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学知识指导现代科学研究

2017-04-15杨小群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德治国佛法科学研究

杨小群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学知识指导现代科学研究

杨小群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佛法是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重在明心,兼明世界;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新兴学科;其他现代学科或侧重对世界的研究。三者都在解释身心或世界,都为了实现人类文明进步。佛学和心理学是体即根本,其他相关科学则是用,无体不成用,用不能离体,妙用亦是体。本文简述佛法和心理学知识对现代科研的指导作用。

科研;优秀传统文化;佛法;心理学;以德治国

一、佛法、心理学、现代科学三者关系

佛法在被无数国人学习和实践并从中受益,慈悲为怀的入世精神、不为万物所拘的解脱思想,让无数人获得内心清凉自在和事业成功。在大唐甚至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1]现象,唐朝被视为世界的中心,与佛法盛行有很大关系。这对实现“以德治国”有很大借鉴意义。著名物理学家朱清时先生曾发表过《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的演讲,认为现代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已经步入禅境,达到了缘起性空的境界,并以“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结束演讲。心理学则是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心的现象和规律,蕴含着无量研究潜力。一切万法,无不从心始生故,若无兴趣、愿望和动机,无注意力的选择、维持和监控能力,何事可成?用心理学语言,揭示佛法所说的甚深义理,发明心地,揭示心之规律,正是人人实现自利利他,获得幸福圆满人生之必需!

其他学科则侧重于世界的研究,不以心之本质和规律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科可以说是心之用(哲学等学科本文不展开讨论)。佛法和心理学,可以一古一今,作为明心之要,揭示心之现象和规律。明心和用心,无非要人之心安祥、自在和解脱,此三者共同目的。这也迎合了心理学以积极心理学宗旨为背景展开研究的一大趋势。心理咨询技术变化开始接纳如辩证、正念等积极思想[2]。

佛法和心理学为体,其他学科为用;体不弃用,用可显体;用不离体,离体无用;合于真理顺于道德,能离苦得乐,则妙用与体无异,是一不二;违于真理悖于道德,疑误大众,则是贪嗔痴之颠倒非心,从苦而入苦,则成颠倒之用违心之体。无心者不成其用,无用则不显其心,不明真心不得妙用,错用其心无有妙果,邪恶用心必致恶报。体与用,如水与波,无水不成其波,波必不离于水;风生水起成波,而风平浪息复为水,波若强离于水者,必然干枯失其水用,故知水与波无异,不必争高下,亦不必论长短,皆是同一体性故,非他者即是非自,谤他者即是自伤。此亦如江河虽大小、味质各异,然汇入大海,皆是同一咸味。则各学科虽有形式之异,必无本质之不同,心理学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稍明此理。又两者关系,如水与冰,水虽成冰,然冰必不离于水性,火融成水,刚柔之形殊,水性则无异,故知用则万般,体性还一。执冰非水成自误误他,甚可怜悯。智者知之,无复争论,但以立德修心而歇其心,从德生定,从定生慧,必致福慧具足,安祥解脱。

二、佛法和心理学知识对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指导意义

揭示心之性质和规律、现象,帮助善用其心,心得安祥,有利静心研究学问,此为做人和研究学问之根本;利用佛法“一多相即”和心理学“知识迁移”理念,帮助跨学科知识拓展和研究;申明科学研究初心是人类和谐、圆满幸福,不忘初心,始得本末;用佛法之精深细微的善分别,帮助科研揭示人与世界的真实本质和规律;用般若空观思想指导研究,避免盲人摸象或是一非余的错误发生;指导观察人生与世界,发现研究课题,提出假设并证实;运用佛法甚深智慧,研究心理学和各学科前沿发展,完善和创新理论;揭示心之体用与科研的关系,警示避免产生科学的负作用(下文详述)。

三、心之体用与科研的关系

科学研究者,专业和研究领域勤求者多,明心之体则求者少;求名利地位者多,安于淡泊、求自利利他者少。故大成就者稀有,终一生而碌碌者多。此皆重学术而轻立德修心所致。以不重视道德修养,不重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急于求名得利,若有所成便以为足而轻他人。此种种违背心的规律之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使人不能安于潜心研究,不能有长远心、坚固心,心易动摇,为自心所惑,为环境所扰。如此种种,不利智慧显现,有碍科学研究。

立德修心,完善自己是本,科学研究是末。但得本,何愁末,若失本,则失其末。四大发明皆在我国古代发生,如今诺贝奖等却屈指可数。何故?此即我国近代以来,古风不再,道德没落,拜金主义、奢糜之风盛行,视道德为假大空,如净土宗印光祖师所言“闻者不信、信者不修、修者不力”所致。不但科学研究,但凡日常生活、工作事业,无不要基于德,若完全离于德者,岂能于世间立足,况论成功?以人少德故,内则自心不安而浮躁,外则易为假象所欺骗;以人少德故,不能常思利他,故不能开显自心智慧;以人少德故,所行多有障碍,人际交往多有触恼,又不能行宽恕忍辱,纷纷扰扰中,无法安心研究;以人少德故,家庭不能和谐,则失科学研究之诸方便。凡此种种无不明为人处世与科学研究之本末,无不明心之体和用。

四、避免科学的负面作用和在科学应用中的误区

纵观科学发展历史,科学的负面作用和误区,大体上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违背了人伦道德,实质上就是违背了人心之本质和规律。

要避免科学研究的负面作用,以及科学应用中的误区,即要以佛法和心理学,发明心地,揭示人心之本质和规律。同时,恒不忘失以有利人类和谐进步,有利大众内心安祥自在解脱、离苦得乐这一科学之初心。苛能如此,则虽有惊世骇俗之发明,若于世道人心无益,虽举世赞之必不发表,虽自身可得大利(实则无利)而终不为;若于世道人心有利,虽举世呵斥亦必弘之,虽自身受损亦不敢不为。如爱因斯坦晚年非常后悔研制核武器,说早知如此不如做个修表匠。如鲁迅先生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此如观世音菩萨或慈或威,皆为利益大众之义。苛能如此,则执着于创新而视大众利益而不顾者,可免矣;若能如此,则大众需要且有利身心且以德求之而不能发明者,终无可能也。科技的发展若无人伦道德的制约,后果不堪设想,科学负作用之事例,有希特勒利用遗传学实施人种灭绝政策,有进化论之“弱肉强食”所误导的种种冲突、恶性竞争、甚至战争等。在实践中的误区,则有将尚处于实验室的设备用之于市场服务,有将尚有争论之理论用于实践,有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垄断植物种子嫌疑之转基因产品不经公示而销售等等。此简言之,若广而论者,则圣贤经典和现代科学皆可语义无尽。而世间诸事,可为比喻者,量不可尽,有善心善愿善行者,即可自悟、自行、自证。

总结

从佛法、心理学出发,构建科学研究指南,实是以德为本,明心之体,示心妙用,人成则科研成;以此为本进行科研,科研则不忘初心,可得本末。上可助力以德治国,下可和谐社会人心,亦可福慧具足,自他、社会、国家共同受益,此在心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印光法师.净土经圣贤录序[M/OL].《印光法师文钞续编》钞续编下(2017-05-08)[2017-06-29].http://www.honghuashe.com/ygds/wenchao2014new/xb02/mydoc022.htm

[2]黄明明,陈丽萍.正念的心理机制研究综述与展望[j].萍乡学院学报 2017,(2)

杨小群(1975.04-),男,汉族,江西瑞金人,发展心理学在读研究生,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中级经济师、二级理财规划师、三级婚姻家庭咨询师,研究方向:佛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研究,以各学科知识阐述“以德治国”、“和谐社会”,助力中国梦!

猜你喜欢

德治国佛法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最上乘的艺术,皆来自佛法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研究综述
新形势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