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摄影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7-04-15周凤桥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1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摄影记者摄影

■周凤桥

新闻摄影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周凤桥

作为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新闻摄影,以其特有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然而,处于前进中的中国新闻摄影,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或误区,制约着新闻摄影的健康发展。为了繁荣新闻摄影事业,为新时期的中国改革和发展提供正能量,有必要对新闻摄影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新闻摄影呈现良好趋势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新闻摄影发生着诸多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呈现良好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成了一支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特别能战斗的摄影队伍。这支队伍中的专业新闻摄影工作者,有着良好的政治、文化和业务素质,其中有不少人先后获得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中国新闻摄影 “金眼奖”、首届中国新闻图片 “金烛奖”和 “全国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光荣称号;此外,还有一大批文字记者和摄影爱好者也纷纷拿起相机,加入到新闻摄影的行列,成为 “双枪将”。这些活跃在沸腾的大千世界里的摄影人,无一不是在用深邃的眼光、火一般的热情、理性沉静的思考,观察、审视、记录着运动的、不断变换的事物,为媒体源源不断地提供影像新闻。

二是涌现一批新闻摄影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新闻报道中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以很强的表现力、冲击力多次在国内外的影展、影赛中获奖。比如, 《三峡大坝开始永久性挡水》 (孙永刚)、 《中缅两国联合禁毒》 (居杨)等。这些照片角度新、构图新、立意新,且形象生动,使人看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一个兴旺的中国。

三是向国际化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具体表现为:中国摄影记者及其作品多次在世界影展、影赛中获奖。在这方面,特别要指出的是,以 “消息总汇”著称的世界性通讯社——新华通讯社,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摄影报道的主要媒体,除了与国际大通讯社交换新闻照片外,还自采自拍大量的国际新闻照片。海湾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9·11”事件、巴以冲突、俄罗斯人质事件以及伊拉克危机等国际重大热点新闻图片的大幅度落地,都显示了新华通讯社的实力和中国的声音。

四是新闻摄影组织机构工作得力,成果颇丰。近几年,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为首的各级新闻摄影机构,为多出人才、多出佳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影展、影赛以及中国摄影记者 “金眼奖”、首届中国新闻图片编辑 “金烛奖”等评选活动,推出一批新人、新作;组织新闻摄影工作者和广大新闻摄影爱好者,不定期地深入生活,进行采访活动;开展 “全国新闻摄影理论研讨会” “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 “经济新闻摄影研讨会”等新闻摄影理论学术活动,提高了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

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新闻摄影发展的趋势是渐进的,成绩是显著的,但问题或误区也是存在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使用,轻培养。我国目前虽然有一支比较能战斗的新闻摄影队伍,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媒体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它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中央或地方媒体,都先后从高等院校或社会上录用一批年轻的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这些新闻摄影战线的新兵,文化、专业知识参差不齐,而且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按理说,应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使他们把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熟悉自己的工作。可是,大多数部门对这些新兵只是象征性地、短期地对其进行思想和品德等方面的教育,然后就投入工作,在专业业务方面很少对他们进行传帮带,致使他们在工作中走弯路,不能很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实践证明,培养新闻摄影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要使这一工程顺利进行,必须要有良好的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氛围和相应的组织保障。只有这样,新闻摄影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重数量,轻质量。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从客观上说,图片需要量大。报纸扩版,网络扩张,不仅需要大量的文字稿件,而且需要大量的新闻照片,摄影记者每天为完成图片任务而疲于奔命,哪里还顾得上照片的质量。二是从主观上讲,摄影记者有时为了赶任务,到了新闻现场后,不是深入采访、认真观察,精心选择生动、形象的画面,而是不分青红皂白,一通猛拍,拍完了事,匆匆发稿。为了争得首家发表新闻,有的不惜用 “道具”拍摄 “新闻照片”,预发新闻。三是审发照片的编辑把关不严,没有选用高质量的新闻照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懂照片,捡到篮子里的就是 “菜”,把那些 “亮堂堂” “笑眯眯”的、他们认为的所谓好照片用到报纸上,而把那些具有冲击力、确实是好照片的 “枪毙”了。还有可能是他们的观念未改变,仍然 “重文轻图”,把新闻照片当插图用,以活跃版面。

重拍摄,轻采访。这是许多摄影记者多年存在的老问题。其实,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报道某一条新闻,他的前期工作和文字记者一样,都要进行采访,包括题材的发现、主题的提炼,以及新闻背景、细节、现场等多方面的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形象的观察、角度的选择和瞬间的把握、拍摄等等。当然,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前期采访并不完全一样,文字记者一般是先采访后写稿,而摄影记者则是一边采访,一边拍摄。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使一些摄影记者逐渐养成只重视拍摄、而忽视采访的不良工作作风。

重实践,轻理论。有的摄影记者由于长期从事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往往拍得多,写得少。当今社会对摄影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能拍、又要能写,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在摄影实践中不断提高新闻摄影理论水平,用摄影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实践证明,理论是一刻也不能停顿的,只有对新闻摄影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不断做出新的理性认识,才能使新闻摄影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新的发展。

重 “文体”,轻 “经济”。许多媒体的摄影记者拍摄的文体照片多、经济照片少。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正如 《经济日报》摄影部主任邓维所说: “就是摄影记者对经济大局、对经济走势关注不够,总觉得 ‘抽象的经济’与 ‘具象的图片’很难弄到一块儿,不好拍,甚至不愿拍。心里没数,也就没底。说句并不为过的话,现在你对我国以至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状况没有一定的了解,当不好摄影记者。”

重 “突发”,轻 “日常”。重大、突发事件是新闻摄影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样的事件毕竟是少数,大量的则是日常生活新闻。可是有许多记者的眼睛总是盯着重大、突发新闻,而忽视日常生活新闻,认为拍摄重大、突发新闻能出好片子,能一鸣惊人;而拍摄日常生活新闻不起眼,费力不讨好,也拍不出什么名堂来。其实,日常生活新闻轰动效应虽不及重大、突发新闻,但它反映的是人间生活的常态和主流、贴近生活的真实,带给人们的是另一种视觉趣味、赏心悦目、趣味横生、感人温馨和邈远悠长。因此,发现平凡的日常生活新闻,并把它拍得 “不平凡”,更能考验记者的真功夫。

重组照,轻单幅。这是多年来许多摄影存在的老问题,特别是一些全国性的新闻摄影比赛,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有的摄影报道或参赛作品,本来用一张照片就可以说明问题,却非要用几张照片,美其名为 “专题摄影”。在评论每次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问题时,几乎都要提到 “组照太多、太滥”。

重名利,轻事业。为了捞取个人名利,有少数人利用数码、电脑技术制作假照片;有的还用假新闻照片参加各种新闻摄影比赛;有的法律意识淡薄,用不正当的手段偷拍明星的照片,侵犯他人的肖像权,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极坏。它是对摄影记者及新闻摄影工作的亵渎。

重揭露,轻歌颂。舆论监督,是新闻摄影报道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摄影记者在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还要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但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照片或报道似乎多了些。有的摄影记者对许多光明面的东西不感兴趣,视而不见,而对于某些阴暗面的东西却情有独钟,不顾报道效果。以猎奇代替新闻的新鲜性,把事件的社会影响搁到了一边。

新闻摄影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无处不在,摄影记者再勤奋,跑得再快,也很难第一时间拍到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总是比 “手机拍客”慢半拍。无人机、小视频、VR等新影像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新闻影像语境的变化也让人不知如何追赶。久而久之,懒惰、淡漠不断侵蚀摄影人,新闻敏感慢慢钝化,从而使新闻摄影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使新闻摄影始终沿着创新的道路健康发展呢?

1.面对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冲击,新闻摄影师们要有紧迫感、时代感和职业感。

既然喜爱新闻摄影这份工作,就要逆时代潮流而动,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创新,拍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新照片。

2.深下去,才能捕捉到你未曾预想到的瞬间。无论何时何地,若比拼新闻第一现场,记者已无任何优势,尤其对地方媒体而言,重大新闻轮不上,突发新闻赶不上,所以摄影记者、新闻摄影爱好者想立足,只能在采访领域深耕,比拼新闻思考,去找寻一般记者很难挖掘到的画面。在 “人人会照相、人人能发表”的当下,好照片几乎不依托遇到、碰上的方式获得,而是需要摄影师通过思考、等待、挖掘来得到。

3.追求独特,成为摄影记者、摄影爱好者创新发展的看家本领之一。当一大群雄心勃勃的摄影记者、业余摄影师将镜头对准同一个拍摄目标时,你怎样保证拍摄的照片具有独特性?靠什么实现独特?很多前辈告诉我们,获得 “独特”瞬间的秘密在于,提前做好准备,在拍摄前详细了解现场环境以及新闻人物的特点,并在想象中提前完成拍摄,打一场新闻摄影 “埋伏战”,而不是 “遭遇战”。在实际拍摄中,为了实现 “追求独特”的理念,在拍摄前应反复寻找自己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个性认识,并调动一切摄影手段来展现这种认识。有了这样的努力,就可能偶有所得,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故事,这样的照片也才能打动读者。

4.关注细节,以专业视角解构拍摄对象。所谓细节,就是新闻事件中一些非常规、容易被人忽视的画面、视角和元素。细节可以把画面展现的景象与画外阐释的内涵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一个新闻事件,当事人的一个表情,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摄影师需要关注的细节。然而,细节转瞬即逝、不可重复的特点,需要摄影师在那一瞬间便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展现。这需要摄影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如今,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新闻摄影做到了没门槛、大普及,二三十年后新闻摄影用什么拍、流行呈现格式是什么样、新闻摄影的观念及手段是否会令我们瞠目结舌,无法预测。不过,总的趋势应是传统的新闻摄影门类不会消亡,只会发展变化;各具特色的新闻摄影形式不会被谁一统天下,只会各显其能。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

观点速递

在互联网络行业,许多人把提供网络通信服务称为修建高速公路,认为自己的行为只不过是在网络领域提供高速公路,让网络用户通行。高速公路的修建者不需要对高速公路的车祸承担责任,更不需要对高速公路运送违法物品承担责任。这样的比喻把网络技术服务和修建高速公路混淆在一起。网络通信是基于协议产生的,网络协议是一种特殊合同,这种合同明确网络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管网络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签订协议是否约定免费,也不管网络服务提供商与用户签订的协议是否公平,只要网络服务提供商与用户签订协议,那就应该按照合同法一般原则承担相应责任。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上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摄影记者摄影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