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曹丕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2017-04-13林明月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曹丕诗歌意识

林明月

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230601

论曹丕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林明月

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230601

为了进一步探究曹丕诗歌真谛,也为当下文学更好的发展寻求借鉴经验,本文以生命意识为切入点,先分题材对曹丕诗歌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进行了研究,再将这些生命意识与当时社会生活相联系从而探寻出其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不难发现曹丕诗歌中有在军事征战题材中体现出来的生命苦痛意识、生命豪情意识;有在游宴游仙题材中体现出来的生命沉思、自省意识;有借他人之口抒发情怀的生命思考;有睹物思人关注现实的生命关怀。这些生命意识无不体现着曹丕对生命的执着和珍惜,而这些意识之所以在曹丕诗中有所体现又是与曹丕自身以及他所在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现实给诗人以创作土壤,好的诗歌又能反映时代特点,二者相辅相成。

生命意识;题材探究;生活环境;内在性情;价值观

当下对曹丕诗文中生命意识的研究角度有时代背景、个体意识与人的觉醒、时间意识与感伤主义[1]、生命的忧患意识[2]、社会特定文化背景等方面[3]。本文将在不同题材中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以及影响诗歌生命意识的因素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1 曹丕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曹丕(187—226年)是曹魏第一位皇帝,在位时间很短,仅仅5年7个月。论开疆拓土,他不及父亲曹操,但他仍不失为一位贤明之君:在国家治理上,创建九品中正制;在军事上,重新打通西域;在礼制上,反对自古以来的厚葬。不过,真正使后人敬仰的应是曹丕在文学、文化方面的成就。

在文学史上,曹丕是将文学的社会功用提升到“经国大业”高度的第一人,也是决定编纂中国式百科全书之类书的第一位皇帝。他在邺下组建文人创作集团,客观公正地评价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反对文人相轻。曹丕文武兼备,6岁知射,8岁能骑射,生长在戎旅之间;有广泛的文学爱好,诗、赋、文俱佳,在建安文坛中流传后世的作品数量仅次于其弟曹植。“由于时代变迁等社会原因,曹丕的诗歌现今留存仅仅四十多首,残篇断句若干。”[4]5

纵观他的诗歌创作,生命意识几乎贯穿始终,为此,对其诗歌中生命意识的探讨,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位文豪天子,透视影响其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根源。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也就是个体对自我生存的认识,个体对自身安全的认识以及个体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诗歌中的生命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在诗歌中表达对生命意识的理解,在诗歌中流露出的生命意识。如曹丕诗歌中表现出的生命苦痛意识、生命价值意识、生命本体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感悟深思等。

从生命意识的角度透视曹丕的现存诗歌,是解读曹丕作品精髓、探究曹丕创作思想基础的捷径。

1.1 军事征战中的生命感悟

曹丕今存的40多首诗歌,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按题材大致可以划分为军事征战诗、游宴游仙诗、代言诗、怀人诗等。在各类题材中,生命意识几乎都有所体现。曹丕现存诗歌中,军事征战题材的有《黎阳作四首》《至广陵于马上作》《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陌上桑》等,其中表现的生命意识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1.1 怜悯征战将士的生命苦痛意识

曹丕生性敏感,加之他的才气,使得他对周边发生的事有着一种理性的认识,对周边事、亲见事都表现出一种热切关怀的的情调。行军征战中他和战士们一起经历风雨,亲眼所见战士们的辛苦、艰难,并与他们一起与恶劣环境作斗争,与敌人奋勇拼杀,这些场景都写在曹丕诗歌中,例如:“霖雨载途,舆人困穷。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舍我高殿,何为泥中。”(《黎阳作四首·其一》)描写了曹丕随父亲行军征途中遭遇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将士虽被泥泞不堪的道路所困,但依旧要克服艰难继续前行。面对此景,曹丕心中油然生出悲凉之感。他看到了将士们的艰辛,理解并同情他们,同时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征战中恶劣环境映衬下个体生命的弱小和经历生命苦痛的悲凉,从而丰富了他对生命意识内涵的理解。“殷殷其雷,濛濛其雨。我涂我车,涉此艰阻。”(《黎阳作四首·其二》)写士卒行军途中的艰难困苦,也表达了深刻的生命感怀。又如《陌上桑》: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苲。虎豹嘷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陌上桑》写士卒背井离乡,艰难行军,且由于征战已久,同胞越来越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战乱归赴黄泉,令人痛惜。行军途中的道路只能侧足窘步,可见其艰险。不仅如此,更有虎豹吼叫,生命安全随时受到威胁,没有保障。这种情况士卒本就是惆怅的、担忧的,何况再加之“伴旅单,稍稍日零落”,虽是寥寥几笔,却将行军士卒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伙伴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剩下的士卒的生命安全当然也无从谈起。这些对艰难前进的士卒境况的描写,无不表达着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怜悯,对生命脆弱的感叹。

1.1.2 建立功业的生命豪情意识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惟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黎阳作四首·其一》)诗歌借周武王和周公旦出征作战,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事,表达平定战乱、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诗句充满豪情与希望。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周公旦辅佐成王,曾经出兵平息叛乱,安定了国家。曹丕生在东汉末期战乱年代,随父亲征战,开疆拓土。这跟历史上的周武王继承父业、建立功业的情况非常相似,为此曹丕引用周武王、周公旦的事迹入诗,其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就不言而喻了。在曹丕看来,动乱年代中,能建功立业,让社会重归安定,就是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中便就有了可欣慰、可赞叹之事。如《至广陵于马上作》: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此诗写曹丕亲率十万戍卒征讨孙吴,广陵观兵时的场景。诗歌描写了观兵时所见十万雄师威武勇猛之气概,以及“不战屈敌虏”的希望。一方面为拥有威猛的大军而自豪,另一方面写兴农淮泗间的政治谋略,对未来前景的希冀和规划表现出豪情壮志。曹丕渴望建立功业,但更多的还是对百姓的关怀,对生命的关怀。在他看来,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功业和民生同时关注,两者并举才不失为最圆满的结局。

1.2 游宴游仙中的生命沉思

曹丕诗歌中另一类较为重要的题材是游宴、游仙诗,这类题材的诗是曹丕与文人、亲友游园赏景时作。它不像军事征战诗那样让人体验生命的豪情悲壮,而是相对轻松,于欣赏美景中体验生命欢乐的一面,同时也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

1.2.1 借景赏园,关注生命

建安十六年,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有了自己的官署,又做了丞相副手,天下宾客纷纷慕名而来。“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因长期生活在邺城,有机会与王璨、徐干、陈琳、阮瑜、应瑒、刘祯以及吴质、苏林等友善往来,饮宴游赏,唱和诗赋。”[4]5这种经历,为曹丕的诗歌增添了新的因素,同时也丰富了他诗歌中的生命意识。例如《芙蓉池作》: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5]70。

文人们乘坐辇车夜游,在邺城西园赏玩,目之所及的是潺潺流水,茂美嘉木,可爱的飞鸟,再加上丹霞、明月、华星的映衬,怎能不使人身心舒畅呢?然而,快乐过后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关注:关注美好的事物,关注令人舒畅的生灵。“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的垂爱,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财富,但人的生命毕竟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间,不像赤松子、王子乔两个神仙般可以长生,对此又不得不心生惆怅,考虑生命该何为才不枉此生。曹丕自己心中已悄然生出答案,那就是“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长生是不可期许的,那么就因为不能长生而闷闷不乐甚至郁郁此生吗?头脑清醒的他当然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他要珍惜眼前美景,热爱流水飞鸟,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即使不能长生,那也要保养身心,在快乐的基础上尽量让自己长寿,如此便可足以。

1.2.2 空静自然,由外景及内省

曹丕不仅有清醒的头脑,而且他还有空静自然的心态以及由景而省身的修为。玄武池一游,曹丕又感受到了花红柳绿,群鸟欢唱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美景,使得他不由生出“忘忧其容与,畅此千秋情”(《于玄武陂作》)的生命感慨[6]。忘却忧愁,从容闲适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中萌芽,而达到推崇空静自然的心境,在曹丕的另一首诗《善哉行·其三》中已经充分流露: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7]38

朝日行乐,醉而不自知,弦乐丝竹,长笛清气,一派和乐的景象,宾主皆尽兴之后,生命意识随之而来。生命是可贵的,在生命面前,荣华不足为。光阴寸金难买,不如保持空静自然的心境,顺其自然,保养身心,以求寿命延长。曹丕毕竟还是一位领导者,高居庙堂之上的他,触景生情是为自然,难能可贵的是他可以由景及省。做一位明主,建立功业是他追求的生命价值,也是他的人生观。他的所思所想会有乐极哀来,哀而思德以及自警自省意识似乎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善哉行·其四》中便发出了“乐极哀情来,嘹亮催肝心。清角岂不妙?德薄所不任。大哉子野言,弥弦且自禁”的认识。清歌曼妙,飞鸟都为之停驻,知音识曲之人怎能不爱?但欢乐之时,想到“春秋之时的晋平公不修德行,让师旷弹琴,最终引发灾难”的历史教训,便不得不反省自身,行乐要适当,不做亡国君。

1.3 借他人之口述己之生命感伤

曹丕的代言诗借助他人的口吻,表达某种生命意识。这类题材的诗有《燕歌行二首》《杂诗二首》《代刘勋出妻王氏》《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等。这些诗歌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有辞别、永别之感,也有别后相思之苦。

1.3.1 辞别、永别之伤感

自古多情伤离别,尤其是在古代通讯交通都不发达的条件下,离别总会带着无尽的伤感又含着太多的不确定,一别之后再相逢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更何况有时的别离有可能就是永别。曹丕代言诗多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如《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

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妻子牵衣袂,抆泪沾怀抱。还附幼童子,顾托兄与嫂。辞诀未及终,严驾一何早!负笮引文舟,饱渴常不饱。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

河边绿树郁郁葱葱,田野草儿青青,可惜就要和家乡的美景说再见了,去遥远的地方。“万里道”一词用数字形象地说明了游子将要去的地方是多么的遥远,同时也暗示了归家的不易和对前路的迷茫,心情之沉痛显而易见。妻子万般不舍地牵着将要远行之人的衣襟迟迟不肯松手,就好像只要不松手,时间便会定格,丈夫便会永远留下。接下来“还附幼童子”一句中的“还附”一词用得非常好,“还附”是回身靠近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将要远行之人临走前有太多太多的不放心,挂念妻儿的生活。将走又回身靠近,诗人抓住这一细节写入诗中,留恋不舍之情便被充分表达出来了。由此也可见,曹丕驾驭文字的能力已接近炉火纯青,看似平常语,却能诉出万般情。伤感之后,曹丕又有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社会现实的存在,其原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导致的呢?“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是曹丕思考后的结论。这样的生命意识在现今看来是不合道理的,是曹丕受当时所处阶级和地位的局限所致。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诗人有这样的感慨也实属自然。

1.3.2 别后无尽相思之苦

离别之时,万般不舍,那么久别不见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别后相思,在曹丕的诗歌中也不难找寻。曹丕最有名的七言诗《燕歌行》便是写别后相思之情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人从天气的转变入手,写瑟瑟秋风吹来,天气逐渐转凉,选用“秋风”“落木”“霜露”等意象,先为全诗铺垫了悲凉的情调,继而写“群燕辞归”“雁南翔”引出思乡之感。燕儿都南归了,那远离家乡的人何时才能回家?独守空房的思妇,心中着实悲伤。想念却又不能相见,只能取琴弹奏,以打发时间,但那种悲伤地音调却是更加深了忧伤。“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诗句借用本来恩爱的牵牛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遥相望,诗人用此传说来暗示游子思妇的别离相思,这种手法的运用,浑然天成,不仅为诗歌增添光彩,而且还恰当地表达出相隔两地的相思之苦和对生命中聚少离多的认识。

1.4 睹物思人关注现实的生命关怀

曹丕诗歌中表达抒情怀人的诗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算是《短歌行》《秋胡行》《上留田行》《大墙上蒿行》这几首了。

抒发对生命的见解,表达对去世之人的怀念,处处使人伤心,处处发人深省。

1.4.1 睹物思人,孤苦深沉之悲

要分析这一方面,还要从曹丕的生活经历入手。曹丕自小受曹操的影响很深,对父亲既有敬仰之情,又有深沉敬爱之心。在他的心中父亲是伟大的,开疆拓土,创下基业。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得曹丕自小受益颇多,父亲的形象在他的心中近乎圣贤。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也难逃命数的安排,这就使得曹丕不得不对生命再次深思。“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咏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是不保?”《短歌行》,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曹操葬后不久,曹丕做此诗,一方面是为了完成父亲遗令,另一方面父亲的死使他万分悲痛,“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曹丕想到父亲辞世,便禁不住泪如雨下,心中之痛可想而知,至亲之人再也看不到了,再也听不到父亲的教诲了,万千重担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是谁说“仁者”可以长寿?那么父亲为什么就这么早的离开人世了呢?生命为何如此短暂呢,是什么时候起,自己也已经生出白发?这些沉痛的问题,使得曹丕百思不得其解,生命有没有长寿之道呢?生命这么短,又这么无常,该怎样去度过余生?

1.4.2 贫富差距,同情无奈之伤

曹丕不仅在思考这些大多数人都会思考的问题,而且他还能对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在他诗歌中体现的另一方面:感叹贫富差距,关注社会现实。

贫富差距的问题,在两汉和建安诗坛中鲜有表现,《上留田行》这首诗描写贫富差距,采用乐府的形式抒写了新的内容:

居世一何不同?上留田。富人食稻粱,上留田。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贫贱亦何伤,上留田。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今尔叹息,将欲谁怨?上留田。

这首诗采用对比手法,写富人食稻与粱而贫穷之人只能食糟与糠,这对贫贱之人是多么得悲哀。曹丕关注到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是非常可贵的,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是没有超脱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认为贫富是在先天就决定了的,是无法改变的,人在世上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无法逃脱。这个看法在今天看来就站不住脚了。

好的文学作品能体现社会的时代特征,而各类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之所以形成也是与其作者自身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下面将对影响曹丕诗歌生命意识的因素作进一步探讨。

2 影响曹丕诗歌生命意识的因素

2.1 外在生活环境的影响

2.1.1 战乱的生活环境

汉末皇权旁落,外戚和宦官迭相执掌政权,连年征战不休,社会动乱不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此社会环境下,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别离永辞成为社会常见之事,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生命价值何在、生命意义何在、生命是否永恒等问题似乎已经成为文人思考的首要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曹丕作为一个自小在戎旅中生长的社会上层人士,对战乱生死之事可谓是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生命意识,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在他的头脑中时常萦绕也就在所难免了。

2.1.2 父亲曹操的熏染

曹操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兼而合一的人物。论政治,他富于权谋,唯才是举;论军事,他熟习兵书,善于用兵,他指挥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论文学,他在建安文坛中可以堪称是领军者,不仅如此,他对文学的热爱不得不令人叹服,在军旅的30多年中,手不释卷“昼则讲武册,夜则思经传”[8]47,“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曹操对儿子们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的,曹丕《典论·自叙》云:“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三国志人物全传·文帝曹丕》注引《魏书》称,曹丕“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曹操对文学的热爱,对曹丕可谓是身教的典范,长此以往,曹操的生命观、价值观也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曹丕,细读父子两人的诗歌就不难体会[9]。例如,曹操诗歌中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门西行》)表达了对人命全部由天定的怀疑,认为一个人的命数除了天然还在于养生,否定了流传已久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生命观。受父亲的影响,曹丕对生命的看法在当时也算是超前的。他不相信长生,对生命有着“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的看法。并且与父亲相似,持有“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的观点。认为人虽不能长生,但要保持身心愉快,以求延长寿命。再如,对将士的体恤,对乱世的思治,求贤才以建功业来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受其父影响。如此,曹丕体现在诗歌中的生命意识、生命感叹有父亲的思想印记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2.1.3 文友交流的影响

建安文人对生命意识的普遍觉醒对曹丕诗歌生命意识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建安时期,社会战乱不定,加之灾难瘟疫,引发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重新思考。这种思考在建安文学作品中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在建安七子的诗文中尤为突出。面对连年征战造成的悲惨景象,他们是何等的哀伤。他们渴望建功立业,为社会重归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希望能出现贤能之人来结束战乱,“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刘桢《赠从弟·其三》);面对无常的生命状态,他们发出“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自为苦恼”(徐干《室思诗·其二》)的感慨。曹丕受父命到南皮处理留守事务有机会与建安七子中的五子对面交流[10],宴饮谈诗,思想的碰撞对曹丕诗歌中平定战乱、忧世忧民、立言永恒等生命意识形成的影响是深刻的。

2.2 内在性情及其对生命观、价值观的影响

2.2.1 曹丕的性情爱好

从曹丕的性格爱好看,他生性敏感,遇事多思。例如,在《善哉行·其四》中,曹丕发出“乐极哀情来,寥亮催肝心。清角岂不妙?德薄所不任”的感慨,就是由于敏感多思的性格所致。在游宴歌舞、纵情欢乐之时,曹丕不是一味沉浸在欢乐之中,而更多的是乐后思考。他想到了欢乐时光的短暂,想到了作为领导者如果只顾无节制的享乐,就将会步历史上亡国之君的后尘,告诫自己要做个有德有为的君主。再如,随军出征中他对战士的怜悯,对个体生命的思考,还有对游子思妇离别伤悲的感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都与他的性格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敏感的个性,使得曹丕在瑟瑟秋风天凉的环境下生出诸多感思,想到闺中思妇、在外游子,不免作诗代他们表达情思,表达对生命个体的关注。面对饱受战争之苦的士卒,心中充满了怜悯同情,对生命苦痛也发出了深深的感慨。为思妇、寡妇代言,诗歌中不乏生命意识的流露。

2.2.2 曹丕的生命观、价值观

就曹丕的生命观、价值观而言,其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是很明显的。战乱思治,曹丕在随父征战的经历中渴望建功立业的生命意识在诗歌中也多有流露,例如在《黎阳作四首》中便有平定战乱实现生命价值的思想意识。他自知无法向父亲那样“立功”以名垂后世,但是“立言”方面有他的施展空间,他将文学的社会功用提升到“经国之大业”高度的思想,也促使他更加重视文学创作,靠文学创作来实现立言的目标,从而创造生命价值。他也感叹生命的短暂无常,但是他与当时受玄学影响的升仙以长生的观点不同,认为希冀长生是荒诞的。他认为应该在当下及时行乐、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样的价值观对其诗歌创作是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的。

3 结束语

总之,以生命意识为切入点,分题材对曹丕诗歌进行探讨,可以直观地了解曹丕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建立功业垂名后世的生命豪情意识;怜悯征战将士的生命苦痛意识;对短暂生命的感伤,代替游子思妇抒相思之情,与别离纤夫同伤同悲的生命感伤意识以及游宴之后不忘自省自警以使自己不忘修徳的生命关注意识等。诗中这些生命意识无不体现着曹丕对生命的执着和珍惜,而这些意识之所以在曹丕诗中有所体现是与曹丕自身以及他所在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现实给诗人以创作土壤,好的诗歌又能反映时代特点,二者相辅相成,利用二者的关系对其诗歌进行研究,将更有利于窥见其中真谛,在继承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利于当下文学发展的营养。

[1]闫月珏.论三曹文学的生命意识[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11-16

[2]孙明君.论曹丕诗歌的生命意识[J]. 人文杂志,1994(1):114-118

[3]杨晋亚.曹丕诗歌中的生命意识[J]. 文教资料,2011(7):6-7

[4]张可礼,宿美丽.曹操曹丕曹植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5-126

[5]刘跃进,王莉.三曹[M]. 北京:中华书局,2010(2):53-106

[6]郑士元.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10:29-30

[7]余冠英.三曹诗选[M]. 北京:中华书局,2012:27-62

[8]周殿富.三国志人物全传[M]. 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1-82

[9]赵国正.论三曹中诗歌中的生命意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报,2011(1):20-24

[10]方北辰.曹丕:文豪天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80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6.014

2017-03-21

林明月(1991-),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先秦至魏晋文学。

I207.22

A

1673-2006(2017)06-0054-05

猜你喜欢

曹丕诗歌意识
诗歌不除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诗歌岛·八面来风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