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物无声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下生活的绍兴实践

2017-04-15王心愿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绍兴市绍兴

王心愿

(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浙江绍兴 312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态传承”的传统文化。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朴实的精神信仰,传承着中华民族最圆融的生活智慧,所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质上就是在守护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活态传承,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追求。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经历着产生、发展、变异、创新、传承,乃至衰落等多种命运博弈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坚守其核心知识或技艺的同时,理应要赋予它体现当代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即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下生活的融合。近些年来,绍兴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始终围绕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下生活”这一理念,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修复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探寻传统文化的当下表达以及促进传统文化重新嵌入当下生活都具有启发意义。

一、常规服务:建构生活方式

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下生活的融合,继续发挥其文化功能以服务于人们的和谐幸福生活,是当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围绕着这一目标与理念,绍兴市非遗中心首先在常规服务活动上开动脑筋,陆续推出了如手工技艺体验课、水乡戏台演出、越韵雅集、闲园书场等周期性服务项目,以期建构起一种可供民众或爱好者选择参与的文化生活方式。

手工技艺体验课,是面向广大市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推出的持续性公益服务活动。每周六和周日的下午分别在市文化馆儿童手工体验区和非遗馆内授课。自开办以来,课程内容逐渐增多,目前已有绍兴面塑、剪纸、陶艺、棕榈叶编织工艺、纸粘土塑艺、中国结编结工艺、丝网花制作技艺等近10项传统手工技艺课程,同时也适当增加了气球造型艺术、铝丝制作技艺等时尚课程。市非遗中心聘请专门的艺术教师进行授课,课程安排会通过报纸、网站、微信等媒介提前发布,采取预约报名制度,每次开课名额不超过20名,报满为止,10人以上团队也可整体预约报名。自推出伊始,即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特别是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这里也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的有效阵地、亲子互动的良好平台、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欢乐海洋。

水乡戏台,位于绍兴市文化馆(新馆)内,是按照绍兴古戏台的格局建造而成的专门用于展演绍兴地方戏剧曲艺的公益性舞台。伴随着2014年底绍兴文化馆新馆投入使用,水乡戏台展演活动也扬帆起航,固定于每周六下午展演绍兴地方戏剧曲艺,越剧、绍兴目连戏、绍兴莲花落、绍兴滩簧、绍兴评话等剧目或曲目是轮番登场,几乎是场场爆满,观众最初仅限于场地周边社区或村落,随着名气不胫而走,柯桥、上虞乃至萧山、余姚等地方偶尔也有戏迷前来观赏,可以说,相约来水乡戏台听戏已然成为一些老年戏迷朋友们的一种精神生活。

越韵雅集,是绍兴市非遗中心在绍兴地方曲艺传习班基础上组织开展的开放式文化活动,定于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晚上举行,活动内容以绍兴地方曲艺和民族器乐的表演、欣赏、交流为主体,自2016年4月开始举办。而闲园书场,则可以看作是越韵雅集的一种延伸或补充,是市非遗中心在社区中设立的馆外地方曲艺展演基地,坐落于绍兴市区老街区八字桥旁,书场采用独立自主的运行方式,固定于每周六晚开演绍兴地方曲艺,受场地空间限制,每次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故而需要观众提前预约并支付少量茶资。越韵雅集与闲园书场的开设,既为绍兴地方曲艺的传承人提供了展演舞台,也为曲艺、传统音乐的爱好者们提供了交流与欣赏的机会,更为社区民众提供了一种休闲怡情的生活方式。

二、点单配送:推进精准服务

非遗点单配送服务,是绍兴市非遗中心自2013年推出的公益性服务项目,旨在贯彻落实文化惠民政策,推进非遗保护成果融入民众生活,实现人人共享,从而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工作。

在配送服务内容设置上,为使点单配送服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吸引力和可选性,绍兴市非遗中心积极对非遗项目进行整合,推出了非遗讲座、手工技艺体验课、手工技艺短期传习班、绍兴市地方戏剧曲艺演出四个类别的服务项目,既有参与体验型,又有功能服务型,以尽可能多样化的方式推进非遗惠民活动,并及时对服务效果进行动态评估,以优化服务类别及内容,相应增加较受欢迎项目的服务场次。

非遗讲座,旨在普及非遗知识,宣传非遗工作相关方针、政策,提升非遗的知名度和社会参与度,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助力非遗保护工作。比如绍兴菜烹饪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茅天尧赴陶堰镇开展绍兴菜烹饪技艺讲座、绍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秀治赴马山镇开展绍剧交流与辅导,还有黄酒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潘兴祥赴文化站、学校等开展黄酒文化讲座等。

手工技艺体验课,在保持每周两次手工体验课常规服务的基础上,把服务阵地由文化馆、非遗馆拓展到社区、学校以及有关单位,项目涉及剪纸、绍兴面塑、棕榈叶编织工艺等10余个非遗及其他项目,由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或手工艺人当堂传授学员基本技法,并辅导学员完成1—2件简单的作品。

手工技艺短期传习班,选取了传统美术、技艺类项目,比如戏剧脸谱制作工艺、绍兴面塑、绍兴花边等,开设短期传习班,每个服务项目要连续上课16次,让学员可以较为系统地学习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艺。此外,市非遗中心还通过与秀水小学、阳明小学和绍兴艺校等单位合作,将手工技艺传习班服务纳入到学校的兴趣实践课,由学校负责申请提出手工课课程内容,非遗中心派出授课教师。上课周期一般为一学期,约24课时。

绍兴地方戏剧曲艺演出,包括综合性演出和专场演出两种类型。综合性演出,是指一场演出中同时具备绍兴地方戏剧、曲艺的若干个剧种或曲种,比如越剧、绍剧、绍兴莲花落、绍兴滩簧等;而专场演出,则是指一种剧种或曲种负责整场演出,如越剧专场、绍兴滩簧专场、绍兴莲花落专场等。

非遗点单配送服务,自开设以来便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欢迎,成为一项促进非遗传承、传播和保护的有效举措。落实了文化惠民政策,推进了非遗保护成果共享,促进了非遗与当下生活的融合,使非遗继续发挥服务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同时,也拉近了非遗项目与民众的距离,让民众更直观地认识非遗,更深刻地理解非遗,激发他们参与非遗保护的自觉性、自愿性和自为性,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修复非遗生存的文化土壤,守护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非遗集市:营造“节日”氛围

众所周知,传统节日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涵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许多的传统习俗、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文化形式都是伴随着传统节日文化而世代传承的,而且节日文化具有公共性与共享性的本质特征。2006年起,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有了属于自己的法定节日,即“文化遗产日”,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疑是一个重大契机。关键是,应该怎样建构起“文化遗产日”的节日内涵,使其具备节日文化的公共性与可共享性呢?

最初的“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多是停留在非遗保护工作圈子内,比如举办一场比赛、一次展览、一场展演等,这和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并没有太多的不同,没能突显出节日文化是发生于某个时间节点上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没能形成节日氛围,空披着“文化遗产日”这一节日外壳而无实质内涵,而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他们更多是旁观者,节日的参与感是没有的。在这种背景之下,绍兴市非遗中心决定在2015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绍兴非遗集市”活动,来自全市的66个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在集市上集体亮相,如绍兴面塑、棕榈叶编织工艺、竹编、根雕、嵊州小笼包制作技艺、绍兴香糕制作技艺、同山烧酿制技艺、“三六九”伤科、骆氏化脓灸等,在这里,市民群众既能现场观摩制作过程,体验传统技艺;也可以品尝特色食品,购买生活用品;还可以进行身体检查,养生保健。如此,便实现了民众在文化遗产日中的“身体在场”,他们不再是文化遗产日的门外汉而冷眼旁观,而是能够切实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吃喝玩购、乐在其中,参与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我们甚至可以设想,若干年后是否能够形成一种类似于传统节日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为核心内容的新兴节日,而这个节日是全民参与、大家共享的。

绍兴非遗集市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2016年因“护航G20”的需要,举办时间推迟到了10月底,场地选在了市区人流密集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后这一活动还将继续开展下去,并且会考虑如何把它做的更好,比如是否可以引入周边市、县所属的适合集市展销的非遗项目;是否可以考虑加入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否可以探索与文化旅游的衔接,扩大影响力等。总之,非遗集市的成功举办,增强了文化遗产日的“节日”氛围,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的途径,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而且通过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则进一步引起社会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关注,对形成全社会关注非遗、了解非遗、参与非遗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而其实现途径就是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的融合。这既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属于“生活文化”,它体现的是民众的生活方式或思维方式,存在于广泛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于民众“习以为常”而不自知,但是随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剧烈变迁,传统文化的传承没能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而逐渐落伍、遗失,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传承链条出现裂痕或断裂。然而随着民众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必然是愈来愈强烈,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且建构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必须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修补传统文化的传承链条,寻求传统文化的当下话语表达,使其融入到当下日常生活以延续其生命力,比如让传统技艺展现时代元素、让传统戏剧曲艺讲述当下故事、让民俗活动寄托现下诉求等。

此外必须清楚,精神家园的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它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动态建构过程,不同时代的民众其精神追求也必然是有差异的,唐朝人所追求的精神家园必然是有别于宋朝人的,而我们当代人的精神家园自然是要具有时代特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能够与当下人们的生活相融合,具有能够体现时代特征、服务现代生活的文化内涵。当然,认可创新发展并不是否认传统,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当下构建精神家园的根基和魂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然是要建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这也是我们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绍兴市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市越城区孙端成校
数读绍兴市“五星双强”两新组织
绍兴大闯关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人文绍兴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