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人通”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2017-04-14王庆洋刘力

关键词:显性隐性信息技术

王庆洋,刘力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人人通”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王庆洋,刘力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30余年,在不同阶段下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依靠传统信息技术课程将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人人通”环境是我国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人人通”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在“人人通”环境下,建议采取BYOD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课程可分为信息技术显性课程与信息技术隐形课程,进而得出,两种形态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人人通”的环境下的建设模式,更好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人人通;BYOD;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人人通”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为教师提供教学、为家长提供关注学生成长的一个网络空间环境。刘延东副总理在2012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三通”应在“两平台”支撑下开展建设与应用,同时“三通”之间相互关联,“校校通”是基础设施层,通的是宽带网络;“班班通”是班级常规教学应用层,通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人人通”是个性化学习服务层,通的是实名制的网络教与学环境[1]。但只有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硬件设备保障,尤其是学生手中的设备。目前学生手中的设备来源有两种:统一配备与BYOD。统一配备是指所有学生的设备是由学校统一购买、管理的,学生在放学后需要将设备放在学校保管;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指学校师生自带设备进课堂,通常在学校的环境下,设备更多的是指手机或平板这样的移动智能终端。旨在鼓励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个性化地利用自己的信息设备获取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互动,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相比学校统一配备,BYOD无论从学校资金周转、学生个性化使用等方面,都是更好的选择。

目前,“人人通”发展成果的受益范围正不断地扩大,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应以此为契机,在不同形态下进行全面建设。

一、关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形态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也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是指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要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第二是指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以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中的应用,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工具,这样就可以把信息技术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信息技术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开设的,计划性是显性课程的最大特点。目前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较其他科目相比较少;由于是非考试学科,一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程经常被其他考试学科占用,导致重视程度不够;此外,信息技术虽然被纳入到普通高中毕业考试,由于计算机设备有限等原因,在一些地区把考试形式定为笔试,这样很容易使信息技术教师以应试教育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班级授课,而非机房授课,使学生操作性大大降低。在课时量有限、重视程度差、缺少操作实践的情况下,只依靠信息技术显性课程将很难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与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间接性与内隐性。在“人人通”的环境下,学生通过手中的设备,完成各个情景中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扩大了信息技术的学习范围,因此信息技术隐形课程的建设尤为重要。由于隐性课程是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因此不会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等方面造成影响。信息技术隐形课程是其显性课程的有效扩充,是建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途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隐形课程中,如何将信息技术间接、内隐的呈现,如何有效地扩充,如何进行有效评价等方面都是信息技术隐形课所要面对的问题。

二、“人人通”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通过对上述两种课程形态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在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建设,而在“人人通”环境下,通过与BYOD模式相结合,正是建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人人通”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显性课程建设

信息技术显性课程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在“人人通”环境下,可以在教学地点的选择、硬件设备的配置、专职教师的发展、授课内容以及对象上进行建设。

1.教学地点的改变。在“人人通”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场所不仅仅限定在电脑机房,由于学生人手一台设备,国家在教育信息化上不断投入,教室的硬件、软件条件也不断发生变化,学习体验上甚至比传统电脑机房还要好,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也可以安排在学生日常上课的教室内,未来更可能走出教室,传统的电脑机房将逐渐被“智慧教室”所取代。

2.系统环境的统一。随着数码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学生手中的数码设备也不断朝着便携、智能等方向上发展,由于采取BYOD模式,因此,就会出现不同硬件设备,不同操作系统的情况,进而导致软件无法兼容。目前的软件开发已经朝着“跨平台”方向发展,即同一软件会在不同的硬件、不同操作系统下实现相同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培养。目前,每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人数远不及其他科目教师,因此需要培养大批高质量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工作一般都是从信息技术课程授课、学科信息化服务、学校信息化三方面开展的,因此,在做好自己的学科教学内容以外,还要关注信息技术在其他情境中的应用,及时与相关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并及时总结、反馈问题,加以进行指导。当今学生大部分都是电子信息的“原住民”,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争取走在学生的前面,要学会“教学相长”,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不断关注信息技术相关最新动态,积极参加各种服务教育信息化的培训。

4.授课内容与对象的变化。各地教育局、学校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人人通”环境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材,并由学校组织该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结合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工具,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向学生讲授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加深对信息化的理解。随着教育信息化理念的不断加深,非信息技术教师也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面向学生授课的同时,定期也要为其他科目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此外,信息技术教师也需要定期地面向家长、社会培训信息技术知识,使“人人通”环境能更好有效地运行。

(二)“人人通”环境下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建设

“人人通”环境下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教学地点、设备环境同信息技术显性课程,除此之外,需要将有计划地将信息技术课程隐性地融入到各个情境中,间接的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1.将信息技术课程隐性地融入到其他学科。在“人人通”的环境下,其他学科也要在该环境下进行教学,而在信息技术工具的选择上,要充分将信息技术显性课程的学习内容,融入到该学科的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使用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其他学科的课程目标,所以这样就会隐性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最后,既完成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又隐性地完成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其他学科在信息技术上的选择也可以是显性课程中还没有学过的,这样,在学生正式学习该课程后,会对其显性课程有更加充分的理解。这就要求其他学科要与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相互配合,它就像一座连接在学生与课程目标之间的桥梁,会引起一种“人人通”环境下,隐性信息技术带有显性课程特色的其他学科教学方式变革。

2.将信息技术课程隐性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人人通”的建设对校园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包含了物质建设、精神建设与制度建设,将这三方面建设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结合,无疑会为学校带来更好的教育信息化氛围。在物质建设上,将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到的技术应用到校园服务,达到学以致用;在精神建设上,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学风、校风、班风、师风建设;在制度建设上,“三通两平台”中的教育管理平台,为教育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良好服务。

3.将信息技术课程隐性地融入到家庭、社会文化中。家庭、社会文化的发生是在校园外进行的,而“人人通”环境中的课前、课后学习,将家庭、社会情景充分地融入进来,学生最终是要走出学校,进入家庭、社会的,信息技术在家庭、社会中应用更为广泛。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到的内容作为工具,教师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实际应用到这些情景中去,最终学生以间接、内隐的方式获得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隐性成果,既完成了学习,又促进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

4.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中的教师建设。在“人人通”的环境下,学生学习、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不仅仅只限定在信息技术教师身上,而是要拓展到其他任课教师,以促进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为前提,根据学科特点,创造带有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特色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内容,其他任课教师在抓好自己学科能力的前提下,也要研究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这样以间接、隐性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职前教师教育要开设信息化教学课程,在职教师也要不断参加各种教育信息化培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今天,与以往的授课方式相比较,起步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在不断积累方式方法后,最终还是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提升教师工作能力并加强教师自身学习建设的有效方式。总之,“人人通”环境下的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研活动、激发教师创新能力、加强教学反思和沟通能力。

(三)“人人通”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既有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显性课程的重要性是在其他情境中无法实现的,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等,如果一些最基本的理论与操作无法掌握,也不会很好地应用到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其他情境中;相反,对于在信息技术显性课程之外所获得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成果,则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以显性的方式对学生加以讲授,加深隐性成果在理论层面的理解。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除了信息技术教师以外,还需要与其他成员在共同创造的信息技术大环境下完成。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结合,最终完成“人人通”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进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

[1]祝智庭,管珏琪.“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

[2]李卢一,郑燕林.美国中小学“自带设备”(BYOD)行动及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6).

[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4]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5]白艳,刘力.关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几点思考.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会.计算机与教育:理论、实践与创新——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

[6][加]J.D.斯洛塔,[加]M.C.林著.课堂环境中基于网络探究的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武亮)

2016-11-29

G423

A

王庆洋(1992-),男,辽宁凤城人,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刘力(1962-),女,辽宁海城人,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中小学教师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G16CB351);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项目“核心素养体系下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路向研究”(项目编号:JG14CB04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