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宜性视域下的预成与生成教学

2017-04-14王薇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预设教学内容课堂教学

王薇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适宜性视域下的预成与生成教学

王薇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预成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谋求教学形态的转变已经势在必行。立足于学生真正生命的成长,建构适宜性视域下的预成与生成教学,培养从弹性的预成到刚性生成的动态教学思维已经成为共识。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关注弹性预成的两种表现,突出作为刚性需求存在的生成教学,着眼于广义的课程概念,把握动态的生成契机,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预成教学;生成教学;教师

“预成”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预先形成,“预成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按照预先准备的教学内容,运用预设的教学方法,沿着预设的教学环节展开课堂教学,进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因为学习者的兴趣、需要或课堂的实际情况偏离预设轨道。预成教学虽然有利于师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

一、传统预成教学的弊端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完成其精心设计的预成教学,不允许学生偏离预设的教学轨道而“误入歧途”,进而使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高压控制下得以完成。可以看出,预成教学机械、呆板、僵化,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严重地束缚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受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事实。在预成教学中真正关注的是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完成情况,而非学生的兴趣、需要。在此种教学中,没有意外与生机,亦没有风险与创造。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实施预成教学,从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致使人才的培养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由于长期受制于教师的指挥,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提问题,甚至缺乏求异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发展严重受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此类问题日益凸显,面对学生普遍厌学的现状,作为教育者不得不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终极问题,即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将教师事先准备的内容复演一遍?还是为了促进学生真正生命的成长?显然,在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后者是没有争议的选项。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对既定的教学内容、方法、环节等做出必要的、适宜的调整或生成已经势在必行。

二、适宜性背景下的生成教学

(一)生成教学。关于“生成课程”的研究始于国外,“生成课程”的概念由丽伊莎白·琼斯于1970年首次提出。[1]1994年丽伊莎白·琼斯与约翰·尼莫所著的《生成课程》一书在美国出版,书中强调生成课程不是“罐头式”的课程,即只要打开罐头,取出其中的部分内容,就能依照详尽的设计说明将课程实现;不是“木乃伊式”的课程,即曾经有过生命力,但现在却失去了生命力;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课程。[2]

生成课程植根于美国的教育文化背景,同时也深受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影响,其中方案教学即是典型的生成课程。我国对于生成课程或生成教学的研究是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启了国内本土化生成教学的研究。国内学者对生成教学的广泛研究始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其从教学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生成教学思想,即“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3]。

目前,我国多数学者对于生成教学的含义均有着个人的理解,郑金洲、蔡楠荣在其编著的国内唯一论述生成教学的专著《生成教学》中提出:“生成教学是相对于预成教学而言的,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生成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教学形式。”[4]陈旭远、杨宏丽认为:“所谓生成教学,是指在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共同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5]罗祖兵认为,“生成教学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生成教学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教学;是一种遵循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也关注教师的教学。”[6]

虽然各种关于生成教学含义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各位学者指向的较为集中的共识是:生成教学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经验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课程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7]

生成教学与预成教学不同,它关注教学过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囿限于教学的预设,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预设所不能涵盖的情境时,教学将着眼于学生当下的生活需要,关注学生的即时状态,是一种饱含人文关怀的教学。[8]生成教学解放了教与学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了学生的兴趣、需要、已有的经验水平和个性差异,能够立足于学生真正生命的成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宜性背景下的生成教学。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先后实施了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但直至今天,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预成教学为主。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变革的仅仅是课程方案实施之前预设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并没有将预成的教学形态变革为关注学生课堂即时兴趣、需要的生成教学。究其原因,有制度层面的因素,亦有教师个人的因素。其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其本身的素质、知识经验的积淀与能力等无法应对生成教学过程中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客观上,由于教师无法因地制宜,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严重阻碍了生成教学的发展。

适宜性背景下的生成教学是指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即时表现出的兴趣、需要与经验水平等做出适宜性的价值判断,适当调整或生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甚至包括教学目标的调整,使教学总是转向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何为适宜学生的生成及如何生成是实施生成教学的关键,是彰显教师教学风格与艺术的核心部分,此部分对于教师极具挑战性,亦是其难点所在。基于教育实践的积累,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适宜性的生成教学。

第一,教师应关注学生即时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共识。但有些教师误读了课改精神,完全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课程内容,甚至是学生经验的简单重复。课堂上教师较为注重学生身体的活动,较多地研究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致使课堂教学看上去较为热闹,实际上学生并没有获得知识经验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不注重学生内在探索精神的培植。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成为不会思考的一代,进而成为教师思维的复制品。还有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智力,激发其潜能,在课堂中呈现的预设教学内容过难,超出了学生的可接受范围。

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的逻辑性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还要遵循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依据适宜性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还要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显然,预设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过难,对于学生来说均是不适宜的,当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此两种情况时,应即时做出调整,将教学内容的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第二,依据学生的文化、年龄与个体的适宜性,即时调整或生成教学内容。一般地来说,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由于学生的年龄、个体、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收获亦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在客观上,此种认知收获的差异有赖于教师运用足够的教育智慧与丰富的知识经验对于每个智慧生命的引导与点拨。换言之,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即时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每个学生可能达到的认知高度,并努力协助学生达到此高度。在此过程中可能牵涉到针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梯度设计,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假设、引导、智慧点拨以及环境的创设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第三,正确认识并处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与生成。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儿童的学习情况及教学环境的变化,对预成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甚至是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或生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的调整不能替代教学内容的调整与生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教师遭遇此类尴尬,即由于教学内容极其枯燥,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教师当即改变了教学方法。此种做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即学生又陷入厌倦的学习状态之中,致使教师最终还是牺牲了学生的兴趣,将预成教学进行到底,完成了所谓的教学任务。在上述教学实践中,教师虽然有调整教法的举动,但当其发现调整不起作用的时候,应立即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因为再华丽的外衣也难掩其中过于枯燥的内容,单纯调整教法也许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无法在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很多时候,教学形式的调整并不能替代教学内容的调整与生成。

关于即时生成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立足于广义的课程观,依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的观点,按照课程的功能可以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与悬缺课程三种类型。[9](P12)此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内容无处不在,也就是说生成性的课程资源亦无处不在,只要师者具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点石成金的智慧,平时多留心观察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在恰当的时机将教学目标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便可即时生成教学内容。

三、构建从弹性的预成到刚性生成的课堂教学

(一)正确理解预成与生成的关系。基于教育本身即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的预设是必要的,而且应当是较为充分的。既要考虑显性课程,还要考虑隐性课程与悬缺课程。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学情研究得应更多一些,对教学过程多做一些模拟和假设,为那些随时可能产生的教学契机做铺垫。

从生成教学的发展来看,即便是瑞吉欧教育也并非是没有准备的教育,方案教学的创始人马拉古奇曾直言不讳地说,方案教学虽属生成教学,但也并非是临时起意,每次教学均有三分之一的确定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可以确定的三分之一是教师可以准备的部分,诸如学生学习需要变换的时间、地点,如何组织和鼓励学生学习,应该支持学生哪一种认知方式和技巧,如何让文字、图像、逻辑思考、身体语言、象征语言、幻想、描述及论证再上层楼,学生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何时出现等。[9](P238)可见,瑞吉欧教育教师的准备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学生生命的成长。而国内教师备课的重点往往是准备如何把教师认定的知识点,以某种教师事先准备的方式强加给学生,从而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对于我国的新手教师和技能型教师来说,其实施预成与生成并举的教学更需要充分准备,尽管有时会改变初衷。但只有对于未知的教学情况做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进行调整或创生。因此,预成与生成并不矛盾,两者在某个意义上说甚至是互补的,优质的课堂教学是预成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二)从弹性的预成到刚性的生成。所谓“弹性的预成”是指在课程方案实施之前,教师对于预设的教学内容、环节和方法等做全面、充分而又具有弹性的准备;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依据儿童的学习情况、师生的互动情况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等情况再次对预成教学内容进行弹性地取舍,力求预成教学被课堂教学所采用的部分是适宜学生的。因此,在所谓的弹性预成中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于预成教学的准备要全面、充分,而且具有弹性。因为预成教学中全面、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实际教学中选择性的增加,有利于捕捉随之产生的教育契机;准备阶段的弹性是指教师对于预设的教学环节、步骤等不宜准备得过于具体,应该保持一定的不完备性,为课堂上随时可能闯入的生成契机预留空间。二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再次对预成教学内容进行弹性地取舍,此处的弹性取舍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采用预成教学当中符合实时教学情况的部分。

优质课堂教学中生成是必备因素,因为任何一个预成的课程方案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其更不可能对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均完全适用,这意味着在教学中必然存在需要调整或生成的部分。与预成教学的弹性选择不同,实际教学中的生成部分是师生必须即时创造的,是作为优质教学的一种刚性需求存在的。

在课堂教学中若教师能够立足于宏观的课程概念,会发现生成的教学契机无处不在。诸如师生课堂上突发的灵感、偶发事件、学生即时的思考与质疑、认知错误的处理以及教学环境的改变等均可成为生成教学的契机。此时教师需要运用明察秋毫的教育智慧,权衡各方面情况,对于课堂中潜在的生成素材进行教育价值的判断,并即时做出调整、选择和改变,给予学生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指导,以维持学生高度的探索动机,进而与学生共同建构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立足于学生真正生命的成长,建构适宜性视域下的预成与生成教学,培养从弹性的预成到刚性生成的动态教学思维已经势在必行。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弹性预成的两种表现,突出作为刚性需求存在的生成教学,把握动态的生成契机。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曾提出:“教育是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10]“重要的是生长、改善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成果。[11]从此意义上说,真正适宜学生的教学是一种充满着生命律动的教学,在教学中有弹性的预成,亦有立足于学生即时兴趣、需要、经验的刚性生成。在此自由畅达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经历着困惑、挑战、探索、发现与超越,此种教学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生命的成长过程。

[1][美]亨利·N·波拉克.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M].李萍萍,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3.

[2]Bobbi F,Cordeiro P.Generating Curriculum:Building a SharedCurriculum[J].PrimaryVoices,1994(3):2-7.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5.

[4]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6.

[5]陈旭远,杨宏丽.论生成性教学[J].福建教育,2004(7):12.

[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30.

[7]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8]李娟.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20.

[9]王春燕.幼儿园课程论(第1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238.

[10][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7.

[11]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63.

[责任编辑 刘金荣]

Preformed and Generative Teach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itability

Wang W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uihua University,Suihua,Hei Longjiang 152061)

With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preformed teaching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o seek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patterns is imperative.Based on the growth of students'real life,it has become a consensus to construct the preformed teaching and generating teaching under the view of suitability and to cultivate the dynamic teaching thinking from preelasticity to rigidity.In the teaching practic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wo performances of elastic preconstruction,highlight the existing teaching as the rigid demand,focus on the generalized curriculum concept, grasp the dynamic generation opportunity,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personality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eformed teaching;generative teaching;teacher

G40

A

2095-0438(2017)02-0124-04

2016-01-03

王薇(1969-),女,北京人,绥化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发展与改革、学前教育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预设教学内容课堂教学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