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及风险防范研究

2017-04-14王巧丽孔繁财

山西农经 2017年23期
关键词:毕业生互联网+大学生

□王巧丽 孔繁财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4)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及风险防范研究

□王巧丽 孔繁财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4)

本文通过对当前就业形式的分析,指出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原因,针对大学生防范意识淡薄、就业安全教育滞后、社会监管不力等问题,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策略。

“互联网+”;就业安全;安全教育;风险防范

自从1999年全国高等学校实行扩招以后,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逐年递增,高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就业的总人数也随之逐年攀升。2001年,全国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到了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高达765万。广大高校毕业生出现一岗难求的局面,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导致广大毕业生在择业就业的时候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心理上的浮躁,忽略就业安全等等。

当前,网络经济形式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主体,在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与互联网快速发展,尤其是2015年“两会”共同带来的一个全新的模式下,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的方法途径可选性更多,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安全隐患也就越多。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廉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变革是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大学生又是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我们用“互联网+”思维来不断完善并创新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安全工作势在必行。

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安全隐患

从2001年的114万,2013年的699万,2014年的727万,2015年的749万到2016年的765万。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总量年年递增,随着科技发展,机械和自动化科技越来越高,就业人员的需求量逐年呈下降趋势。就业人数上升,需求岗位下降,这一升一降,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难度逐年增加,也导致广大毕业生的求职心更加急切,现在又是网络时代,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过大,大学生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大学生尚未全面真正的走进社会,对于大量庞杂的就业信息很难进行有效的辨别,没有足够的能力对用人单位的情况进行核实考察,存在着客观的安全隐患。

1.1 网络招聘信息量大,毕业生难辨真伪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毕业生网上投放简历已成常态。现在网络公开,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相关就业信息,海量的信息需要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求职时需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但由于其缺乏社会经验,加之求职心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1.2 网络就业渠道平台过多,选择可靠平台的难度大

现在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平台较多,用人单位的各种招聘职位信息良莠不齐,除了就业专业网站外,各高校的就业负责部门也会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信息,虽然校方的信息可靠性强,其公布的企业都经过严格的资质审核,但不够丰富。所以绝大多数毕业生更多的会关注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招聘求职网站,这无疑加大了毕业生对信息平台选择的难度,为就业安全性埋下隐患。

1.3 网络平台求职个人信息泄露险局

大部分毕业生由于求职心切,往往会按照网上招聘单位的统一表格填写个人的基本信息,这种网上招聘的表格一般要涉及诸多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比如姓名、电话,家长的姓名、电话以及家庭详细住址、家庭成员工作情况等。一旦毕业生按照设计的表格逐项填写,就会给不法分子留下大量的有利信息,使其有机可乘。如A同学在网上填写基本信息后,其本人接到公安机关电话,谎称其号码涉案,要求关机24h,然后给其家长打电话,称A同学因出车祸入院急需手术,要求家长打入手术费三万元,家长接完电话后立即联系孩子,发现电话不通,一般会相信孩子可能真的出了事故。紧接着,会有自称是学校领导的打来电话,证明A同学确实出了事故,然后留下账号,等家长完成转账,一两个小时后家长打通电话,知道受骗,但此时骗子已将钱转走,无从查起。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多起,因而网络求职信息泄露风险高、危害大,毕业生应慎之又慎。

2 “互联网+”时代下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安全的原因分析

2.1 防范意识淡薄

从众多大学生就业中遭遇危险的事例分析来看,大学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防范意识淡薄是引发就业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就业压力大,求职心切,期望值又高,面对眼花缭乱的招聘信息,既无防范心理,又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不懂得如何对招聘信息进行筛选、核实。再加之一些传销组织借助“互联网 +情感召唤”的模式开始向大学生群体渗透发展,学生误入传销组织事件时有发生。

2.2 就业安全实践教育滞后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利用互联网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成为各高校的共同选择。目前在中国大陆已有130多个高校开通了专门的保卫处账号,也有70多个高校的保卫处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博,但这些网络平台主要功能是发布校园安全动态、新闻、安全防范常识等,表面看把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结合了起来,成绩显著,其实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多以“文字+图案”宣传为主,与宣传的教材区别不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创新,很难引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课堂教学方面,虽然各高校都在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中安排了就业安全章节,看似将安全教育纳入了课程之中,但是事实上,由于安全教育方式方法陈旧,多数类似于说教,缺乏深入性和主次性,再加之安全教育的从职队伍多数未经过专业的训练或系统的学习,未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认知兴趣,导致就业安全教育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2.3 用人机制不健全,社会监管不力

21世纪的今天,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其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管理方法落后,制度不健全,往往通过成本控制而谋求效益最大化,更有部分企业不顾社会公德,导致员工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同时,由于我国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用人制度不规范,对用工单位的信用评价制度缺失,用人单位通过网络发布的招聘信息难辨真伪,招聘过程更是无法监控,以至于某些用人单位公然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的欠缺和急于求职的心态,混进毕业生就业市场谋取非法利益。

3 完善安全教育体系,防范就业风险

3.1 国家有关部门要及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通过立法手段,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互联网信息发布的准入机制,对具有欺诈、传销、虚假招聘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加大处理力度,创建一个安全、文明的就业市场环境。

3.2 高校加强就业安全教育,改变教育方式,提高效果

各高校在做好传统就业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协作性的特点,用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去改造原来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的现状。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使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图、文、声、影俱全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为代表的新传媒,把安全教育的知识性、政治性、思维性和新媒体的影视娱乐、互通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接受就业安全教育实现寓教于乐。

以微信为例,现在的广大学生已普遍接受并使用,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设置学生关心的模块,以学生必需的查询功能吸引学生关注,通过发红包、有奖参与活动等方式,经常刊发学生喜闻乐见的“存料”的安全教育提醒,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提升学生用户的粘合度,组建微信群通过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朋友圈,扩散安全信息。也可以多制作、转发时间较短的微视频教育学生远离可能伤害自身利益的就业安全隐患。

3.3 大学毕业生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就业安全指导

学生家长应进一步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及时关注并了解孩子的就业状况和心理状态,通过电话、QQ、微信等形式加强联系,并为孩子选择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解、把关。为孩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应该广泛发动周边社会关系,协助孩子寻求适合的工作岗位,帮助孩子了解入职企业的真实状况,防止孩子出现就业安全问题。

3.4 大学毕业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

大学毕业生一定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个人就业中的行为合乎相关规定,自觉接受就业指导,全面系统地掌握就业政策。做到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一定要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自己认为有可能受到伤害时,积极主动与学校老师或家人联系,请他们帮助辨识。如果确实遇到了不法分子,要敢于揭发举报,使不法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以维护就业市场的清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撰写求职简历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个人及家庭成员的信息安全,不要把家庭详细地址、家人联系方式等信息留给招聘单位,以免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对毕业生造成伤害。参加面试前,详细了解面试地点及周边情况,先和家人或者同学通报相关情况,最好找同学帮助,陪同面试,一旦面试前出现临时需要调换面试地点或者要求去偏僻区域、宾馆酒店等非正常场合时,宁可放弃这次求职,也不可贸然前往。同时,大学生要调整好个人心态,不能好高骛远,要自觉抵御高薪吸引,以免被不法传销组织诱骗。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安全关乎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家庭幸福,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学校、家庭、学生自身都要高度重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互联网+”背景下,毕业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就业态度,谨慎利用网络求职,发挥互联网优势,确保就业安全。

[1]张继延,白泽朴.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探微[J].高等农业教育,2010(7):86-87.

[2]郑恒毅,王伟,刘瑜.“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 [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12-218.

[3]翟云秋.高校大学生就业安全及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02-104.

[4]谢嘉嘉.论信息时代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J].人才资源开发,2014(18):147.

1004-7026(2017)23-0165-02

G647.38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3.115

2017年度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互联网+时代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研究》,项目编号:JY B2017131。

王巧丽(1979-),女,河南禹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孔繁财(1977-),男,满,河北秦皇岛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互联网+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