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传统,激活高中数学课堂

2017-04-15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225129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情境内容数学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225129) 穆 瑜 ●

突破传统,激活高中数学课堂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225129) 穆 瑜 ●

高中数学是高中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无论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则不仅不能引领学生走向高效数学学习,更会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陷于被动和无助,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活化;策略

一、于教学前期充分铺垫,关注情境创设

高中数学课堂的全过程都是具有打破传统的创新可能性的.从教学展开的前期开始,如何进入主体教学阶段就是一个值得教师们去思考的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在面对主体知识时具有足够的动力与热情,于教学开始之初构建相应情境便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对椭圆的内容开始教学之前,我先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卫星发射的情境: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 F2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A距地面439千米,远地点距地面2384千米,地球半径大约为6371千米,求卫星的轨道方程.这个情境将学生们的目光吸引到了频繁引发讨论的航天问题上,并初步解释了椭圆知识在其中的运用,不仅为接下来的教学揭开了一角,更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不难发现,情境创设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想要创建出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最重要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知识特点和学生需求,采取适当的方式将学生们的思维引导至相应的数学轨道之上来.在恰当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们从心理到头脑都能在这个铺垫的过程中做好准备,当主体知识出现之后,自然接受得更为高质高效.

二、于教学中期灵活拓展,关注问题开放

在高中数学当中,灵活变化这一学科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对近年来的各类考试题目进行分析之后也可以看到,这种特点也已经越来越深地渗透到命题当中来了.为此,教师们有必要行动在先,从知识呈现环节便尽可能地将之灵活化、开放化,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从学习时便最大化地打开,使其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进而更好地应对题目的检验.

例如,在立体几何内容的教学当中,为了检验学生们对于几种典型几何体特点的区分与把握程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形状都相同,大小均等,那么这个几何体不可以是( ).

A.球 B.三棱锥 C.正方体 D.圆柱

这个简短的问题,却开辟了一个全新且开放的知识认知角度.以这种方式来走进立体几何,是学生们没有想到过的.也正是借助这种开放的提问,让学生们将选项中的四种几何体的概念与特点细致回顾了一遍,既是巩固,更是深入.

创新的数学教学不仅需要夯实知识基础,更要将之适度开放.这也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提供了两个明确的环节.教师们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计划时,一定要为知识开放预留出适度空间,无论是教师负责引导,还是学生自主探究,都是透彻的知识学习所需要的,对于教学实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于教学后期升华视野,关注方法总结

当然,数学教学也并不是以具体知识的教学为结束的.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当中,学生们不仅需要将知识内容掌握到位,更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对规律方法进行把控.这是高中数学区别于初中学习的重点内容,更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如果能够站在方法的视野上审视具体知识,便能够穿针引线地找到高中数学的线索与脉络.

例如,在函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满足下列三个条件:(1)对任意的x∈R都有f(x+4)=f(x);(2)对任意的0≤x1<x2≤2,都有f(x1)<f(x2);(3)y=f(x+2)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f(4.5)、f(6.5)、f(7)的大小关系如何?表面看来,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比较零散,逐个推导难度不小.于是,我启发学生们从图象的角度入手思考:通过条件得出T=4、f(x)在[0,2]上是增函数、对称轴为x=2的结论,由此得到如上图象.如此一来,三者的大小关系f(4.5)<f(7)<f(6.5)一目了然.在本次教学的结尾,我特别提出了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从中提炼出了数形结合的典型方法,学生们受益匪浅.

高中数学当中的问题变化千千万万,所对应的解题方法自然也是多种多样.教师们不可能将每一种方法用尽,逐个剖析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对一些典型方法进行教授,激发起学生们对于这个知识领域的关注,并逐渐找到自主总结方法的途径.这样一来,教师便将“鱼竿”交给了学生.学生们在日后长远的数学知识学习当中将会受益无穷.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内容上,以教材设定和考试大纲为限,较为固化.而方式上,则大多是以教师直接、单调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所提出的各种学习要求.这样的方式,显然无法调动起学生们的探究热情,更不要说更佳的教学效果了,自然是不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发展的.只有从心理层面分析学生们在接受数学知识时的需求,并将教学内容的外延不断扩张,方能达到灵活训练思维的目的,进而显著提升数学教学实效.

[1]陈瑞琪.突破数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J].上海教育,1998(12):58-59

[2]田小飞.让互动激活高中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8

[3]许洁.“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J].数理化学习,2014(5)

G632

B

1008-0333(2017)03-0040-01

猜你喜欢

情境内容数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主要内容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