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7-04-15刘雨荷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文明

刘雨荷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9)

浅谈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刘雨荷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9)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纵观整个世界,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在继续,并且有的地方还变本加厉,人类仍然面临自然危机、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举步维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只有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自然,才能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处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自然”一词,是指事物自己生长、发展、变化的状态。自然概念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即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相比较而言,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由小变大,程度会由浅变深。我们所研究的自然只有在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时候才具有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这种狭义理解的自然称为人化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当代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他们认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则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社会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张的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相处,以实践的劳动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是以人的生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不仅是相互统一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限制的。自然的客观规律制约人的实践活动,而人按照自身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使自然朝着有利于人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尤其是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的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阶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也越来越严峻的告诉今天的人类社会,现有的文明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和包含的种种危机,使得它作为一个文明体系已经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生态危机就是工业文明总体危机的显著标志,现今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即生态文明。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种挑战。虽然科技的进步,已经延缓和解决了个别问题,但是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可谓困难重重。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通过合理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并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当前,国内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据统计,国内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严重,草原退化开始加剧,森林资源大幅度锐减,特别是树木的砍伐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树木的生长周期。还有就是,近年来,全部多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些都是生态失衡所引起的问题。对于这样一场自然灾难,其实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大力推行和执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了深化和发展。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我国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新观点、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上有了发展和创新。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国政府重要文件和重要会议议题上。我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具体化和本土化创新。

十七大以后,我国又把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进程推向了新的阶段。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并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十八大以来,我国更是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越来越关注。“十二五规划”分16篇,第6篇是《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理念集中提升,根据国际关于气候的要求,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结合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需要提升一个层次,需要生态的约束,我们提出低碳和可持续,融入一个新的理念。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进步,却没有清醒意识到这种制约和影响,特别是没能正确估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人们才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其实马克思所强调的生态自然观正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理念,它和我国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也共同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也促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当前,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要改变传统的劳动模式,建立“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基本原则的可持续发展观。时至今日,人们才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仅仅是自然本身的问题,更是人类社会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生态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社会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问题,解决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疏离,从而实现人与纵然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在中国,尽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等原因,仍然存在人口增加、资源紧缺、耕地减少、植被破坏、气候变暖、水系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但是我们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启示和引导下,有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就是要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并最终彻底解决中国乃至全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保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也为人类社会探索出一条不断发展和得以永续的道路。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3]邓韦文.中国环境问题的迫切课题[J].能源思考,2007(6):64-70.

刘雨荷,女,山西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文明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