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东北方言特点探析

2017-04-14秦初阳

现代交际 2016年24期
关键词:满语

秦初阳

[摘要]东北方言语义直白、易于理解,诙谐幽默,越来越流行。本文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东北方言的特点进行分析。在语言层面,从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方面总结东北方言的特点。此外,还深入挖掘东北文言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色,以及语义直白所隐藏的文化因缘。

[关键词]东北方言 东北地域文化 满语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50-02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具有语义直白、易于理解、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特点。近年来,东北喜剧小品的流行带动了东北方言的发展,东北方言的发展似乎摆脱了方言的地域属性,开始走向全国,越来越多其他地域的人接受、喜欢甚至使用东北方言。由此可见东北方言的独特魅力,因此,有必要对东北方言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分析,发掘东北方言的特点。

一、语言层面分析

研究一门语言本身,一般意义上来说,要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大语言形式的构成要素来探讨,对方言本身的研究,也是遵循这个原则。东北方言语音铿锵有力、语调多变、夸张、富有感染力;词汇生动、幽默、形象、接地气;在语义表达上,也更为准确、凝练、一针见血。

(一)东北方言语音

很多人认为东北方言和普通话区分度不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两者的语音系统非常相近,差异较小。事实上,学界也认为,东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确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这并不等于两者之间没有差异。两者的语音系统区别主要体现在声母、韵母和语调的差异。

普通话中很多韵母是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音节的,而在东北方言的某些次方言中,如黑龙江、辽宁某些地区,常常要在之前加上声母n,如:在普通话中“棉袄”读成miánǎo而在东北方言中则变成miánnǎa,相似的例子还有“欧式”,普通话中的读音为ōushì,东北话中的发音则为nōushì。

东北方言中,经常出现用ü音代替u音;或者用e音代替o音的情形。比如:普通话“混乱”hùnluàn在东北方言中要读成hùnlüàn;普通话“抚摸”fǔmō在东北方言中要读成 fǔmé,“破碎”pòsuì要读成pèsuì。

在声调方面,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主要表现为调值不到位和部分字调不一致等方面。东北话调值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普通话的阴平调值是‘55,东北话一般是‘44或‘33,普通话的阳平调值是‘35,东北话一般是‘13或‘24,普通话的上声调值是‘214,东北话一般为‘213,普通话的去声调值是‘51,东北话一般为‘53或‘52”[1](P26)。部分字调不一致的情形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普通话的胚胎pēitāi在东北方言中则会读成 péitāi,乘车chéngchē读成chèngchē。

事实上,普通话和东北方言在发音和语调上的这些区别,并不足以像其他地域的方言那样对人们的理解造成极大的障碍,相反这些细微的差别,反而为人们认为普通话和东北方言相似提供了佐证。

(二)东北方言语法

研究方言的语法要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入手,东北方言的词法和句法与普通话在语法的内部一致性方面是极其相似的。东北方言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东北方言的附加构词法和重叠构词法

东北方言与汉语在构词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都是采取复合法,即词缀和词根通过特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构成词,但东北方言的词汇构成更多的采用附加构词法和重叠构词法。

比如,东北方言中比较常见的词汇“老疙瘩”“老家贼”“老蔫儿”“稀碎”“稀烂”“稀烂贱”“臭了巴哄”“恶了巴心”“冷不丁”“乐不颠儿”“擦巴”“捏巴”“划拉”“抖拉”“闷得慌”“愁得慌”,这些词中,有的是把“老”“稀”这类词作为前缀附加在其他词之前构成新的词汇,也有“了”“不”这类可以放在原始词汇中间的中缀,更有“巴”“拉”“得慌”这样的后缀。可见东北方言附加词缀的位置比较灵活,前、中、后皆可。原始词汇添加附加词缀得出新的词汇,意思不会发生变化,却显得更加生动、鲜活、“接地气”。

重叠构词法在东北方言中也是比较常见的。重叠方式一般有“AA”式(瞧你把这祸祸的!)、“ABB”式(这丫头,胖乎乎的,真好看!)、“ABAC”式(你怎么假模假式的?)、“AABB”式(他那笨笨卡卡的样子,学习肯定不好。)、“ABAB”式[他话说的真好,我们给他呱唧呱唧(鼓掌)。]。重疊构词法可以加强语气,使描述对象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更具笑料,很符合东北人的性格特点。[1](P72-79)

2.东北方言的特殊语序

语序简单的说就是句子中不同词语的排列顺序。普通话的语序比较固定,就是主语+谓语。而东北方言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序,常见的情况有主语倒置,如:“干嘛去啊,你?”“有病吧,你!”。状语倒置,如:“吃饭了吗,中午?”“干什么呢,刚才?”倒置多是为了强调前面的信息,这样的倒置现象普通话中也是存在的,但东北方言的语序倒置现象要更加频繁。

3.东北方言语气词的频繁使用

“抬起来呀,往前走哇,脚下的路哇,看清楚哇,黑的是泥呀,黄的是土哇,加把劲儿啊,上山坡喽,把劲儿鼓哇,加油抬呀”,短短的这句话中出现了10个语气词,足以使表达显得更加生动、新鲜、有活力。这些语气词的使用使内容连贯清晰、语言自然流畅,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起着润滑作用,使交往更加亲切、随和、顺利。如今,在东北方言中频繁使用的语气词随着东北方言的兴起也渗透进普通话中,展现了东北方言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1](P57-90)

(三)东北方言的词汇

“胳肢窝”“刺挠”“蛤蟆骨朵儿”“老花子”“胡巴烂肯的”“老鼻子了”“秃噜扣儿”“寒碜”“卯大劲”“外道”等等这些词汇是东北方言的核心和精华,是区别于普通话的最明显的部分,相比较于东北方言的语音和语法系统,词汇可以说是东北方言最具特色的一个凸面,这些特色词汇反映了东北方言的方方面面,如东北人民的生活情况、时间空间概念、生产生活用具、服饰、气候地理、人与人交往状况等等。如果说方言像人一样有性格的话,那么词汇就是东北方言性格的集中体现,这种语言性格是如此的生动、独特、鲜活,以至于一些东北方言词汇慢慢的浸润到普通话中,为全国人民所接收、喜爱。这体现了语言的流动性,也体现了东北方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二、文化层面分析

(一)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民族特色

东北地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历史上,满、蒙、女真、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这些民族的历史,生活痕迹除了记载在史书上,也记录在当地的方言土语中。东北方言中有很多词汇都来源于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如“悠车儿”就是鄂伦春和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工具,类似于摇篮,吊在半空,把孩子放入其中,轻悠它可以逗乐或者催睡孩子,这样的工具在东北偏远地区仍是可以见到的。“狗拉爬犁”是历史上赫哲人的主要交通工具,[2](P74-77)在如今的东北地区仍然随处可见,只不过无论是其用途还是意义指代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先的交通工具转变为如今冬天冰上娱乐项目。在东北方言中类似的源于少数民族生活用语的词汇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但足以证明,东北方言受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色。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众多少数民族中,满族文化及满语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满清入关后,清政府掠夺大量汉人入关以充实人口,此外,清政府为了维持统治,对汉人持高压政策,对犯错之人,统统发配东北,称为“流人”,充当东北地区满人的包衣。[2](P375-376)随着大量汉人涌入东北地区,东北各民族文化接触的机会增多、程度加深,尤其其中的两股主流文化,满汉文化之间出现了既冲突又交融的发展趋势,融合是主流,冲突则是融合过程中的必经过程。这样的发展态势也反映在语言层面上,满汉两种语言由最初的在各自的族群并行存在,发展到二者相互借词,再到满语使用者开始转用汉语,大规模的语言转用现象出现,[3](P106-111)最终二者交融促使东北方言初具雏形。经过时间的洗礼和锤炼,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可以说东北方言的形成历史可以看作是满汉文化的冲突交融史。决定二者此消彼长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等等,但无疑最具决定作用的应是文化先进性。和满族文化相比,汉族文化更具先进性,因此,从历史进程的总体发展趋势上看,汉文化是占据上风的,相应的,东北方言也同样是以汉语为主体,间杂大量的满语词汇和少量的其他少数民族词汇,东北方言的语音系统也受到少数民族语言发音方式的影响,但程度较小。综上,东北地区的多元民族历史决定了东北方言天然具有多元民族特色。

(二)语义直白,亲和力强的东北方言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化

东北方言,正如东北人的性格,直白、亲切,能迅速拉近说话人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受到真诚和亲切。东北方言给人的感觉就是直接、接地气儿。这和东北的地域文化不无关系。东北气候寒冷,农闲时节,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围坐在炕上“唠嗑”,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插科打诨、取笑逗乐,这就给东北方言披上了幽默生动、亲切直白的外衣,让人听之,总能会心一笑,深究其原因,和东北的历史有极大关系。东北地区并不像中原地区,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固定化的社会模式,社会阶层鲜明且细化,而且相比于中原地区儒家文化的一家独大,东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都维持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催生出的浅层文化,因此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多是和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一些底层词汇,而具有理性思辨色彩的词汇相对要少很多。这样的语言特点和东北地域文化重感性、轻理性倾向有很大的关系。[4](P124-144)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东北方言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语义直白易懂。可见,语言是表征,文化才是决定因素。

三、结论

以上对于东北方言的基本情况的赘述,只为读者对东北方言有一定的了解。东北方言的形成与广泛使用离不开东北地域文化史,透过这些各具风格和特色的词汇可以管窥恢弘、壮观的多民族融合史、背井离乡的移民史、艰辛的拓荒史,有助于缕清错综复杂的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东北文化的变迁过程。

【参考文献】

[1]王世凯,杨立英.东北方言与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

[2]盛丽春,韩梅.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3]李治亭,田禾,王升.关东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罗聿言,袁丽红.壮族与客家族群互动中的语言关系[J].广西民族研究,2010(01).

[5]刘国平,杨春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视界中的东北地域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3(05).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满语
清朝满语走向消亡有缘由
满语方向格的用法
满语角
满语位置格的用法
满语宾格的用法
满语劲格的用法等
满语属格的用法
清朝皇帝上朝时,说汉语还是满语
清朝皇帝上朝时,说汉语还是满语
北京话(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