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构建*①

2017-04-14

关键词:导师大学生教育

赵 健

(武汉大学 创业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构建*①

赵 健

(武汉大学 创业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呈现需要很长的周期,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兼顾学生在校和学生毕业后两个时间段。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大学里需要利用课堂、竞赛、社团活动和创业实践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创业教育,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教育与社会上企业孵化对接的机制在创业教育中处于关键位置。创业导师要在大学阶段和大学后的创业阶段以不同的形式深度参与,确保创业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深度结合也能极大提升创业教育的社会效益。

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3.006

创业是通过必要的条件准备和发现商机,以设立新企业的形式调配资源,通过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向社会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以实现创业者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过程。最先提出“创新”概念的熊彼得认为:创业精神是一股“创造性的破坏”力量,创业者采用的“新组合”使旧产业遭到淘汰,原有的经营方式被新的、更好的方式所摧毁。*[美]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新华网,2017年1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7-01/18/c_129452630.htm.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战略。“互联网+”的提出,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的“创新、创业”时代到来。青年大学生是这个时代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民网,2016年12月9日,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

目前,社会各界都已经认识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是以课程教育为主;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创业资源也非常有限;大学生创业园只有少数学生在进行创业实践,而且创业大赛的很多项目并没有真正投入实践。另外,大部分高校和学者普遍关注在“少数人”中的创业活动,而不是面向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与实践。

相对于传统的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周期长,创业教育的效果往往要在学生毕业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后才能呈现出来,所以创业教育需要构建长效机制,以确保创业教育的效果和目标。

一、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于创业教育的目标,教育界从来都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培养创业者为目标,核心是创业能力的提升*金昕:《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创业方法和技巧,强调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求接受教育的学生立刻投身创业实践当中;另一种意见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为目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激励,期待学生将创业意识融入其他职业生活中,并且指出“在读书期间进行实质性的创业毕竟是少数人,通过创业教育更主要的是使大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积累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作准备”。*徐生林:《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江苏高教》2013年第2期。综合来看,这两种意见都有其可取之处,创业教育应该有机地包含这二者,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应各有其侧重点。

从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的道路选择来看,创业是一种职业选择。宏观来看,将创业作为职业路径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本专科毕业生的选择还是升学或者到成熟的社会经济组织中就业,其中直接就业的还是占了最大比例。创业作为一种职业形式,其特点非常鲜明:一是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一旦创业成功无论经济收益还是社会地位都会迅速提升,但创业不成功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二是创业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千差万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行业、地域有不同的表现,无例可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感觉创业带有很大的神秘色彩;三是创业需要大量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投入,有较高的准入门槛。既然创业作为一种职业形式与其他职业具有如此大的不同,学生在选择时的慎重与保守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所以,有必要在创业教育中通过技巧与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克服神秘感和恐惧感,学会管理机遇与风险,争取最大化的职业收益。有研究证明,“听过创业讲座的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显著强于未曾上过创业课程也没有听过创业讲座的大学生;上过创业课程的大学生的创业要素认知显著强于未曾上过创业课程也没有听过创业讲座的大学生”*向辉、雷家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创业意识是一种思想储备。拥有了创业意识的人即使在普通职业中也不会被暂时的困难吓倒,也会有很高远的职业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这么大的经济成就,正是得益于全民创业意识的提升。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一是要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课堂,通过课堂讲授系统,提升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二是要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百闻不如一见”,面对汹涌的创业浪潮,学生将被激发其创业的欲望;三是引导学生参与协同创新的大工程、大项目的实践,让学生自主生成创业意识。在创业意识的培养中有必要发挥成功者的榜样作用、提升示范效应,让大学生在模仿中感受到创业意识的精神力量。同时国家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业能力是知识储备。首先,对创业的概念与意义进行直接分析;第二,详细解读社会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训练,了解自己是否适合直接创业;第三,分析现实的宏观创业环境,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微观创业环境的技巧;第四,帮助学生识别与评估创业商业机会,教授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规范;最后,介绍融资途径与技巧,对创业产生理性认识。然后,通过讨论、参观、比赛等实践环节对创业有感性的认识,实现如下目标: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洞悉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的路径。

只有同时具备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由符合创业者心理特质的人才会选择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路径,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否认,心理特质是先天具备的,而意识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都需要长期的过程。

二、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两个时间跨度——在校教育与毕业后的资源支持

创业教育的长效不但体现在在校期间,而且要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这是由创业行为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创业的周期往往很长,例如创业效率最高的互联网行业,其初创企业存活的关键时期就有三年之久,传统行业的创业周期可能会更长。所以,学生毕业后通过校友工作和导师的持续指导维持学校对创业学生和团队的支持非常有必要。

在校期间,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是一种训练。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最大的优势是时间,他们处于“职业生涯前”的人生阶段,能够容忍和承受创业失败带来的履历和心理的冲击。所以,即便是在大学期间发起或者参与了创业项目并且失败了,对大学生而言,所得也大于所失,其经验的收益是巨大的。初创企业的失败率往往超过百分之九十,与其让这种失败在真实职场中上演,不如将其提前到读书期间引爆,学生可以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容忍在校期间的创业失败将有利于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把创业教育从“小众化”教育变为“大众化”普及教育。

毕业后的创业需要与学校教育资源的继续对接。这一阶段的创业就不再是“训练”和模拟了,而是真实的职业生活。这一阶段的创业团队和创业者处于社会资源最少、生存能力最差、承受能力最为脆弱的阶段,需要获得持续的专业指导和社会支持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微软起家于车库,但他们毕竟有一个免费车库可以使用。所以,学校有必要凝聚社会资源为刚刚起步的创业者提供比社会上一般孵化器更为优厚的条件,孵化本校初创企业。其内容包括:吸引成功校友作为投资人提供天使资金,为创业团队提供半年至一年的免费场地,为创业团队配备导师、提供创业融资路演、开展创业者培训、构建“创业者联盟”等交流平台,协助召开新产品发布会,等等。学校基于对学生的理解,所提供的“精准服务”是社会上的商业孵化器所无法比拟的,对初创期的创业者而言也是弥足珍贵的,能够极大地帮助他们规避创业风险,提高成功几率。

三、创业教育中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机制

创业教育是全方位育人,重点在实践环节,因此以课堂为主体,以社团、创业团队、创业竞赛为实践补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时代,一种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系统化和层次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初具雏形。以课堂—社团—创业团队—竞赛为代表的教育模块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成体系的课堂教育是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基础。我国高校最早开设创业课程的是清华大学。1998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率先为MBA学生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的课程。*茹宁、沈亚平:《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三项设计原则》,《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7期。课堂教学的历史有几百年之久,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规范和组织形式。典型结构是一对多,从经济的角度看,无疑是一种成本极低的活动形式。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场所,虽然也有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在其中,但老师唱主角的基本形式是不变的。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者最为熟悉和得心应手的环境。课堂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一对多,这个特点决定了课堂效率相对其他形式的教育要高得多。课堂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信息的单向流动,保证了教育效果的可控性。课堂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空间封闭、时间固定。相对于人类的随意性较强的社会活动,这种固定时间、固定场所的行为是“正式”行为。有很多教室还为学生设定了固定座位。这些对于学生行为的约束并不是硬约束,而是基于学生对于自身身份认可的一种约定俗成。这些约束保证了国家—教师—学生信息传导的单向和可控。课堂是普遍的教育形式,不关注具体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课堂的组织原则依据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普遍特点,即学生的共性。课堂中所应用的案例也都是基于一般问题所选用,能够代表大部分学生的情况,但总有一些难以照顾到的个体。

目前,创业教育的课程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识教育的层次。很多学校把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面向全部的学生以选修课、公共课的形式开设部分课程。武汉大学开设有34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13个实训项目。《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文博技术与产品创新》《创新思维与方法》3门不仅有课堂讲授,还有工作坊实物操练。*武汉大学新闻网,2016年9月7日:http://news.whu.edu.cn/info/1002/46683.htm.第二个层次是立体化课程体系,既包含横向和面上的通识课程,也包含渗透到专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黑龙江大学围绕专业实践核心课程体系,开设创业管理“三个一”创新创业必修课程。此类课程采取分专业、互动式教学,既引导学生了解学科专业学术前沿及热点问题,又指导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流程,掌握创业计划书撰写技巧。*中国教育报网站,2013年6月17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06/17/content_97303.htm.第三个层次就是以创业实验班为核心构建的专业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清华大学对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打破院系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专业选修,并设计了专业学位课程,包括:互联网金融创业本科生辅修专业、技术创新创业本科生辅修课程以及TSBI交叉创新研究生学位课程。*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10月22日:http://www.edu.cn/info/xy/xytp/201510/t20151022_1329397.shtml.与前两者的非强制教育相比,这一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要求所有参与的学生必须完成全部课程,最后将获得创业教育的辅修证书或学历。

以竞赛为载体的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动力。既然无法以在校生创业成功作为创业教育的成果检验标志和创业教育的动力来源,那么就应该寻找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载体和教育形式作为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动力。“竞赛”是大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实践形式。以创业计划书、商业方案、创业构思等为内容的竞赛并不涉及真实的创业风险和投资,但可以比较客观地检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所以,国家举办了一系列比赛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例如教育部主办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团中央举办的“创青春”创业大赛等。这些比赛推动了学校一系列初赛、复赛的组织,推动了以创业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当中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氛围。而且由于竞赛获奖会和评优评先、推免研究生等政策挂钩,所以大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的热情与日俱增。

以企业孵化为目标的创业辅导是创业教育的内核。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再满足于“模拟”和“竞赛”,他们准备进行真实的创业活动以证明自身的价值。这一部分学生的数量虽然并不多,但他们是创业教育的“内核”,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和外围活动有了真实感和可信的价值。对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就要更加认真地对待。其重点是协助他们组建创业团队,帮助他们寻找和分析商业机会,协助他们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修改他们的创业计划书,帮助他们申请营业执照。总之,要让他们的创业实践更加真实,体验更加有效。

创业意识的普遍提升是创业教育的宏观目标。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薛浩、陈桂香:《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培养技能在短期内就能让学生有很大的收获,但灌输思想和让学生在精神层面有很大的改观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学者认为,“创业意识是指推动创业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关于创业实践活动的价值观”*江英:《基于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11期。。也有学者将创业意识详细地解读为“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等要素”*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创业意识的提升重点在于激发动机和培养兴趣。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如下两个维度的支持:一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系统性指各个教育模块恰到好处的配合,针对性指与学生专业教育相适应,让学生很好的接受;二是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包括课程的覆盖面要广,争取覆盖到全体学生,竞赛的参与面要广,要调动起学生的普遍积极性,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内容要广,要有很大的信息含量。所以,李克强总理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新华网,2015年10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0/c_1116884849.htm.。

四、创业教育中创业导师的参与机制

如果把创业行为比喻成一架飞机,机头和飞行员无疑是创业团队本身,而飞机的两翼分别是创业资金和核心产品,尾翼必定是创业导师。创业导师起到了稳定创业团队,指引创业方向、提供创业咨询的重要作用。国家“鼓励高校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 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 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0期。。可见,创业导师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学校里面的热心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一个是社会上的具有教育情怀的企业界人士。

创业导师首先是创业竞赛的场外指导。在创业类竞赛中,为了公平,所有的参赛选手和参赛团队必须有学生(含毕业几年以内的学生),导师只能是竞赛中的“隐身人”,不能直接下场参与。这里的导师必须是一对一的真正的导师,要求对创业团队、创业产品和创业者所准备投身的行业有深入了解。创业导师必须是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最好具备创业经历。导师的场外指导有知识传授、方向把握、精神支持等多重作用。其中知识传授最为重要,导师能够手把手地把诸如团队组建、商机判断、产品设计等知识传授给创业者,让他们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创业计划和行动,在竞赛中展示出来。

创业导师必须成为创业团队种子期的投资中介。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必定是资金来源问题。初出茅庐的学生必然会把目光投向他们的父母亲人或者自己的老师。创业导师用自己的资金介入每一个学生的创业过程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没有必要。但如果创业导师拥有足够的资源能够充当学生“种子资金”来源的中间人,无疑会增大创业导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创业导师可以通过组织创业团队路演、担任创业竞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业团队争取资金支持。

创业导师应当成为创业企业逐渐壮大过程中的发展顾问。在学生创业团队真正走向正轨、脱离学校的时刻,创业导师应该发挥“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下场参与。这种参与不应仅仅满足于充当场外指导,而是应该摆出真心参与创业的姿态,担任企业的顾问,拉近与创业团队的距离,延长创业教育的时间跨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通过学生之间届届相传的信息管道,扩大创业教育的可靠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导师参与创业辅导的机制在理论上看可行,但在实际中还有不少的政策性障碍。从社会导师参与创业指导的角度看,有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的政策壁垒;而从学校教师参与创业指导的角度看,又存在教师兼职兼薪,能否合理合法持有创业公司股份等政策壁垒。所以,导师的深度参与机制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面临诸多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需要破解。其核心问题是导师能否在创业教育中和学生共享创业成果和共同分担创业风险,这是影响导师深度参与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五、学校教育与企业孵化相结合的机制

创业教育的实践特色决定了其必须走出校门走出象牙塔。除了上文所述的将社会上的企业家请入学校担任创业导师以外,创业教育的其他环节也都要有与校园外资源对接的机制。在分工上,我们可以认为学校教育是从0到1,即从无到有的环节,而社会上的企业孵化是从1到N,即从小到大的环节。

创业者从无到有的过程包含了创业者的激励、筛选过程、创意从产生到形成产品的过程,团队凝聚和稳定下来的组建过程。从无到有是最难的事情,往往没有规律可循。从创意到产品的过程要经历很多次的反复和迭代。第一,在产品出现之前要观察生活生产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方便;第二,分析自身能否组织技术力量和商业模式把这种不方便解决掉;第三,看一下有没有人能够为自己的解决方案付费,这种付费可以是直接付费也可以是互联网模式下的间接付费,能否获利;第四,看看自己的服务和方案是否具有产品化的潜力,能否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第五,看看这种方案在市场上有无同类产品,自己的竞争特色在哪里。在产品投入试用阶段后要进行跟踪观察,首先要观察这个创意是否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能否切实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户体验如何;再通过信息搜索的手段寻找和分析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优缺点,然后进行一轮改进和迭代。创业团队的产生需要磨合和发展,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不可能靠自己包打天下,所以必须要组成团队,团队可以是从自己的亲朋好友圈子当中招募,也可以从各类创业论坛中以“英雄帖”的形式广泛动员。创业团队组建成功以后即面临工作分工、责任分配等问题,在后续的发展过程里还会有新成员加入老成员退出的更新问题。由于大学生职业身份并没有确定,所以大学生创业团队是极不稳定的结构,磨合成本非常高昂。

从零到一的过程里,大学生创业者会忽视或者刻意回避人力资源成本的计算问题,一旦发现人力资源成本计入创业项目将资不抵债时就以“公益”项目为包装参加创业竞赛,这样不影响创业教育的面上效果。但这种模式一旦投入实际市场运作,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创业教育的从无到有的学校环节必须与市场环节中的企业孵化深度对接。

创业企业从小到大的过程是基于既有的团队和产品做大做强的过程。帮助初创型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机构是各类的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在中国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它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百度百科:企业孵化器条目,2016年10月23日,http://baike.baidu.com.这项工作有很多机构在做,既有政府参与的,也有社会机构投资的。学校培育的创业团队最终将进入创业孵化期进行深度孵化,以成长为正式的商业产业机构。孵化器进入高校招募创业团队是一种对接模式,学校进行创业团队路演招募孵化器是另外一种模式,两种模式的结合就成为“双向选择”的对接模式。把孵化器直接建在高校里也是一种最新的潮流,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2010年,由达顿商学院和巴腾研究院联合设立并开始建设“创新实验室孵化器”。创新实验室孵化器的创办目的就是支持种子期和早期企业的成长发展,为其提供资金、师生支持、办公场所、技术知识和无偿法律服务。*樊平军:《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以弗吉尼亚大学创新实验室孵化器为例》,《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2期。我国也紧随其后,现在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园和孵化中心。

创业教育的反哺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成功的创业者。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收到校友捐助的多少作为自己教育的重要成果。而校友捐助的绝大部分必然来自创业成功的杰出校友。四川大学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面向全球校友倡导成立四川大学创新创业公益基金。*网易新闻中心,2016年9月1日:http://news.163.com/16/0901/12/BVSLHCDA00014SEH.html.中南民族大学1991级校友张飞向母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50万,设立“中南民族大学比度克创业英雄汇”项目,旨在为创业学子搭建平台,助力中南民大学子圆“创客”梦。*光明网,2016年9月11日:http://difang.gmw.cn/hb/2015-10/23/content_17462425.htm.成功的创业校友本人就是创业教育的榜样,他们也可以担任创业教育的企业导师,可以是创业团队的顾问、天使投资人,也可以充当创业型企业的天使客户。如果创业教育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自然会形成一届带一届的传帮带效应,能够积累起创业启动资金的蓄水池,更能够为学校里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近距离观摩的产业链。如此,创业教育将形成正反馈和自我激励机制,实现良性发展。

六、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机制

既然创业教育是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而且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并不都是把自主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那么,如何在学校里发挥创业教育的最大效益就显得格外重要。广义来看,创业教育其实是就业指导的一种极为特殊的形态。就业指导和职业观教育在高校里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要求所有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范畴,各个高校也都有了一定的师资储备。

创业教育不是选拔教育,不适合创业的学生不是失败者。我们所熟悉的教育形式基本都是选拔性竞争机制,合适的学生被选拔出来接受下一个阶段的教育,其余学生被淘汰。这种模式在“高考”为代表的选拔机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选拔机制的影子,专业教育中保留了“推荐免试研究生”和“直接攻博”等痕迹。创业教育也有筛选和寻找最适合创业学生的机制,但仅仅是测试学生是否适合创业,未被选拔出来的学生也同样是优秀的学生,只是不适合创业。这些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后得到的结论是“我适合做其他职业”,所以学校教育必须适时介入,结合专业教育给他们以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辅导。

创业团队需要各种角色,创业教育不是“全能”教育。遍观古今中外创业成功的人士,要想从中找出一种必定成功的特质怕是很难,各种各样的天资和性格的人都有可能利用不同的策略创业成功。同一个团队当中也都包含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各自适合的岗位上创造自己的价值。例如,毅力特别坚毅果敢的人适合做创业的领导者,专业素质特别突出的可以做企业的首席技术官,特别适合交际的人可以做营销和公关。当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指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特长从而帮助他们在创业团队中找到合适岗位的时候,创业团队将更加稳定,发展更加健康。

从就业指导教师中遴选创业教育师资是可行的。从2007年起,国家就要求各高校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至今已有10年时间,而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师资严重匮乏。由于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天然相似性,为了迅速建设起创业教育的核心师资团队,只能依托现有的就业指导师资体系和师资培养体系建立核心队伍,以此为核心吸引更多的教师和社会人士参与。

理清课堂、社团、竞赛等各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互关系及融合模式,厘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动力,构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范式,有助于深化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理论研究,推进高校关于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实务和研究的理论创新。

责任编辑:李宗刚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for Undergraduat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Zhao Jian

(Entreproneurship Institute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o take into account students’ time of schooling and the two years after students’ graduation.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take a long time. In university, all kind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needed in the form of classroom, competition, club activities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The goal is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all students.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nterprise incubation docking mechanism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ie in the key position. The comb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education can also greatly enhance the social benefi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mechanism

2017-01-12

赵健(1977— ),男,山东临沂人,武汉大学创业学院副教授,博士。

本文为武汉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资助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研究”(2015SZ013)的阶段性成果。

D64

A

1001-5973(2017)03-0057-08

猜你喜欢

导师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