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振兴平鲁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

2017-04-14李银枝

山西农经 2017年23期
关键词:杂粮全区生产

□李银枝

(朔州市平鲁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西 朔州 038600)

浅谈振兴平鲁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

□李银枝

(朔州市平鲁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西 朔州 038600)

在我国加入WTO和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物多样性、营养性、安全性的需求,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发挥资源优势,立足产业基础,着力推进杂粮规模化种植、绿色化生产、集约型经营和产业化开发,把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振兴杂粮产业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做贡献。文章客观分析了平鲁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优势,并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杂粮产业的对策,对加快振兴杂粮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振兴;杂粮产业;对策

平鲁区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冷凉,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对杂粮营养物质积累极为有利,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特别适宜杂粮生产。种植杂粮的区域远离大型工矿区和居民密集区,是天然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境内生产的杂粮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杂粮是平鲁区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既关系到种植业的发展,也关系到相关加工业的发展。因此,调查了解平鲁区杂粮产业发展现状,找出严重制约杂粮生产的因素,采取应对策略,加快振兴平鲁杂粮产业发展,进一步把杂粮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对促进平鲁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自然概况

平鲁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全区国土总面积2 314km2,海拔大多在1 500m以上。全区现辖2镇、11乡、1个街道办,2个园区,286个行政村,总人口2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5.6万人。全区境内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气温为5.5℃,无霜期110d,年均降水量436mm,是典型的高寒干旱山区。

2 平鲁杂粮产业现状

平鲁区是全省杂粮产业大县,杂粮生产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品质优良。2003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东西两山”小杂粮主产区。在转型发展的大潮下,根据“全省振兴杂粮产业视频会议”精神,粮油高产创建实施意见和朔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两大任务”决策,平鲁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这一思路,坚持规模发展兴农业,龙头带动强农业,强化服务推农业的工作举措,在全区建成了4万hm2的杂粮种植基地,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左右,年生产各类优质杂粮6 500多万kg。主要种植荞麦、莜麦、谷黍、杂豆、马铃薯等杂粮。本区盛产誉享海内外的“平鲁红山荞麦”。

近年来,在省农业厅、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农技与农机结合,良种与良法配套,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的模式,开展振兴杂粮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杂粮平均亩增产20kg左右,增产30%以上。为了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途径,平鲁区在巩固胡麻、莜麦、荞麦、马铃薯、四大特色农作物为主的种植基地基础上,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打品牌战略,扩大红山荞麦种植面积,同时又引进示范种植了效益高的新作物藜麦。藜麦是一种营养成份全面且含量高的作物。平均每667m2产150kg左右,纯收入1 200元左右,种植效益可观,为西北山区杂粮产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3 平鲁杂粮产业发展优势

3.1 自然资源优势

一是平鲁区地形复杂,气候独特。海拔高,气候冷凉,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各种杂粮的生产,对杂粮营养物质积累极为有利,产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二是种植杂粮的区域远离大型工矿区和居民密集区,畜牧业较发达,有机肥产出量大,主要使用有机肥,化肥用量少,气候冷凉,病虫发生少,很少使用农药,农产品产地土壤、水源无污染,是理想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资源丰富,对开拓国内外市场潜力较大。

3.2 地理位置优势

荣武高速、109国道和平朔线、董元线、平万线3条省道穿越本区境内。元芦铁路,露矿专线,准朔铁路也从本区境内通过,农资调入和农产品运出十分便利。平鲁区已建成的另山大型农贸市场位于晋陕蒙公路交汇点上,对农产品有较强的集散能力。

3.3 产品优势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对杂粮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尤其是为医、食同源的优质杂粮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平鲁区的杂粮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深受消费者青睐。享誉海内外的“平鲁红山荞麦”经多方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国家农业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为其颁发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证书》,为大打品牌和商标战略奠定了效应基础。

3.4 技术优势

杂粮作为平鲁区的主要栽培作物,经多年来的高产创建和振兴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加之我区有较完善的区、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共有技术人员79人,是一支强有力的技术推广队伍,在产前、产中、产后可以全程进行技术服务。

3.5 加工转化优势

平鲁区有5家年加工能力500t以上的杂粮加工企业,朔州市佳维粮油加工有限公司主要有“红山春”、“膳衡”两大品牌五大系列共30个杂粮加工产品;山西帅林绿色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主要有莜面、豌豆面、荞面、豆茶、苦荞等30多个品种,朔州市金铃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有10 000t马铃薯淀粉生产线,主要生产山西著名商标“金铃”牌无矾粉丝。2015年,又引进山西稼祺藜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5 000t,主要加工藜麦米、藜麦面、藜麦挂面等产品。有效地加工转化,既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又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农民、企业双赢。

4 平鲁杂粮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耕作粗放,广种薄收

一是平鲁区是雨养农业,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杂粮生产阶段所需水分全靠自然降水来满足,遇到干旱年份,杂粮明显减产;二是由于杂粮生育期短,播种晚,一般种在山坡薄地,施肥少,更谈不上多追肥,广种薄收,效益低下;三是在杂粮生产过程中,耕作管理粗放,春旱严重,容易造成缺苗断垄,病虫专业化防控工作也不配套。

4.2 种植分散,规模较小

近年来,平鲁杂粮生产虽然通过高产创建和振兴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产业化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距绿色化、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的标准还很远。特别是立地条件差、经营投资少,生产水平低的地方,远未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4.3 加工水平低,增值空间小

全区较大规模的杂粮加工企业少、产品层次低、仅限于初加工,加工转化率低,产业拉动力差,产品附加值不高。特别是没有抓住全区杂粮无公害、名特优品种多的优势,缺乏品牌意识,未能抢占市场商机、开发出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系列产品。

4.4 品种更新慢,科技含量较低

全区杂粮生产产业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新品种培育和引进少,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慢,科技队伍虽然健全,在技术指导和沟通协调方面,仍有滞后现象。工作力度未能达到强势,缺乏系统地研究和创新关键增产技术。

4.5 宣传力度小,营销队伍少

对全区优质杂粮及制品的广告宣传投入少,普遍存在“坐门等客”的现象,专门从事杂粮销售的组织和营销队伍较少,不能发扬“王婆卖瓜”的精神,主动出击宣传自己,缓减产品“买难和卖难”的局面。

5 振兴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

5.1 培育优种,应用有机旱作农业新技术

针对全区因优种利用率低而造成产量不稳的现状,建议区政府加大对具有地域品牌优势农产品的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投入力度。对产量低、品质差的品种逐年进行淘汰。以良种为龙头加快有机旱作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辐射带动全区抗旱良种推广普及率达到96%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

5.2 依托资源,建立功能食品基地

根据区域特点,以红山荞麦和藜麦为主,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功能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形成以基地+农户+合作组织的产业化开发格局,加大“三品一标”的认证力度,推动全区杂粮产业的健康发展。

5.3 培育功能食品加工企业

要实现农产品效益的最大化,必须瞄准市场销路,着眼于产品的加工转化,坚持药食同源的发展方向,培育一批功能食品加工企业。引进新技术,研发新工艺,开发研制富有特色的杂粮系列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积极组织,进行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要加快龙头摆动幅度和龙体腾飞速度,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带动的作用,力争全区功能食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5.4 加大对杂粮生产的扶持力度

为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把杂粮产业做强做大,建议区政府制定杂粮产业发展的相应政策,提高杂粮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经费投入,扶持杂粮产业区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

5.5 加强地标产品的保护和开发

平鲁“红山荞麦”驰名中外,因其风味独特,有益成份含量高,保健效果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很早就出口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2008年,国家农业部为其颁发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又颁发了《地理标志产品商标证书》,并进入了国内、国际互联网,建议区政府继续关注并给予资金支持,以便做好保护开发工作,让“红山荞麦”这只金凤凰飞出平鲁深山老林,惠及社会,服务消费者,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5.6 加快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两大重要支柱,要通过政策引导、扶助,巩固和发展专业合作社组织,尽快建设一批家庭农场,让他们充分发挥代耕、代种、代收、代销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杂粮产业的健康发展。

5.7 加强市场建设,畅通销售渠道

建议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促进杂粮市场建设,同时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畅通流通渠道,缓解供需矛盾,解决杂粮买难卖难的问题。

5.8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为了有效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较慢、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大对生产经营型和科技带头人的培训,同时把我们的试验示范基地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训基地,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技能,加快杂粮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1]刘锋明.小杂粮生产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52-64.

[2]程英.发展杂粮产业促进农民增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6).

[3]林汝法.山西小杂粮产业化的思考[J].山西食品工业,2002,(2):2-9.

1004-7026(2017)23-0041-02

F326.1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3.025

猜你喜欢

杂粮全区生产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细粮VS杂粮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