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主义虚假性的批判
——基于财富源泉及分配的视角

2017-04-13高庆涛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财富

高庆涛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主义虚假性的批判
——基于财富源泉及分配的视角

高庆涛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纲领性文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哥达纲领》中的拉萨尔主义观点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尤其是分析批判了拉萨尔围绕财富的源泉、“公平的分配”所提出的相关观点,指出其目的在于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美化并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并在此基础上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性质,批判了其掩蔽性与虚假性,启示我们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超越。

马克思;批判;拉萨尔主义

Abstract:The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me》is a guideline document about International Communism Movement,Marx criticized the falsity of Lassalleanism thoroughly in this book,especially pointed out that Lassalle’s viewpoints about wealth’ source and the fair distribution were mendacious,Lassalle aimed to maintain the domination of the governing class.On this basis,bourgeois ideology’s concealment and falsility was brought to light,only by realizing the overthrow of capitalism,can we triumph over the falsility of capitalism.

Key words:Marx;Criticism;Lassalleanism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晚年时写的一部伟大著作。当时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迷恋形式上的统一,拿原则做交易,向拉萨尔派妥协投降,与拉萨尔派共同炮制了整篇都充斥着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的《哥达纲领》,在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哥达纲领》本应代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利益的,实际上却退步为资产阶级宣扬意识形态的纲领,变成了一个代表当时德国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纲领。恩格斯批判李卜克内西等人“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的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为了运动的现在而牺牲运动的未来”[1],马克思更是指出“在这个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应当加以批判的”[2],并于1875年4——5月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拉萨尔虽然自称为马克思的学生,但他实际上并非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些理论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进行辩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平等的权利”“公平的分配”“社会一切成员”“铁的工资规律”“依靠国家帮助”等词句,是拉萨尔为了掩饰剥削阶级的利益而随意杜撰的。通过对拉萨尔空洞词句背后的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进行分析,马克思揭露了这些空洞词句在看似公正、无私的外表下掩盖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其目的在于掩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辩护。

一、关于财富的源泉——批判拉萨尔鼓吹“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

财富是分配的对象,在进行分配之前,必须清楚财富来源于哪里。拉萨尔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即他把劳动看作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3],即马克思认为财富是人们通过劳动所获得的使用价值,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也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来源。然而,马克思还强调劳动并非财富的唯一来源,创造财富的劳动还要受到一定的自然物质条件的限制,“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4],即马克思认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出,“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者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5],马克思引用威廉·配第的论述来说明自然界对于创造财富的重要性,强调自然界是财富的物质基础。没有劳动的对象,单纯依靠人的劳动是无法创造财富的。因此,不能单单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还要考虑劳动的对象和资料,只有把劳动同自然界结合起来才能创造财富。

拉萨尔鼓吹“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只是泛泛地谈论劳动,撇开了生产财富的劳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赋予了劳动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认为只要进行劳动就能创造财富,而丝毫不提劳动所应具备的对象和资料。拉萨尔之所以刻意回避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意在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这一事实,而生产资料私有制正是造成工人阶级受剥削、被压迫的根源。拉萨尔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的说法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观点和主张,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作掩护,而李卜克内西等人毫无原则地将这个说法写入纲领。对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一个社会主义的纲领不应当容许这种资产阶级的说法回避那些唯一使用这种说法具有意义的条件”[6]。

二、关于劳动——批判拉萨尔鼓吹“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

从第一句话“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可以得出任何社会都是离不开劳动的,但根据拉萨尔“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又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即任何一种“有益的”劳动都不能离开社会,如此,前后两句话的内容和逻辑是相互矛盾的。为了让这两句话之间有着合乎情理的联系,马克思指出“‘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7],由此突出了劳动的社会性,强调不能忽视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马克思指出拉萨尔的这种说法是抄袭了卢梭的观点,是一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说法。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抽象地将人区分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设想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的人还是蒙昧的人,不需要交流,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因此这个时候就不应存在什么“有益的”劳动,而只有进入社会状态才存在人类劳动及劳动的有益作用。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将财产私有制的出现视为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标志,在社会状态下才出现了人类的有益劳动,卢梭单单根据劳动的社会性来判断其有益与无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纲领草案的炮制者效仿了卢梭的这种说法,避而不谈在劳动中人们之间发生的生产关系,宣扬孤立的劳动,试图把资本主义描述成一种永恒的生产方式,充分暴露出了其思想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样有着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有益的”劳动是能够产生预期效果的劳动,并不是像拉萨尔所说的“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人在他已不再是猿类以后就是蒙昧人)用石头击毙野兽、采集果实,等等,也是能够产生预期效果的劳动,所以此时的蒙昧人已经是在进行“有益的”劳动了。纲领草案中提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实际上是在泛泛地讨论劳动与社会的关系,而没有对“劳动”与“社会”进行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体现,而这正好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着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关系,即生产关系,这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的充分体现。在不同形态的社会里,劳动的性质、劳动者的地位都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所有的只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8],生产资料私有制正是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也是造成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基础。由于生产资料完全掌握在资产阶级的手中,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为资本家劳动,工人通过劳动所创造出的财富和文化也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财富的积累会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越来越多,社会两极分化不断加深。“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9]这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的状态,而拉萨尔派还在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并不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说明其根本目的在于采用一些空洞的词句来混淆视听,掩饰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拉萨尔的观点正好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受到了反动阶级的欢迎,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非但不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反而是在极力掩蔽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有着明显的欺骗性与虚假性。

三、关于分配——批判拉萨尔派的“劳动所得”“平等的权利”“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

拉萨尔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得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马克思讽刺道这是“多妙的结论”,并指出“事实上,这个论点在一切时代都被当时的社会制度的先驱提出过。”[10]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为资产阶级所掌握,资产阶级控制着生产劳动,因此,资产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也总是被烙印在劳动产品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中。马克思分析了“劳动所得”的内涵及其分配方式,指出拉萨尔派所提倡的“不折不扣的分配”“平等的权利”“公平的分配”等空洞的词句是任由当时剥削阶级的维护者撰弄的,从而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欺骗性与掩蔽性。

拉萨尔的“社会一切成员”“平等的权利”等显然都只是一些空话,马克思指出“‘属于社会一切成员’也属于不劳动的成员吗?那么‘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又在那里呢?只属于社会中劳动的成员吗?那么社会一切成员的‘平等的权利’又在那里呢?”[11]因为社会一切成员中也包括着不劳动的成员,如果将劳动产品在劳动成员和不劳动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那必然不会体现出“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因此,拉萨尔所说的“公平的分配”在具体内容上体现出逻辑混乱,社会一切成员的“平等的权利”和“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是自相矛盾的。

接下来,马克思具体分析了“劳动所得”,指出拉萨尔所要进行“公平”分配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是“拉萨尔为了代替明确的经济学概念而提出的一个模糊概念”[12],并且“劳动所得”不可能“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马克思提出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劳动所得”及其分配,一方面,如果将其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马克思指出在把社会总产品分配给个人之前,首先要做出“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13]六个方面的扣除,而此时在集体的个别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有折有扣”的了。另一方面,如果将“劳动所得”理解为产品的价值,那么它也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共同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14],此时工人生产产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可以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算,不必再像资本社会中那样通过商品和商品间的价值关系表现出来,于是,“劳动所得”便失去了任何意义。因此,“劳动所得”根本就是一个模糊而空洞的概念,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创造出来的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虚假性的东西。

拉萨尔的“公平的分配”根本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说法,没有从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的角度研究分配问题。实际上,“公平”只是一个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法权概念,属于上层建筑,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因为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公平观”;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分配方式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分配”则是生产关系的内容,属于经济基础。拉萨尔鼓吹“公平的分配”其实是在强调分配决定论,就是认为法权概念可以调节经济关系,于是马克思诘问道,“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权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地由经济关系产生出法权关系吗?”[15]从此可以看出,拉萨尔的观点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其实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捏造的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四、小结:从《哥达纲领批判》看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与超越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统治,培养了一大批舆论精英来对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行包装,借此来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因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总是以神秘的、扭曲颠倒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总是以表面的直观掩盖历史的真实,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揭露“资产者的假仁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的利益”[16]。而且,掌握着全部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也有能力这样做,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17]意识形态作为精神生产的产物,其本质和主要倾向肯定是统治阶级思想的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控制着意识形态的生产和传播,资产阶级维护士按照资产阶级需要对意识形态大肆包装,借助意识形态把资产阶级利益抽象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8]

然而,无产阶级却处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压迫之下,无产阶级的成员自出生起就要受到资产阶级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统治,而且很难从这种统治之下摆脱出来。虽然劳动人民是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但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只能通过为资本家辛勤地工作来获得仅够维持自己和家人生存的工资,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即使“被统治阶级虽有自身一定的精神生产活动,但基本上只能依照统治阶级的社会信念和思维方式来建构自己的阶级意识,而难以独立的真正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19]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经由批判来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掩蔽性与虚假性,来引导人们认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而且事实也就是,“要真正认识一种意识形态,必须深入探究它和该时代的统治阶级的生存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揭明抽象的意识形态词句的现实意义之所在”[20]。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主要是对其阶级本质的批判,是对其赖以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即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批判。马克思认为 “公平”“平等”都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存在适用于各阶级的“公平的分配”,拉萨尔回避生产方式和所有制问题,抽象地谈论公平和平等,意图借此来掩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实质,他是在用呼喊“平等”口号的方式来掩盖现实中存在着的不平等制度。在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斗争的过程中,从理论的层面上对其进行批判,揭露其掩蔽性、欺骗性和虚假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仅仅采用理论层面上的批判还是不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还要在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拥护,实现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指导,“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1]要想实现真正的公平、平等,就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摧毁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才能战胜虚假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8.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56-57.

[4][6][7][8][9][10][11][12][13][1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7、357、359、365、359、359、361、361、361-362、363、361.

[16][17][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7、52、54.

[19]周宏.理解与批判[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22.

[20]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0.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编辑:林军

Study on the Criticism to Lassalleanism by Marx in the《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m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d Distribution

GAO Qingtao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

D668

A

2095-7327(2017)-07-0088-05

高庆涛(1988-),男,山东临清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意识形态教育。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批准号:14BDJ019)和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策略论析”(批号:6QL0801)的阶段性成果。课题负责人:李合亮,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财富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
吃苦也是一种财富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