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自然的目的性*

2017-04-13廖启云毛建儒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具要素环境

廖启云,毛建儒(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论自然的目的性*

廖启云,毛建儒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自然既是工具,也是目的。自然的目的来自自然本身,这既有哲学的渊源,又有科学的根据。科学的根据来自维纳和托姆。托姆的吸引子理论表明,自然是有目的的。自然目的的存在,要求人类了解自然的目的、保护自然的目的,否则,就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时还会使人类濒临各种“危境”。

自然;目的;工具;机械主义;生态环境

自然有没有目的?这是一个已经存在多年而且不断引起争议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诉求。特别是在人类面临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自然没有目的,自然只是工具

人类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类要生存,必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此,对人来说,自然就是一种工具。与工具相对应的是目的,目的来自人,即人的需要。但在人类的早期,人对自然的认识是很粗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这里的错误表现为人把很多神秘的性质赋予自然,使自然具有目的、具有活力、具有无限的能量。不仅如此,自然还是神圣的,人对它不能有任何的亵渎行为。因此,在人类的早期,自然兼具目的和工具两个方面。当然,自然的目的往往是人赋予的,但人却很尊敬这种自然目的,甚至敬畏这种自然目的。在很多情况下,自然作为工具,必须服从自然目的。这一方面防止了人对自然的破坏,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人对自然的利用,使自然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这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到了近代,机械主义继续把自然当成工具。但在自然观上,机械主义却摒弃它以前的观点。在机械主义看来,自然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性质,自然是死的而不是活的。麦茜特指出:“机械主义使自然实际上死亡了,把自然变成可以外部操纵的、惰性的存在。”[1]这就是自然之“死”。这样的自然,不再有任何目的,只是一种纯粹的工具而已。

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是有利于对自然的开发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神秘性质被摒弃了,这消除了开发自然的精神障碍。这种精神障碍曾使早期的人类诚惶诚恐、束手束脚,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自然的开发。二是自然之“死”有利于对自然的控制。对自然的开发就是对自然的控制。通过对自然的控制,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并满足人的需要。而自然之“死”,为自然的控制提供了基础,使自然的控制成为可能。三是自然之“死”还有利于对自然的改造。改造不同于控制,因为改造要改变自然的性质和形态。在自然之“死”的前提下,人可以对自然的各个部分任意组合,人可以不顾自然的整体情况对自然的某一部分进行改造。这无疑增强了人改造自然的信心,并加速了人对自然的改造。

这表明,机械主义有利于对自然的开发。而对自然的大规模开发,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利用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在利润的刺激下不断扩大规模,资本主义社会向海外的扩张导致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切都推动了对自然的大规模的开发。机械主义适应了这种需要,因此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推崇、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利用,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机械主义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突出地表现为它和科学技术一起,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然主要依赖科学技术,但也与机械主义紧密相连。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这一点很清楚:不开发自然资源,就没有原料,就没有能源。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就失去了基础,生产力就无法发展。而机械主义为开发自然提供了精神依据、扫清了道德障碍,这就使开发自然变得合理合法,这对于开发自然是一种极大的推动。而开发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的发展,开发自然的结果更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机械主义和科学技术一起,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机械主义起了重要的作用,机械主义功不可没。

当然,机械主义也产生了消极作用,这就是它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在20世纪以前虽已出现,但还不是很明显、很严重。到了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了,以致成为全球性的危机。这集中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沙漠化不断扩展、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酸雨遍及全球、环境污染继续恶化、温室效应日趋严重、臭氧空洞越来越大,等等。

二、自然既是工具,自然也是目的

由此可见,把自然仅仅作为工具,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为了克服“片面”性,避免“有害”的结果,必须把“目的”还原于自然。这就是说,自然既是工具,自然也是目的。

自然是目的,但其“目的”的根源却可以不同。概括地说,“根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的,另一类是外在的。外在的根源包括神与人,即自然的目的来自神与人。例如,恩格斯曾谈到“沃尔弗式的目的论”。他指出:“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高的普遍思想,是关于自然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是浅薄的沃尔弗式的目的论,根据这种理论,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3]在这里,自然的目的是由造物主——上帝赋予的。

很显然,由外在根源决定的自然目的,不是自然的目的。特别是由神决定的自然目的,不仅是虚幻的、根本不存在的,而且还会阻挠对自然的开发。因此,自然的目的应当是自然本身的目的,其根源在自然内部而不在外部。但这样就会与人的常识发生矛盾。因为根据人的常识,只有人才有目的,自然是不可能有目的的。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我们认为 ,最根本的是扩大目的的含义,而不要把目的“特化”,即特化为人的目的。

在目的的扩大方面,应当追溯到恩格斯。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的各种物体是相互联系的,并形成一个总体、一个体系。这里的“体系”就包含着目的。维纳通过引入反馈概念,使目的进入新的系统。在维纳看来,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作需要负反馈的行为。系统自寻目标的行为不是生命或精神的特有属性,而是负反馈特性。任何系统,不论是物理系统,还是生物系统,只要具有负反馈特性,就可以表现出有目的的行为。托姆把目的推向更广阔的“视野”。他认为,仅仅用负反馈概念刻画目的性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目的性只存在于动物、社会和人工制造的自动机械系统中,与无生命的天然系统无关。为此,他引进了“吸引子”概念。所谓“吸引子”,指的是系统状态空间的某些点或点集,它们代表的状态是稳定的,对周围其他状态有吸引作用,只要系统还不处于这种状态,它们会不停地运动;一旦达到这种状态,系统就会维持不变。任何系统只要存在吸引子,就是有目的的系统[4]。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自然是有目的的,自然就是自然的目的。自然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自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这个系统具有反馈机制。反馈的目的是保持系统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的稳定存在就是自然的目的。当然,稳定不是绝对的,与稳定相伴随的是失稳。但失稳之后,自然又会走向稳定。二是自然的稳定在于自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结构。例如,生态系统由四种要素构成,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这四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的结构。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通过对各种要素的调节,使自身保持稳定和连续。三是自然的运动有进化和退化两个方向。进化是自然的低级运动形式向高级运动形式的演进。例如,自然原来没有生物,生物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具体地说,生物是自然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的结果,特别是自然化学运动的结果。自然原来也没有人,人也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在人那里,不仅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还有社会运动;而且人的本质就体现在社会运动之中。当然,除了进化,还有退化,退化就是自然由高级运动向低级运动的演变。例如,太阳系的毁灭、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生物(植物和动物)物种的灭绝等等,都属于退化,都属于高级运动向低级运动的演变。不管是进化还是退化,都是自然运动的方向性。方向性是目的的要素之一,目的就包含方向性并体现为方向性。四是自然的进化产生了具有目的的人。人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来自人,连目的的概念也是人创造的。人有目的,从两个方面证明了自然也有目的。首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目的就是自然的目的。其次,人的目的不能凭空产生,它肯定有一个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追溯到自然那里。这就是说,自然,即使是自然中最低级的运动形式,也有目的的萌芽。正是这种萌芽,一步一步发展为人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自然的目的,也就没有人的目的。五是人在改造自然界中的不同结果也说明自然是有目的的。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人一旦从自然中产生,就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级,并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样,人与自然就构成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不断地把自己的目的赋予自然,这就是人改造自然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从自然中获得了他需要的东西。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艰难的、曲折的。这里的原因是:人与自然的作用是双向的,即自然要对人的改造做出回应。回应可分为两种情况,即肯定人的改造和否定人的改造。在人类社会初期,否定多于肯定。就是到了现代社会,否定仍不断出现。肯定和否定的存在,表明自然有自己的目的,而且自然的目的是不以人的目的为转移的。因此,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必须尊重自然的目的,必须以自然的目的为依归。否则,人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人还会为自己的行动付出沉重的代价。六是人在改造自然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更说明自然是有目的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就出现了,但在20世纪以后变得更加严重了,即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这种危机表明,不能以人的成功与否作为改造自然的标准。这就是说,人成功了并不等于改造自然成功。自近代以来,人在改造自然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和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但结果怎样呢?人的成功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这引来了自然的一次又一次的报复。这就警示人们:改造自然不能仅考虑人的标准、不能以人的成功与否来下结论,而必须重视自然本身的问题,把自然本身的问题也包括在内。所谓自然本身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承认自然本身是有目的的。对自然的目的,人要尊重,人要遵从。否则,自然将报复人类,甚至将人类带入灾难之中。

自然有目的,还必须解决一个问题:自然的各个构成要素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这怎能使自然产生目的?对这个问题可作如下回答。一是自然的要素并不完全是盲目的。因为自然的任何要素都有一定的结构,它们总是在维护着这种结构,或者从旧的结构递进到新的结构。这就是一种目的。当然,自然中各要素的目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这里可以借用莱布尼茨的说法。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按照表象清晰程度不同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级的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存在于无生物、植物之中;较高一级的单子具有动物灵魂,动物灵魂除了细微知觉以外,还有记忆;最高级的单子具有理性灵魂,只存在于人的自觉意识之中。目的同单子一样,也有不同的层次。我们所说的自然目的,是目的的最低层次。二是自然的要素构成系统,这就是自然系统。作为系统,一方面它具有要素所具有的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要素所不具有的质。后一种质可称之为系统质。系统质是在要素相互作用基础上凸显的,是一种整体质。例如,报纸上有一张众多的小点组成的人脸照片,若是只看一个个小点,看得再仔细也看不出一张人脸,只有把报纸拿开一些,较为粗略地把众多的小点看成是一个整体,才能看出人脸的形象来。这形象不是众多小点本身的一种性质,而是小点集体的性质。用系统质来解释自然的目的,至少可指出以下两点。首先,自然的目的不取决于自然要素。这就是说,如果自然要素没有目的,不能由此推出自然也没有目的。因为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可能在自然中凸显出目的。其次,自然要素的目的可能是微弱的,但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下,这种微弱的目的却被放大了。这样,自然的目的就凸显出来,就变成一种“显性基因”。

三、保护自然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综上,我们就可以说,自然是有目的的。当然,自然同时也是工具。因为人要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但人在利用自然时,必须关注自然的目的,必须遵从自然的目的。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源上说,就是由于人违背了自然的目的,就是自然对人的一种惩罚。这种惩罚已经使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已使人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有一个问题是:人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仍抱着过去的思维不放,即仍把自然当成自己的对立面。既然是对立面,就要用压制的方法、征服的方法。至于自然的目的,那不在考虑之列。这是一种“暴力主义”。循此下去,人与自然的矛盾将愈演愈烈,人与自然之间永无和谐之日。这就决定了必须抛弃“暴力主义”,转而兼重自然目的。这里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合理的态度,即把自然看作是亲戚、朋友。在奔向未来的道路上,人与自然属于命运共同体,二者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在这种态度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有一个中介的问题,中介就是工具。最初的工具是很简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具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系统,这就导致了人工自然的出现。人工自然本身是有目的的,当然其目的来自人,是由人赋予的。人工自然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这就有一个协调的问题。协调的实质是让人工自然的目的服从自然的目的。只有这样,人工自然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否则自然就会遭到破坏,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人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更多来用一种工具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用工具主义来解决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看现象不管根源,即只停留在生态、环境问题的表层,不去分析这种表层背后的根源。二是不能防微杜渐,只是在生态、环境问题酿成大祸时,才着手解决。三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侧重于手段的方面。这是一种“灭火”的方法,而不是“釜底抽薪”。由于手段是有限的,再加上人的“趋利”倾向,使生态、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还愈演愈烈。

因此,必须摒弃在自然问题上的工具主义思维和方法,并转而承认自然目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尊重自然目的、保护自然目的。“保护”不是一句空话,“保护”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所谓“知”就是要研究自然目的、了解自然目的。自然目的就存在于自然各个部分的联系中,就在于自然一个一个的反馈回路中。自然的目的还反映在自然规律上。这就是说,通过研究自然规律可以了解自然目的,可以把握自然目的。这使自然目的不再神秘,这使自然目的变成“为我之物”。所谓“行”是指行动,就是保护自然的具体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行比知重要,因为只有行才能解决问题。但行必须以知为基础,必须接受知的指导。只有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当然,由于自然目的的复杂性,认识自然目的的艰难性,再加上人的趋利倾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是说,生态、环境问题在人类社会还将长期存在。但“治本”总比“治标”来得彻底。因为它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可以减少盲目性,增加实效性。然而这并不是要否定“治标”,而是要把“治本”和“治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生态、环境问题,才能逐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大的战略。在这个战略中,自然目的处在关键位置,自然目的及其相关内容属于关键问题。对这个问题必须在认识上到位,在行动上坚决,否则,生态、环境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这不是理论推导,这也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

[1] 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M].吴国盛,吴小英,曹南燕,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3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

[4] 苗东升.系统科学辩证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27.

On the Intent of Nature

LIAO Qiyun,MAO Jianru
(SchoolofMarxismStudies,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Nature is not only a tool, but also an intent. The intent of nature arises from nature itself, which is of philosophical origin and has scientific evidence.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comes from Wiener and Thom, since Thom′s attractor theory shows that nature has intent. The existence of intent of nature requires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protect it. Otherwise, the attendan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ill threaten the humanity′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even get human beings in danger.

natrue;intent;tool;mechanism;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价值检验的历史和运行机制研究”(10B2X006)之成果。

2016-12-23

廖启云(1973-),女,云南西畴人,太原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毛建儒(1955-),男,山西五台人,太原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科学哲学。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4.002

NO2

A

1008-6285(2017)04-0006-04

猜你喜欢

工具要素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准备工具:步骤: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巧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