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

2017-04-14朱东君

环球人物 2017年6期
关键词:叶嘉莹环球诗词

朱东君

《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

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2015年落成的迦陵学舍是专为她修建的一座中式书院,以她的号“迦陵”命名,供科研和藏书之用。厚重灰墙,几竿翠竹,有唐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她“关”在这里,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

“与新诗相比,古体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具人伦之常情,其中较能打动现代人心的情感,就是人生感怀、爱情和乡情。《中国诗词大会》选取的诗词,恰好切合了这三种情。”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这种今人与古人的“共有之情”,一直在那儿,在少小发蒙的旧时光里静默存在着,若经逢几番人事变迁、际遇起伏,或许就会渐次体会。若恰好再际遇巧合听到了叶嘉莹以一生跌宕悲欢作注的讲解,这份“共有之情”就会强烈觉醒,一旦燃起,便可承续。

顺逆之间,诗词选择了她

犹记迦陵楼下初相见,心头只是一惊:这就是叶先生?如此瘦而小,背微弓,脚微颤,由二楼的书房下来,年轻的保安小心翼翼相扶,如同捧着一件易碎的瓷器。

及至上了讲台,却陡然惊艳。大家安排:“您坐着说吧。”她微笑摇头:“我从1945年教中学开始,就是站着讲课。”一个小时课站下来,没有一丝左摇右晃,气息柔弱但声音婉转,她就那么站在讲台上,极瘦弱的身子却有极坚韧的力量,仿佛站成了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

“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也只觉惊为天人。”叶嘉莹门下毕业不久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先生讲诗,能把历史文化中相关联的那条线都拎出来,让一切丰厚、充盈起来。但先生更让我感动的,是她对一切苦痛的忍耐。一次我陪先生做讲座,讲完发现先生的腿都是肿的,但她坚持站着。这种忍耐是常人不能做到的。”

叶嘉莹所遭逢的际遇坎坷,也是常人难以忍耐的。17岁时,母亲病逝,父亲不在身边,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听钉子钉在棺椁上的声音,悲痛欲绝地写下《哭母诗八首》。

24岁时,她随在国民党海军工作的丈夫移居台湾,第二年丈夫被抓。半年后自己和4个月大的女儿也被抓。后来母女俩先被释放,但工作没了,宿舍没了,只得寄居在丈夫的亲戚家。屋子很小,她只好等大家都安睡后,铺一条毯子,带女儿睡在走廊的地上。夏日午觉时间,叶嘉莹怕孩子吵到人家,便抱着孩子到外面的树下转来转去,有时也抱着孩子在太阳下走很久,去军营办公室打探丈夫的消息,然而音信全无。那时,她想到了王国维的《咏杨花》:“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杨花开时从来没让人看见过,为什么这么短暂,一霎间就完全飘落了。她以为自己就像这杨花一样,根本不曾开过,就零落凋残了。她说她那时真正是把什么都放弃了,历经了多少精神上、物质上的苦难,只是苟延残喘活下来而已。

52岁时,她奋斗半生,在北美把家安顿下来。两个女儿都结了婚,自己也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书,以为可以舒一口气了,大女儿却和丈夫一起遭遇车祸去世。她把自己关在房中十日,写下《哭女诗十首》。

蔡雯喟叹:“我曾经说是先生选择了诗词,别人告诉我不是,是诗词选择了先生。先生的超越是在一次次意想不到的逆境中完成的。设想大女儿如果还在,有了孩子,先生可能就会成为一般的姥姥,帮女儿带孩子。她也愿意有小我的欢乐,但上天没有给她。在最灰暗的境遇中,先生反而做出最光明的决定,回国教书,不计名利。”

《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

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

我大学毕业,找到一个在中学教书的工作,就老老实实在中学教书。我在台湾,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

《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

叶嘉莹:若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

《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

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長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眼光。

人要有通达旷逸的襟怀,苏轼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李太白也有诗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是李太白的飞扬之处。李白是不甘沉落的一个人,是一直要飞起来的。李太白这首诗开端写的是“花间一壶酒”,但是我“独酌无相亲”,没有人陪伴我喝酒。他不甘沉落,下边就说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就是李太白,要在寂寞悲哀之中飞起来。

得失之间,她只求做好自己

有弟子问过叶嘉莹,先生您从来没在心里喜欢过任何人吗?叶嘉莹说没有。

在旧家庭长大的叶嘉莹,自认比较古板、保守。上大学时,她很少同男生讲话,有男生给她写信,她也从来没有回答过。后来,叶嘉莹的初中英文老師因她书念得好,很喜欢她,便把自己的堂弟赵钟荪介绍给她。赵钟荪几次向叶嘉莹求婚,她也没有答应。差不多两年后,赵钟荪失去了在秦皇岛的工作,又生了病,亲戚给他在南京的海军谋了个职,他便提出要与叶嘉莹订婚,叶嘉莹不答应他就不走。叶嘉莹心软答应了,1948年南下南京结婚。后来叶嘉莹承认,这是一个错误,既然对他没有爱情,那么不管他是不是贫病交迫,也不应该因为同情就答应他,这是好心办了错事。

赵钟荪的性格本就不好,到台湾后又在狱中关了3年多,愈发无理而狂暴。第二个孩子出世时,见又是女儿,他话也不说一句,掉头就走。叶嘉莹默然承受丈夫的一切责难,独立工作支撑整个家庭。“先生的人生是经过隐忍、升华的,她对待人生和宇宙的看法,与常人完全不一样。”听过叶嘉莹6年课的刘波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叶嘉莹从不抱怨,只在诗中隐晦地表达。她写过一首《天壤》。“如果不解释,一般人看不出来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天壤有一个典故,谢道韫(东晋女诗人、宰相谢安的侄女)嫁给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她觉得王家有不少才智之士,而她的这个丈夫没有多少才华,便抱怨说‘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如果有心人知道‘天壤的典故,就能看出我这首诗是写婚姻的不如意。”

如今,丈夫已逝,叶嘉莹也早无怨意。王安石的一首诗曾给她安慰。后来她发现自己记的与原诗并不一致,但更喜欢自己的版本。“‘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众生之间造作了很多恩怨,这些背后都有一定因由,你也不用恨这个瓦,这个瓦也是不由自主的。对我来说,无论命运或际遇把我落到哪里,我都要尽量做好,这是自己应该做到的。”

《环球人物》:无论中外,描绘爱情甜蜜的诗句都是传唱不衰的,都是极易引人共鸣的。在您看来,哪些诗词能让我们体会爱情的甜蜜美好?

叶嘉莹:《长恨歌》里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杨贵妃被处死后,玄宗回到宫中,每当春天就会想起杨贵妃在的时候,“春风桃李花开日”会怎么样?玄宗和贵妃常到沉香亭去赏花,曾把李太白这个大天才叫来,作几首新歌,那是何等美满快乐的生活!如果是杨贵妃在的时候,便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柔情。两个人在一起,七月七日——七夕的时候海誓山盟,说“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我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

叶嘉莹: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一年很快就到岁暮,人生也很快就到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还没有就此打住,接下来两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令人看了更是伤心。如果你在人之老和岁月之晚的双重恐惧下,还不肯放弃重逢的希望,那么唯一的指望就是努力保重身体,多活一些岁月以延长等待的时间。然而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想要加餐何尝容易。因此,就需要“努力”。所以这平平常常的“努力”二字之中,充满了对绝望的不甘心和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撑的苦心。一个人为了某种希望而在无限苦难之中强自支持,甚至想用人力的加餐战胜天命的无常,这已不仅仅是一种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而是一种极高贵极坚贞的德操了。

《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

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真是神来之笔。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格、修养、志意。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有一次,记者听叶嘉莹在南开大学的讲座,她讲到欧阳修这首《蝶恋花》时,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的席慕蓉频频拭泪。过了一个多星期,席慕蓉回忆起叶嘉莹的讲述,还是意难平:“这阕词我也读过几次,但那一天叶老师的解释让我很感动,眼泪流个不停。我就是爱她,我没有办法。”

离返之间,诗词是她的精神故乡

去年盛夏时节,叶嘉莹去河北大学接受首届中华词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的颁奖。“我不顾这么衰老,到河北大学来,是因为我觉得我和河北大学有一份渊源,我的老师顾随先生曾经在河北大学教书。我在来的路上,想到老师对我的勉励、教导和期待,有很多感想。”这时,她身后的大屏幕上,出现了她演讲的主题《师生情谊七十五年》。

1942年,在辅仁大学读大二的叶嘉莹,听到顾随讲授的唐宋诗课程,大感“兴会淋漓,真是一片神行”。“自那以后,凡是我父亲开的课,叶先生都选修。她毕业后在北京教中学,还经常跑回辅仁大学听我父亲讲课,赶上什么听什么,直到她1948年南下结婚。”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婚后,叶嘉莹便随丈夫去了台湾。“父亲把叶先生视为自己的传法弟子。叶先生刚到台湾时,父亲还和她通过几封信,得知她被家务琐事所困,‘不禁为之发造物忌才之叹。很快通信中断,彼此都没了消息。”顾之京回忆道。

后来,叶嘉莹又从台湾到了美国,再到加拿大,由于时局的关系,一直回不了大陆。每每给学生讲起杜甫的《秋兴八首》,“夔(音同魁)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她的眼里便溢出泪水:“我想我是不是以后只能在海外北斗的方向遥望北京?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去?”

去国怀乡,叶嘉莹最思念的是恩师。辗转迁徙了几万里,她把什么都丢了,唯有几大本在顾随课上记的笔记始终带在身边。“多年来在海外历经艰难,唯一能给我坚持的力量,在古典诗歌教研方面不断努力的,就是先生给我的启迪和教诲。”

在国外时,叶嘉莹不得不用英文授课。她总觉得把诗歌翻译给外国人听,没有生命,没有共鸣在里面。她那时常常做梦,梦见用中文上课,梦见下课后去拜望老师,有时路上被困在芦苇丛中,怎么也走不出去,突然惊醒,怅惘好久。

直到1974年,叶嘉莹才在阔别二十六载后,再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飞机飞到北京上空时,她远远看到一排灯火,便想象那里是西长安街,是她长大的地方,眼泪就流了下来。

此时,叶嘉莹惟盼能把那些年出的书、写的论文,给老师看一看,不料却惊闻老师已在1960年病逝,且准备刊印的著作都已散失,痛心难以名状。“那时她就发愿,要帮父亲出书。”顾之京说,“她拿出手里的资料,也发动大家搜集。此后父亲陆续有好几本著作出版。习总书记发表2016年新年贺词时,身后书架上的《中国古典文心》,就是根据叶先生笔记整理的父亲讲坛实录。人们常说生以师名,我父亲则可说是‘师以生名。”

《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而思乡,恰好是古詩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

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

《环球人物》:古诗词中有关一方地理、一方风物的描写,您觉得哪些写得好?

叶嘉莹:孟浩然在《早寒江上有怀》里写:“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在古代,湖北是楚国的地方。中国东南部地势低,所以长江从西到东,一直向下游流去。如果从长江下游回望上游,那就是往高处望,也就如同在“楚云端”了。

“我家襄水曲”是直接的,很平常的几个字,没有任何典故,写来却如此亲切。“襄水”是很美的名字,“曲”是在水边。“襄水曲”,真是写得美!你可以想象那里的风景之美。这句话把家乡写得那么亲切,那么可爱,充满了怀念的感情。

《环球人物》: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独特的意象,比如月,一个字就能触发极深的思乡联想。

叶嘉莹: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看到海上的明月,由明月引起他的感兴、怀念。像李太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也是一种感兴。中国的诗词常常写到明月,明月非常容易引起人的怀思与感发。你如果跟你亲近的人不在一起,那么包围你的环境与包围他的环境完全不同,且完全隔绝,可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美好的事物,那就是明月。

听叶嘉莹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面对人生起伏的感怀,面对爱情得失的苦乐,面对离乡与还乡的徘徊,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在王兆鹏看来,这就对了,“古体诗词是中国人精神的原乡。你失意时,李白懂你,‘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你得意时,孟郊懂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你立志时,李清照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你忧国时,辛弃疾懂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你上有老下有小时,白居易懂你,‘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

猜你喜欢

叶嘉莹环球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环球·创意
环球·创意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