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意识的价值

2017-04-13张运君管西荣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民族意识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张运君,管西荣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

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意识的价值

张运君,管西荣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遭受着亡国灭种的危机,这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强化了国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民族”走向“自觉民族”重要阶段。中华民族的概念首次提出,并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意识教育的素材。中华民族遭受屈辱压迫的历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近代中国涌现出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个人和群体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情怀,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取得的众多成就则会极大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信心。因此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在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其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大学生;民族意识

Abstract:The Chinese nation had suffered a crisis of nationalgenocide since modern times.This not stimulated the united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 but also strengthened the national identity.The Chinese nation move from"comfortable"to"conscious"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imes of China.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nation was first proposed,and its connotation was developed and enriched constantly.So modern history contains rich education material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Humiliation and oppres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an cultivate students’national consciousnessof hardship.There have sprung up many individuals and group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is period.Reproducing these situations can enhance the national feelings of college students.The complishments which the nantion had achieved can greatly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refore,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has great influence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ing their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Key words: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consciousness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浪潮下不断涌入的多 元文化和价值观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加之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台独、疆独和藏独事件,这对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产生了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民族自豪感减弱、民族自信心降低的现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开拓者和践行者。大学时期又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做好这一时期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工作尤为重要。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的历程就是各民族不断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因此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意识教育的素材,而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更是培育大学生民族意识的有力资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危机中重生、从落后中崛起、在忧愤中凝聚,从中涌现出无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勇拼搏的爱国志士,这段历史使国民深切地体会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同时又把各个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学习这段中华民族在屈辱中拼搏前行的历史可以把学生的情感同民族的荣辱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

一、缅怀过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情怀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帝国主义国家的铁蹄不断践踏着中国人民,这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也使国人更加关注自己所属民族群体安危和利益,也强化着国人的团结和归属感,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及民族一体感的意识越来越趋于清晰和强烈。[1]中华民族的概念在近代首次提出,其内涵也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这其中众多个人和群体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了解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团体,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和认同。

费孝通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2]中华民族在近代从“自在”走向“自觉”,这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刺激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密切相关。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的沉寂在英人的枪炮声中被打破,此后一次次的战争失利不断显露出清王朝统治的腐朽。诺大的中国在列强不断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形下变得支离破碎,危急之下急需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强大的外国侵略者才能使中华民族脱离亡国灭种的的危局。在近代,各个阶级为了挽救中华民族都做出了重大尝试,其中涌现出众多卓越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梁启超于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率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然而最初“中华”指代的却只是汉族。随着梁启超对民族概念的不断深入思考,以及对中国近代国情的分析,随后提出了著名的“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概念。他认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而所谓小民族主义是 “汉族于对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是“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梁启超倡议“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共御外敌。[3]在近代,梁启超看到了中国多民族共生的现实,积极倡导实现“大民族主义”的联合。他重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融合,期望联合中国各民族组成一个“大民族”而应对中华民族的危机。虽然,这里梁启超并没有把中华民族同其提倡的“大民族”划等号,但是“大民族主义”的提出无疑对当时的思想界和政治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所提倡的“大民族主义”与我们现代的“中华民族”的概念的内涵大体上是相同的,这与当时革命派提倡的“排满兴汉”产生了激烈碰撞。革命派在排满的基础上主张光复汉族,建立一个由汉族统治的独立国家,这是针对当时中国诸多矛盾提出的观念,因此革命派“排满兴汉”的主张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响应,但“排满兴汉”主张是不符合中国长期以来多民族共生的现实的。因此一经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他们就放弃了基于种族之别的民族国家观念。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讲中就直言:“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4]孙中山提出把中国境内的各民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这使中华民族的概念进一步升华,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多民族统一体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最早描述是在1922年7月的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言》,在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中提到“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5]18。但是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之前中国共产党对 “中华民族”的认识还是不全面的,这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示不清,这表现在对“中华民族”的概念和成员构成没有进行明确表示,有时中华民族指代汉族,有时又指代中国境内各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成熟,其对中国国情的把握也进一步深化,因此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成为中国共产党内最普遍和基础的认识。毛泽东在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6]。同年12月份,八路军总政部编写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也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5]807,从而在普遍意义上对中华民族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境内各民族长期共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在近现代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不断深入和系统,对中华民族的阐释也更加具体,并逐渐提出了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解决了众多民族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华民族走向“自觉”这个过程中众多个人和团体都做了重要贡献。学习和理解这段历史,可以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这些个人和团体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所做出的尝试,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深刻认识。从而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这对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二、勿忘国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重视学习历史,注重从历史中寻求当代发展的启示。历史是我们回首过去,追寻共同记忆的载体;是我们感悟当下,汲取精神力量的资源;更是我们展望未来,开拓进取的动力。历史,记载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集体记忆”,是维护各民族团结发展的重要素材。中国近代的历史是屈辱悲壮的历史,珍视这段历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7]在和平的年代里我们往往习惯于记住胜利、成功和辉煌的过去,却选择把失败、伤痛和屈辱在记忆里遗忘。但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历史我们不该忘记,也不能忘记。一次次的侵略战争、各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一桩桩,一幕幕都被定格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正是这段历史真正刺痛了国人的内心,使国人深深地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这告诉我们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不断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从而避免悲剧的重演。大学生成长于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下,在父母和亲人的亲切关怀下长大,近现代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历史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因此很难对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有真切的体会。但是,即使在今天,中华民族的发展依然面对巨大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并在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上不断干涉中国事务,阻挠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近期还加紧推进了“萨德系统”的布置工作,亚太局势趋于紧张。加紧大学生的国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就刻不容缓。而国耻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身陷其中,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拉大民族仇恨,而是要记住伤痛,时刻保持忧患意识,避免悲剧的重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开展国耻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因为落后而挨打的历史不断激励着国人奋起向上,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时刻警醒国人要保持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历史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中国近代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激励着我们要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这同时也告诫我们即使在和平年代也要居安思危、发愤图强,警惕悲剧的重演。

三、感悟当下,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对中国人有“三笑”:一笑中国人弱,二笑中国人穷,三笑中国人笨。但现代中国已经逐步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开始走向复兴之路。现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道路越走越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政治制度更加健全,文化走向繁荣,人们的社会生活愈来愈丰富。中国在现代取得了重大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又会增强大学生自豪感,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详细讲叙了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探索的历史及取得的成就。在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虽几经曲折,终是柳暗花明。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众多成就,这使原来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中国逐步地变成一个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繁荣昌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征程,走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仅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历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心血,向世界宣示着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也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无疑会维护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蒸蒸日上、不断繁荣发展的国家里,每个人都享受着改革发展所惠及的成果,因此每个人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应当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该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史实陈述的方式,不断地呈现着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实际,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信心,还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可以看出,近现代的历史在培育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这使国人更加关注自己所属民族群体的安危和整体利益,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及民族一体感的意识越来越趋于清晰和强烈。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民族”走向“自觉民族”的重要阶段,中华民族的概念首次提出,其内涵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了解这段历史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涌现出众多为了民族的整体利益而前赴后继的个人和群体,他们的事迹是现代大学生学习的光辉榜样;中国近现代遭受屈辱压迫的历史,是培育大学生忧患意识的重要资源;而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及取得的众多历史成就成为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的生动素材。

[1]汪林茂.晚清文化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4.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

[3]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M]//张品性编.梁启超全集:第四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069-1070.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94.

[5]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引自李臻.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转型与发展[J].民族论坛,2013,(5):17-18.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2.

[7]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7-8(2).

编辑:崔月华

On the Valu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Education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Consciousness

ZHANG Yunjun,GUAN Xirong
(Marxism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Shandong 266061)

G640

A

2095-7327(2017)-07-0074-04

张运君(1971-),男,湖南衡阳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青岛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整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意识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问题研究综述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