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2017-04-13杨庆实刘珊红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资助高校学生精准

杨庆实,刘珊红

(1.聊城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2.山东管理学院 学生工作处,山东 济南250357)

论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杨庆实1,刘珊红2

(1.聊城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2.山东管理学院 学生工作处,山东 济南250357)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只有积极构建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创新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资助资源科学配置与教育公平,切实增强大学生资助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和有效度。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改进和加强普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构建和完善以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精准资助培养目标、精准奖助评定及使用监督、精准资助队伍建设、精准资助监察考核评价等为基本框架的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确保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1];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把“教育扶贫”纳入实施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之一[2]。自此,精准扶贫思想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大学生“精准资助”逐渐成为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形势下,积极构建学生精准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资助资源科学配置与教育公平,切实增强大学生资助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和有效度,对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精准资助”的内涵

“精准”本意为“精确、准确、可衡量的”,指时间观念中的精准、空间位置上的准确。随着从过去粗放式管理到当前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以及实施现代管理的趋势,推行精准化运作已成为各项事务管理程序化、科学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必然要求。较早地将“精准”应用于管理中当属于农业生产及市场营销,并为其他精准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而精准资助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普通高校资助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确评价的助学方式,即在普通高校已初步建立并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基础上,通过对资助政策的系统化、精细化,以及资助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等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精确量化、对奖助学评定进行流程细化、对资助培养目标评价实现标准化等,努力创建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校资助工作特点的精准资助体系,以此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管理精确、高效和持续改进,并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精准资助的目标是在覆盖范围内以最少的物力人力等资源消耗,以及最优化的经费变量投入,实现资助对象最准确、真实的认定,资助力度最公平、科学的帮扶,资助成效最合理、客观的评价,达到最佳效果。

构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精准认定、精准资助、精准评价,达到学校、社会等协调,最终实现资助工作的科学化。“精准”一词贯穿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是“精准”的管理、教育及服务,而不仅仅限于某一环节、某一过程、某一时段;“精准”不但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精准、对学生个体资助额度的精准、政府及学校财政经费投入的精准,而且还包括各方管理的精准、协调的精准,以及监督评价的精准、信息管理与控制技术的精准等。

二、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自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至今,各级政府不断加快资助政策完善步伐,加大资助帮扶力度,逐步扩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拓展了资助领域,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尽管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但资助方式与资助效果、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资助育人与学生成才等之间矛盾依然存在。通过精准资助,构建相对独立又互为统一的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等体系,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精准资助体系,能够推进高校资助总体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更加精准有效。

(一)先期构建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贫困生的认定是助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制约助学工作精准性的关键所在[3]。但在多年的实践中,绝大部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仍然局限于一个较为固定、仅通过生源地村委或民政部门证明为主的定性认定模式;部分院校及一些专家学者虽也探索并尝试通过分析家庭经济收入、在校生活支出、接受奖助幅度等数据,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式进行认定,表面上较为科学,但在工作宏观要求与具体细节操作上,特别在最终认定的结果与学生家庭经济客观真实上,无法能够保证达到“真扶贫,扶真贫”的效果。构建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就是要建立以高校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由教育、财政、民政、公安、房管、不动产管理等职能部门,以及医疗、金融、证券等管理或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创建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成员待遇收入,家庭不动产、证券经营情况,成员患病医疗支出,以及家庭和学生个人接受各类资助等信息共享查询协作机制,从生源地到学校的所有家庭收支、外来救助等金融资产信息进行指标定量认定,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各项指标进行精准量化、综合考虑;且对每个资助对象实行“一生一号”,并根据其接受资助的准确额度时时进行动态化调整,使资助对象有进有出,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目的,为后期各项资助政策落实打好基础。

(二)全面构建精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构建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基本覆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大学时段全部的学生资助途径。但各项资助政策根据各自资助主体,强调不同的资助重点,分散的资助措施不利于使资助形成合力,无法发挥财政投入资助经费的最大作用和效益[4];同时,国家虽通过对特困高中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对特困大学毕业生发放就业服务卡及求职补助等形式,把他们纳入国家助学体系,然而对学生就读高中阶段的资助拓展,以及学生后期就业创业方面的延伸实质性不强,无法真正成为“发展性资助”;再者,对于资助政策中的各项经费,从政府到学校,从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到慈善机构,门类众多、渠道多样,来源颇为复杂,缺乏相对统一归口的平台[5],且复杂的来源途径极易影响相关部门的利益并引发冲突。而精准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即把各项资助政策进一步精细化,准确规范每项政策申请资格标准,让在校学生从入学至毕业任一时段,可根据家庭经济个体差异和自身贫困认定程度或等级,自我准确衡量完成学业所需救助额度,精准确定与其相符的资助种类或款项。同时,弥补高中时段与就业创业资助空白,对高中阶段认定的特困学生根据到校路途给予适量交通和短期生活补助。针对毕业后就业创业困难学生,实施切实有效的就业创业援助机制,提供求职补贴和创业补助,形成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大而统一的资助政策新体系,让每名有资助需求的困难学生时时、事事都能受到精确资助,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新常态。针对经费来源复杂现象,建立一个由财政投入为主,政府发挥主体作用并负责归集所有非财政性资金在内的助学项目平台,整合后不改变资金用途和范围,不改变资金申请和发放渠道,但必须统一申请评审、统一公示确定、统一拨款发放,确保资助各个环节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三)合理构建精准奖助评定及使用监督体系

奖助学金评定是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财政出资的资助经费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2015年全国高校发放奖助学金高达463.49亿元,占资助总金额的54.66%[6]。因资助额度大、资助幅度宽、受惠学生比例逐年提高的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重要的助学机制和减轻学生经济压力的最有效途径[7]。然而,由于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体系中存在的评价指标的单一性、各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的矛盾性,以及评选体系自身的封闭性等缺陷,致使评选过程及结果都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国家奖学金评选主要指标未进行科学合理量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科之间缺少可比性等;国家励志奖学金仅片面地突出学习成绩的排名,而忽视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励志进取综合表现;而国家助学金往往倾向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忽视或弱化了学生勤奋学习的标准。同时,在评定过程中,少数贫困生集多项奖助学金于一身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生一年获得两万,或大学期间获得高达五六万奖助学金,成为高校校园内的“困难贵族”[8]。同时,奖助学金使用监督环节薄弱,学生使用奖助学金购买高档消费品,或“二次分配”“轮流坐庄”等仍然普遍存在,对违反规定行为缺少有效措施,无法追回奖助资金。

针对上述奖助学金评定问题,在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合理构建奖助评定及使用监督体系,即对奖助学金的评定规则进行精确量化,如国家奖学金从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获奖荣誉,以及特殊贡献等方面,一一进行精确定量划线,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可比性,让真正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国家励志奖学金除对学习成绩、操行考核量化外,应着重从遵章守纪、家庭经济状况、参加勤工助学及其他公益活动等评选规则进行精确量化;而国家助学金重点根据受助对象家庭的教育投资能力及其教育资助需求,以及学生的优秀程度或精准认定的贫困程度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评级,并对应给予补助,奖助额度因人而异,既避免资助“漏人”,又不会资助成“富”,最终实现奖助评定的精准化。针对奖助资金使用管理,应细化奖助资金使用规则,精准列出资助款项可开支项目及不正确或不合理开支项目,并创建实施跟踪反馈机制,通过学生校园卡消费、金融卡账目,以及舍友调查、家长访谈等形式进行多方监管;对违规者,由学校指定部门坚决追回资助款项,确保监管力度和高效性。

(四)积极构建精准资助培养目标体系

日趋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无偿资助”力度,切实解决了家庭特困学生群体的经济压力,较好地发挥了“救困助学”功能,但在运行中由于重物质资助、轻精神扶志,大大消减了资助育人成效[9],过多的直接性、赠予性、无偿性资助,极易导致受助学生群体产生“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和行为,认为“贫困有理”,受资助天经地义;另一方面,受家庭经济压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以及世俗观念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表现出自卑气馁心理、妒忌敏感心理、封闭孤独心理,以及爱慕虚荣、人际交往困难、心身疾病突出等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性变化[8]。虽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也较为重视贫困学生的精神扶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发挥资助育人功能,但大多往往停留在组织形式、开展过程上,未能达到最终培养效果。无论上级主管部门,还是普通高校,仍未形成完善高效的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长效机制,致使走出大学校门的贫困毕业生群体依旧以明显的劣势游走在社会各阶层,影响了自身的成长成才。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效果以及培养教育现状,应科学构建精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培养目标体系,即根据个性差异及自身专业实际,“量身定制”科学有效的个体学业提升精细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创业就业竞争能力;建立国家、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体等“多维一体”的精准资助教育培养体制,全方位提升贫困学生的心理、精神,以及综合技能[10];实施全程资助育人培养成效跟踪服务机制,对贫困学生创业就业、职业发展、能力提升进行实时跟踪服务,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对贫困学生资助培养效果定期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及时调整完善个体培养方案及整体资助育人培养措施,推进资助育人目标实现的时效性。

(五)大力构建精准资助队伍建设体系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政策性强、项目繁多、涉及面广、资金额度高,以及程序严格、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本身就对从事资助工作专职辅导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改革带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适应性转型,促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同样要进行“接地气”式的专业转型发展,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以及学生资助工作性质特点,只有积极推进以专业化、职业化、信息化为主要方向的学生资助辅导员队伍内涵建设,构建精准高校学生资助队伍建设体系,才能推进以精准资助政策等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涵、外延的共同转型发展。

构建精准高校学生资助队伍建设体系,首先,加强资助队伍精准专业化建设。即制定实施资助专职人员准入及持证上岗制度,严把“入口关”,建立准入机制,明确准入条件,限定准入资格,同时规范准入程序,实施岗前培训及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坚持“高标准”选聘优秀辅导员或毕业生专职从事资助工作;创建资助专职人员专业培训及技能提升体制,由上级所属教育主管部门或借助第三方培训机构每三至五年对高校资助专职人员进行轮训,形成辅导报告、交流研讨、专题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长效制度,全面提升资助队伍综合能力。最终形成资助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培养成长体系,使之达到学生资助辅导员专业化的目的。其次,积极推进资助队伍职业化进程。逐个制定实施资助专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其职业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整体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结合,增强资助专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健全资助队伍职业发展激励机制,对从事资助一定年限并考核达标者,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中予以大力支持,提高资助专业人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结合专业职称评审办法,实行资助专职辅导员职业等级认证制度,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或人社保障机构制定从事资助职业等级划分标准,通过个人注册申请,考试为主、考查为辅的方式进行遴选和评价,实现资助专职辅导员身份职业化。再次,着力提高资助专职队伍信息化工作能力。一是结合奖助学金评定等各单项工作及已开发系统,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各独立系统进行整体统筹,通过组建大而全的资助工作信息化系统,实现各级资助管理机构、高校、院系、学生,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金融服务机构等各用户信息的共享,让“互联网+资助”为高校资助工作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二是提高资助专职队伍信息化管理与应用能力,增强资助从业人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改变目前纸质报送、人力统计分析等传统做法,完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服务于高校资助工作,保证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和准确性;三是注重提升资助专职队伍的网络技能水平,使其掌握必要的网络技能,通过移动飞信、微博、微信,以及腾讯QQ等信息化软件,以语音、动态即时发布等方式,将贷款偿还以及奖助学金等资金到账信息及时通知到相关学生个体,或在资助日常管理中答疑解惑,传递至不同学生群体。

(六)科学构建精准资助监察考核评价体系

在创建实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过程中,由于存在监察不够到位、角度不够全面、指标不够细致、标准不够统一等问题,影响了考核评价结果的针对性、真实性和客观性。构建精准资助监察考核评价体系,即结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其他学生管理工作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通过完善监察机制、优化考核体制、创建评价系统,以及强化奖惩制度等具体措施,为实施高校精准资助体系搭建一个良好平台。第一,创建完善资助监察管理机制。重点加大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各项资金发放监管力度,加强院校对资金的足额提取与划拨管理、学生对奖助资金的合理支配与科学使用监督,以及资助育人实施效果监督管理,实现各项监督环节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第二,优化资助绩效考核体制。针对资助工作主体的多样性、资助程序的复杂性,明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等不同考核主体,创新绩效考核办法,细化考核评比规程,以被考核者自评、考核者评议,以及同级互评等方式,逐步推进定量考核模式,增强考核量化结果的对比度。第三,以定期考核评比为基础,创建资助效果评价系统。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组织师生、社会相关机构等不同群体,不定期对资助政策贯彻情况、资助育人效果进行鉴定,不断推进整个资助工作评价系统的开放性,并根据考核、评价情况,尝试建立资助考核评价等级机制,使资助监察管理机制、资助绩效考核体制,以及资助效果评价系统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高效资助管理平台,为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途径。第四,强化奖惩制度。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开展资助工作实绩的客观依据,对工作突出的高校、院系通过提高奖助学金分配比例、划拨资助专项经费,或奖补资金进行鼓励,对优秀资助专职人员优用重用,在职称、职务聘任中给予照顾,实现资助队伍的动态平衡,依此引导高校资助各项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结语

构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促进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高校学生高效管理的必由之路,需要国家、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在构建高校精准资助体系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各级组织的领导,要逐步提高经费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资助工作实现从实践形态到经验形态、科学形态的依次转变,并为高校其他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科学开展提供新方法、新途径。

[1]李国祥. 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实践和理论意义[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 com/gn/2016/02-09/7753154.shtml.2016-02-09.

[2]习近平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EB/OL]. 央广网.http://china.cnr.cn/news/20151129/ t20151129_520628571.shtml. 2015-11-29.

[3]潘邦飞.影响高校助学精准化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高教学刊,2015,(5):51-52.

[4]余远方.北京高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3):154-155.

[5]周丛笑.长沙加大对特困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助学项目投入力度,资金增至每年1500万元[N].长沙晚报,2014-12-09.

[6]教育部.2015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09/01/content_5104356. htm,2016-09-01.

[7]宋梅,陈彬.由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引发的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5):103-105.

[8]姜旭萍,丁桂兰,方杏村.国家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J].前沿,2009,(5):115-117.

[9]牛磊磊.激励经济困难学生的新视角:资助与自助的结合[J].南方论刊,2014,(11):73-74.

[10]黄海峙.论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资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236-237.

[11]李霞.基于发展理念的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述评[J].价值工程,2015,(7):179-181.

(责任编辑:韩清恩)

G647

A

2095-7416(2017)-03-0097-05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6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课题(一般课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LX2016Y031)、2016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政策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16YA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6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课题(一般课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LX2016Y031)、2016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政策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16YA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7-03-24

杨庆实(1977-),男,山东阳谷人,硕士,聊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刘珊红(1974-),女,湖北襄樊人,大学学历,山东管理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讲师。

猜你喜欢

资助高校学生精准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