适合中国特色养老盈利模式和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养老机构;居家养老;运营模式

一、引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从事养老事业必须是心怀感恩,以子女之心敬老爱老。青岛市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高龄化态势突出的少数城市之一。青岛市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化、空巢基数大的城市之一。截止2016年底,全市空巢化率达到56%,80岁以上老年人口26万,占老年人口的15.4%;全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168.5万,老龄化率已经达到21.3%。青岛市对医养结合的探索始于1999年。十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医养结合成败的关键,是对医养的“医”要有准确的定位。青岛的医养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在养老机构建医疗机构,而是把老年人所需要的健康服务引入养老机构,因此打造面向社区,集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护理培训、日间照料、配餐送餐“五体一位”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机构尤为重要。重点是帮助解决养老服务过程中医疗器械康复服务的便利化问题和失能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问题,缓解子女后顾之忧。

截止2016年底,全市登记养老机构232家,公办养老机构24家,民办养老机构208家,二—五星级养老机构51家。居家养老服务组织8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22个(城市覆盖率100%,农村覆盖率73%),助老大食堂420个,养老互助点1726个,养老总床位6.2万张,千名老人床位数37张。

主要模式有:

(一)养中有医

养老机构选取500张以上床位的通过引进医疗人才的形式自办医疗机构。在推进8处区市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新建过程中,设计之初就要求具有医养结合功能,建成后推行公办民营,鼓励各地民政部门引入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如青岛福彩养老院、青岛福山老年公寓等分别在养老机构内设社区综合门诊部和二级康复医院,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内设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医中有养

民政部门与卫生部门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鼓励将区级医院和行业性医院的部分富余资源转型为养老服务。如青岛市交通医院内设置了交运温馨护理院,青岛盐业职工医院建设了盐业老年护养院,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划拨出118张床位登记了市南区老年爱心护理院。

(三)医养一体

鼓励引导投资人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如青岛市市北区永新中医院同时为市北区永新老年护理院,青岛市李沧区圣德脑血管病医院同时登记为圣德老年护理院,市北区济慈脑血管病医院同时为济慈老年公寓。

(四)医养合作

民政部门鼓励对自身不具备设置医疗机构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就近的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按照协议规定专门派相关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提供长期医疗服务,建立医养服务联合体。

(五)居家医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周边社区居民。对健康老人,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健康诊疗、慢病防治及文体活动等服务。对患病老人,开展家庭护理、家庭病床、家庭出诊、全科呼叫等延伸性医疗服务。

二、优惠扶持力度较大

(一)青岛市政府对养老机构给予运营补助和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收住本市户籍老年人的机构给予运营补贴,收住自理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含失智老人)的补贴标准分别是每人每月220元及每人每月350元。新建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12000元、改建养老机构给予6000元的标准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一次性建设补助标准在上述基础上相应提高20%。

(二)按照星级管理评定对养老机构并给予奖补。管理期内对三星、四星、五星等级机构,分别给予10万元、15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贴。

(三)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给予运营补助。每年给予最高15万元的补助。

(四)给予土地供应和税费减免等优惠。对符合规定的服务项目免征增值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享受与医疗机构同等的用地优惠政策,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政府给予80%的补助,有力减轻了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负担,并给予养老服务机构在用电、用气、用水、土地供应、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五)养老队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每年通过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规范技能资格鉴定、提高工资待遇等手段,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免费培训养老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1000多名。

为解决养老护理员招聘难问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养老机构一线岗位上实际工作每满5年,给予最高3万元的一次性入职年限补贴;对养老护理人员,按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不同等级,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160元的岗位津贴;从2017年开始,每2年组织1次“青岛敬老使者”评选活动,每次20人,4年有效期间每人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1000元。建立了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和入职年限补贴制度,并在住房和落户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六)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含外资)、营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均享受同等扶持政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减少了医疗资源在部分老年人身上的过度浪费,调动部分医疗机构利用闲置床位资源实现转型发展的积极性,避免了医疗资源过度浪费。

三、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公办养老机构竞争激烈

公办养老机构按照政府兜底、适度普惠、公开公平、协调均衡的总体要求,在优先满足特殊群体老年人和政府保障人员入住的基础上,再收住普通老年人。

目前存在严重的民办机构吃不饱公办机构排不上的尴尬局面,首先消费者普遍认为公办机构服务质量及配套设施好于民办机构的观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其次民办养老机构市场鱼龙混杂,导致无法。全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仅为48%,全市60%以上的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品质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养老服务品牌较少,导致民办入住率极低而且定价相对较低,难以维持经营。

(二)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养老队伍总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入住老人1.49万人,按配比要求养老护理员与生活自理老人比例为1:6、生活半自理老人的比例为1:4、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为1:3,全市护理员缺口为1100,年流失率达30%以上。

人员数量不足导致了三个矛盾:一是高素质专业医护人才不够,康复师、心理师、中医骨伤等专业人才招工难。二是年轻人数量不多,大多数“40、50”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并伴有“老年人干不动、中年人觉得累、年轻人不愿干”的局面,“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城乡养老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

从老年人口比率及养老机构床位数量看,市内三区老年人口占全市24.2%,拥有床位占比34.3%,郊区三区老年人口占全市22.7%,拥有床位占比25.5%,四市老年人口占全市53.1%,拥有床位占比40.2%。由于政府倾斜性政策欠缺,农村老年人消费能力低,出现了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少,部分养老机构不得不提前萎缩的尴尬局面。

(四)涉老案件逐年增长,导致纠纷不断

近十年青岛涉老案件逐年增长,2014年全市受理涉老案件3000余件,2015年仅市中院受理的二审涉老案件就逾千件,约占全部二审案件的50%。类型由单纯的表面赡养、房产、遗产的等问题转移到深层次的家庭成员情感矛盾。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涉及到家庭纠纷时往往会牵扯到养老院,例如子女互相推诿拒交护理费、老人临终子女撒手不管、出国或去外地临终见不上老人事后理不清的官司不计其数,消耗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而疏于内部经营管理。

四、针对青岛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及解决办法

(一)合理定位,建立品牌理念

对养老机构实施等级管理并给予奖补,实施星级管理,三星、四星、五星级养老机构,在管理期内给予奖励补贴。树立模范标杆,多开展学习借鉴交流活动。

(二)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

学习借鉴上海等地做法,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保障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减轻老年人养老费用自付压力。在完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创新保险产品。

(三)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狠抓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展员工技能大比武、选树敬老明星、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和养老服务工作相结合,定期参加民政、人社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实行岗前岗中不间断培训和交流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岗位服务水平。

(四)开展农村养老服务试点。

整合乡镇卫生院、敬老院、幸福院、村卫生室等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就近提高农村医疗机构建设,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完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五)推动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发挥大型养老机构专业化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养老联合体”,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融合发展,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区域化品牌化发展。

(六)稳定员工的流失率,提高有效流失,减少负面流失。

加强与员工沟通,用感情留住人。沟通是成功的桥梁,有效沟通是管理者与员工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的唯一桥梁,管理者要充分信任员工,依靠广大员工,积极鼓励员工参与管理,让他们从心理上和感情上得到满足,提升服务质量,满足老人们需求,带着爱心从事养老事业。努力为员工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能够专心工作

五、结论

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预示着政府开始从组织家庭赡养到组织社会养老的重大转型。中国养老模式从居家养老项社会化养老的转型必然促进养老产业形成和发展。

养老机构也要针对不同层次人群需要制定发展规划,按层次定价格供服务,既要帮助年轻人缓解基本养老难题又要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满足高消费群体的养老需求势在必行。

[1]林红 用法槌敲响涉老维权最强音 青岛老龄2017(2)

[2]李雪 用标准化建设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中国民政2017(5)

王斌斌(1982.03-),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学士学位,青岛市民政局 ,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医养青岛市养老
医养当兴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养生不是养老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