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十年王玄览道教思想主要研究综述

2017-04-15李先振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心性众生道教

李先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近五十年王玄览道教思想主要研究综述

李先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对王玄览道家思想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多为其“心性论”研究;“道体论”研究;道佛结合思想研究;其著述作品研究;与其他学派或思想家的比较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王玄览思想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有些方面依然有待突破,及至21世纪初,王玄览道家思想研究又逐渐减少。

王玄览;道体论;道性论

前言

王玄览,俗名晖,道号玄览,被其好友及弟子尊称为“洪元先生”。他作为唐初著名道教学者,精于二教经论,兼具雄辩之才,勤于著述。他所提出的道性论和心性论是道教思想的重要部分,研究其修道思想,对了解唐初道教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玄览(公元626-687年),唐初著名道士,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人。四十岁左右,开始修习“玄性”兼修佛学,快五十岁时在益州至真观入道籍,四慕其名而往特向其问道者遍布四方,皆尊之为“洪元先生”。王玄览对佛道二教的经教,仔细研讨,其思想体系的特点便是渊源于道家而杂有佛家色彩。他一生勤于著述,著有《遁甲四合图》、《真人菩萨观门》、《混成奥藏图》、《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老经口诀》等,及至今日已都不现于世。其门人王太霄据诸人私记汇集的《玄珠录》两卷流传至今,收入《道藏》太玄部,是现存研究王玄览修道思想的主要材料。

作为唐初著名道教学者,王玄览思想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富含个人特色,对其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对于唐代道教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学术界有许多著作和论文都从不同角度对其思想做了论述。主要有,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二卷第五章第四节《王玄览与玄珠录》、卿希泰所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二卷隋唐五代北宋时期第六章第四节《王玄览的道体论和修道思想》及李刚、李大华、何建明所著《隋唐道家与道教》(上册)第三章《王玄览玄珠录解读》,都对王玄览思想中的“道物”、“道体”、“有无”、“心性”等理论问题作了剖析与阐释。卢国龙所著《中国重玄学—理想与现实的殊途与同归》第五章第二节王玄览的道性论和心性论》从重玄学的角度对王玄览的思想作了解读。唐大潮所著《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第三章第一节第三小节《王玄览的“道论”》及朱森溥所著《王玄览融佛入道的几点浅析》二文对王玄览融佛入道的思想特色作了分析和介绍。雷晓鹏在其《王玄览道教重玄美学思想简论》一文中对王玄览的美学思想作了探讨。朱森溥在其论文《浅析王玄览对老子几处文字的解说和发挥》中分析了王玄览对老子思想所作的解释与阐发。李道文在其论文《论王玄览的修道观》中重点探讨了王玄览的修道方法。

可见,近几十年间,关于王玄览道教思想的研究概括下来,大致为“道体论”与“道性论”,“解读王玄览《玄珠录》礼体现出的修道观思想三个大方面。还不够完善的、针对的、全面的对王玄览其人及其修道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道体论

道是什么是否存在这是王玄览首先必须要解答的问题。只有论证了道的存在性,修道才具有意义。因此,道体论是王玄览修道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王玄览从本体论的高度,通过对老子之道的发挥,并引“空”说“道”,对其道体论进行了阐发。

将老子之道划分为“常道”与“可道”。王玄览是通过“常道”与“可道”亦一亦二,非一非二,而又非“非一非二”的关系,以及“可道”所生万物之相性皆虚妄不实,来从道体的角度证明真常之道的“空寂”。现象界万物归根结底正是由这种形而上的“空寂”的最高本体幻化而成。

以“空”释道体。他对老子之道自体进行了划分,进而借用佛教的中观思想对道体空寂进行了阐发。在此过程中,他吸取了佛教“空”的概念,用“与空合德”、“空故能生能灭,不生不灭”等思想来继续深化其道体论。

可知,王玄览的道体论是通过“空”来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王玄览所谈道体之空,是其道体论思想的核心。通过对道体之空的分析来阐发对道体的认识,是王玄览道体论的理论特色。

二、道性论

所谓“道性”,即是指“潜藏在宇宙万物和生命中的潜在性的道,它是一切众生修道的基础”。道性论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从本体层面,它要证明人与万物在本性上是与道同源的其二,从心性层面,通过对道性与众生性之间关系的论述,为众生得道提供理论依据。王玄览以道与物的关系作为出发点,进而对道与众生,以及心与境、心与性关系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建立起其道性论的基本框架。

对“道物”的论述。王玄览的道性论是从对“道物”关系的阐述开始的。通过对“道物”关系的论述,他认为道无所不在。道是普遍地、绝对地存在于万物之中。王玄览认为道与物、道与众生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道与众生的关系是“道物”关系的深入和具体化。王玄览对道物关系总的认识是“众生无常故,所以须假修,道是无常故,众生修即得。众生不自得,因道方始得。道名不自起,因众生方起,起即一时起,无一物而不起忘即一时忘,无一物而不忘。优劣一时俱,有何道与物。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灭道不灭众生生时道始生,众生灭时道亦灭。”也就是说,道与众生互相因,道与物相冥合道亦生亦灭,非生非灭,亦非“非生非灭”。王玄览在此既肯定了道的超越性,同时,又肯定了道的现实性,最终论证了“众生须修道,道能应众生修”理论目的。

对“心性”的理解。心性论是以道性论为核心展开的,同时也是对道性论的深入,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找出众生能得道成仙的内在依据。王玄览所生活的时代,道教哲学的重心开始由宇宙本体论向以道性论为核心的心性论过渡。道教的心性论一方面仍沿习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以及庄子有关“心斋”、“坐忘”的认识方法另一方面,则更强调“以心体道”,将修道最终通过修心养性来实现。

三、修道实践

王玄览修道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得道成仙切实地落实到具体的修行方法上。因此,为修道者具体而明确地指出如何得道证真,从内外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是他毕其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王玄览劝导芸芸众生说“众生无常故,所以须假修,道是无常故,众生修即得。众生不自得,因道方始得。道名不自起,因众生方起,起即一时起,无一物而不起忘即一时忘,无一物而不忘。优劣一时俱,有何道与物。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灭道不灭众生生时道始生,众生灭时道亦灭。若许无私者,元始得道我未得若使有私者,元始得道我不得。众生未生己先有道,有道非我道,独是于古道。我今所得道,会得古道体,此乃古道即今道,今道即我道。何者历劫以来,唯智一道,众生而得者,即是众生之私道,只是汛众道,应私名私道。”王玄览在减少俗欲,恢复身心自然清静的基础上,从而对修道的方法做出了富有个性的阐发。在具体的修道方法论上,王玄览提出的主要有灭“知见”以修“心”;行“坐忘”以养“性”;修道有“存”与“存存”之分三种观点。

王玄览融佛入道,以佛教的中道观作为其修道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其思想渊源于道家,而兼有浓厚的佛教色彩。研究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对我们了解唐初道教思想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王玄览其人、其著作及其修道思想上应该进一步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以更多的挖掘唐代的道教思想价值。

猜你喜欢

心性众生道教
写在六合金光寺
心性与现实
SUMMARIES OF ARTICLES
油服回暖下的众生象
西夏道教补议
慈怀众生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王家卫妙解“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