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探索*

2017-04-13张学浪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实效性

张学浪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探索*

张学浪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高校“大思政”教育是一种整合化的教育模式,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牵引,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从“效果、效率、效益”层面分析,“大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之间存在内生性逻辑关系。其中,“大思政”教育中的学生角色地位、课堂教学形态及师资队伍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影响明显。为此,增强“大思政”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其积极心理干预,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本的师资保障则显得尤为重要。

大思政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截止2016年已达3700万,较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数增长了310倍。面对在校生数如此之巨的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尤其是如何顺应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变化,提升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水平以及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和相关教师的任务依然艰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形成了以“大思政”为特色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立足“人文思想”,倡导“德育为先”,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为实践导向,推动大学生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涉及的内容日趋多元,不仅涵括传统的理想、道德、纪律、法制等教育内容,而且也不断延伸至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格局。客观而言,高校“大思政”教育是一种教育内容整合化的模式,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合为一体,尤其要突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积极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当然,在“大思政”教育的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建构以大学生为核心的联动式教育网络,是提升整个教育活动实效性的关键。

一、“大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内在逻辑

在“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分析,则更能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层面。

(一)“大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之间呈正比例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并行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客体、环体、介体这“四位一体”工作模式,构建“大思政”格局,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其中,依托高校教师的主体引导地位、大学生的客体互动角色,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环体功能,以思政课教学方式为牵引,可整体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第一,“大思政”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具体到心理健康教育层面,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树立自强自立的品格、和谐处理人际关系、科学面对人生挫折等。这一全面的教育模式,注重宏观的思政教育与微观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第二,依托“大思政”教育队伍,不断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提升心理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之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政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承担,其专业化服务水平普遍低下,而现在融入“大思政”元素,发挥思政教师的专业及平台优势,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状况的调研,不断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向,有助于其心理干预与应对效果的提升。第三,“大思政”教育的主动性、预防性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动型、治疗性的弊端,深化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尤其是利用“大思政”教育平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不断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针对性与发展性[1]。

(二)“大思政”教育中学生主体性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大思政”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将大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转化为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进一步凸显其主体性,以实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一直作为客体角色出现,通常被动接受心理指导与干预,但人是具有主客体相统一的行动者,其具有主体身份认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倘若仍然以机械灌输的方式开展工作,其效率势必低下。而“大思政”教育则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视为一个有主体能动性的客观存在,以思政课教学为牵引整体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则有助于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与此同时,“大思政”教育明确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功效,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教师是具体工作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可以通过咨询、暗示、干预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积极良好的心理环境,但其角色地位仅仅是指导性而非主体性,而学生则是具体的行动者,其以实际行动认识和改造着自己的心理世界,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间接提升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鉴于此,“大思政”的优势集中在教师淡化自身的主导性,强化指导功能,通过自身表率、尊重学生、坚持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效率[2]。相对应,大学生于“大思政”教育模式中,能够有效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并基于自身主体能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适应和应对能力。

(三)“大思政”教育模式促进效益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相对于效率所指的“量”,效益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指活动实施后主体“质”的提升,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产生了适时效益,学生个体也从中获益,提升了自身心理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其教育模式选择尤其重要,而“大思政”教育模式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教育理念,抑或是教育方式正好契合了效益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首先,从教育目标层面讲,“大思政”突出大学生“三观”、理想信念、社会公德等内容的教育,通过品德教化,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以品德促进心理的发展,更体现了该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及效益化。其次,从教育理念层面讲,“大思政”教育模式倡导“德育为先”“以德促情”的教育理念,推动了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效益型发展之路。最后,从教育方式角度讲,“大思政”教育强调教育方式多元化,以“理论、舆论、情操、作品”教育学生,改造他们的心理世界,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效益[3]。如上所述,“大思政”教育模式是效益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思政”教育内容之一,通过思政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整个教育工作的效益,最终实现效益型教育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大思政”教育模式强调引导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干预和应对,这种教育方式是“大思政”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一种延续,即效益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思政”教育的落脚点。

二、“大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困境

“大思政”教育是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综合式教育体系,但每种教学形式的推广和实现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理清其中的困境,对“大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大思政”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缺失,影响其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积极摒除传统思政教育中的诸多弊端,构建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双边互动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但该体系的建设仍未跳出固化的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的关系。换言之,该体系强调教师在整个思政活动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认为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并受教师的调控和管理,从而使其思想行为发生教师所希冀的变化。客观而言,“大思政”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主导及学生的受动行为,而是一种双主体行为,即教师和学生均可成为主体,但目前我们普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致于降低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从思政目的角度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平等互动式关系,其互动性反映了双主体之间的独立性和平等性,此时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关系,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所以,目前“大思政”教育中所延续传统思政教育中的教师单边行为,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缺失,造成了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脱节。同时,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非互动性的行为关系,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增强和发挥,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适应于其思政教育,并最终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大思政”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般意义上讲,“大思政”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开放,甚至授课对象也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在教学内容方面,“大思政”立足教材,但要突破指定教材的限制,以教材重难点串联社会热点给学生开展思政教学。同时,随着现代教育科技的发展,思政课不断融入多媒体、微信、微博等新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并促进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4]。此外,“大思政”课堂教学典型的特点是“博”,教学内容的涉及面相当广博,其弊端是难以与目前思政大课堂教学的形式相适应,以致课堂互动甚少。与此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科普宣讲性质的大课堂教学外,主要是小班教学为主,为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扰,且课堂内容不如思政课固定,意识形态性更淡,主要涉及情感、情绪、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排他性,现代科技教育手段运用得较少,教师往往以访谈或说教的方式,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心理互动,以有效调节其心理。鉴于此,“大思政”教育的开放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排他性有着一定的冲突,如何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捕窥到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在潜移默化中对部分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是以“大思政”课堂教学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大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滞后性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规模之间未呈正比例发展态势,普遍存在相关教师编制紧张,师资比例配置不合理,思政教师培训经费不足,教师专业技能滞后等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尤其是思政教师难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导致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脱节,从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构成主要来源于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及其他行政人员,缺少专业性的骨干教师,且多数未经过专业技能的训练,兼职化现象较为明显,以致将思政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从属于思政教育,但两者在教学内容、方法、技巧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而高校构建“大思政”教育平台,其目的是发挥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势,并借助课堂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开展以思政课教学为牵引功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高校思政教师的兼职化及师资配备劣势,使得许多教师不能较好地融合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致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可见,如何改变“大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滞后性现状,特别是提升思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增强“大思政”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求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任何忽视其主体地位的言行,都有可能引发一些负面的反应,所以增强“大思政”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已势在必行。首先,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以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大思政”为教育平台,增强大学生自身在思政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认知水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内容,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提升他们的主体地位,以最大化地满足其心理需求[5]。其次,增强大学生在思政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式关系,提升学生的互动独立性和平等性。即破除传统思政教育中的教师单边行为,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序互动,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以增强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衔接性。最后,积极创设“大思政”教育情境,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空机会和条件,以改善其主体性发挥的教育环境。为此,要通过有效的“大思政”教育,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自身心理发展规律,并选择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心理调节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协调“大思政”教育开放性与心理健康教育排他性之间的关系,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

从教育形态角度分析,“大思政”属于一种开放式教育,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均可呈开放的态势,可见以“大思政”教育牵引相对排他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可以实现效能性互补。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毕竟不是一种简单的助人行为,而是从心理上为学生提供帮助,但帮助的对象往往存在某些消极心理现象,所以这一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保密性的心理干预,而这也与“大思政”的开放性相悖。加之,心理健康教育还强调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育双方必须建立互信的理解关系,教师应把握好尺度,保持立场,以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推进,这是排他性的一种体现。鉴于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必须协调好“大思政”教育开放性与心理健康教育排他性之间的关系,借助思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但不必墨守于此,通过灵活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同时,将思政教学的“博”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结合起来,既以“博”来化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排他性,为学生搭建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也以“专”拓展思政教学的范畴和层次,进而兼顾思政教学的开放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排他性。

(三)加强“大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本的师资保障

加强“大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可以围绕师资比例、培训、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打破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化的格局,严格按照在校生人数和科研需要,核实专业教师编制,配备不低于1∶350—1∶400数量比的专任思政教师。第二,建立思政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除了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时还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既有思政理论和实践教科研能力,也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能够在思政实践教学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第三,不断充实思政教师队伍,尤其要吸引校内相关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从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学,并保持整个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返聘一些离退休的优秀教师,发挥传帮带的功效,尽快助推年轻教师的成长。第四,完善专任教师的培训体系,增强其专业素养和技能,一方面要定期推进相关教师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应将师德师风、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坚持培训形式的多样化,重点从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等方面,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和水平。

[1] 王安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论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9:25-26.

[2] 李友文. 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德育效率[J].嘉应学院学报,1997(4):91-92.

[3] 余新然. 对构建效益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8-79.

[4] 肖婷.“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03.

[5] 孙芝凤. 主体性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6):107.

Briefl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Xuelang

(SchoolofMarxism,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23,China)

The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s a kind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mode, which t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trac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ffect, efficiency and benefit”, there is an endogenous log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rein, the role and status of students, the 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have obvious effect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students′ subjective status in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provide enough teacher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effectiveness

*南京邮电大学教改研究项目“‘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G01815JX91)之成果。

2017-04-04

张学浪(1979-),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7.015

G641;G444

A

1008-6285(2017)07-0062-04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实效性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