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社会融入问题

2017-04-13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牧民新城流动人口

程 前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理,671003

析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社会融入问题

程 前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理,671003

西部农牧民作为流动人口的一部分,虽然具有流动人口的典型特征,但是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近年来,我国西部很多地区在大力促进农牧民迁往新城的进程,促进农牧民迁往市区和县城生活。在此背景下,分析了少数民族农牧民在经济融入、文化认同、情感融合、社会融合四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和社区管理以及农牧民自身两个视角,分别从经济融入、文化认同、情感融合、社会融合四个方面,为农牧民能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生活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社会融入

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在这些流动人口中,除了队伍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外,还有相当部分西部农牧民迁往新城的情况。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流动人口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而且还易产生社会矛盾,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农牧民融入迁往新城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比农民工更多,因为这些农牧民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同胞,在生活习惯上与流入地居民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将对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了解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的社会融入情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 社会融入概述

艾林森(W.Ellingsen)对移民的社会融入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移民的社会整合是指个人或团体中的地位(平等)被纳入主流社会或社会各领域(socialarea)。这个概念包括移民适应新社会。社会整合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个体层面(人际关系)的整合,还包括群体层次与国家层面的整合[1]。

对于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一般需要从社会融合、经济融合、文化认同、情感融合四个方面来考虑。

1.1 社会融合

2003年,欧盟对社会融合作出了的解释,认为社会融合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它保证没有危害和被社会排挤的群体可能得到需要的机遇和资源,借助这些资源和机遇,他们能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享受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福利[2]。

1.2 经济融合

关于经济融合,一般认为流入地能为流入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保证他们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对于少数民族农牧民融入流入地同样存在此问题。

1.3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个体受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民族集体凝聚的心灵纽带,是民族生命灵魂的根蒂。文化认同可作为一种积极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3]。从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的文化认同看,关键是他们要认同流入地的社会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

1.4 情感融合

情感融合是指流入人口与流入地居民在社会生活中交往,并逐步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进而培育感情。对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后而言,主要指农牧民与新城居民的交往情况以及对自己所处身份的感知情况。

2 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的社会融入问题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大规模地迁往新城,这些迁往新城的农牧民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是否融入了新城,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改善,为全面了解相关情况,本文从经济融入、文化认同、情感融合、社会融合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的经济融入问题

少数民族农牧民在迁往新城后,工作不稳定性,收入水平不高,更换工作较为困难。对于少数民族农牧民来说,工作稳定,有一定的收入,是他们能在新城长期居住下去的基础,因为在新城的消费高于牧区,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费用支出也明显增多,因此,农牧民们需要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以满足日常消费和支出的需要[4]。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农牧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加上缺乏专业技能,他们的职业岗位受到一定的限制,工作不稳定性,收入水平虽然比在牧区有所提高,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日常大量支出的需要。因此,工作不否稳定、收入是否能维持日常开支是影响农牧民在新城生活的两大主要因素,并且也是制约更多的农牧民迁往新城的最重要的因素。

2.2 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的文化认同问题

少数农牧民在迁往新城后,由于在生活习俗、民族文化方面与新城的居民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短时间内难以相互认同,这就要求进城的农牧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方面休闲娱乐,愉悦身心,另一方面与社区居民加强交流,相互了解,共同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从而逐步适应新城生活。

2.3 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的情感融合问题

少数民族农牧民长期生活在牧区,习惯于牧区生活,是牧区的主人,但迁往新城后,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不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没有把自己定位为新城的市民——新城的主人,总是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外来客,有的还认为外来农牧民的身份会给自己在新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实际上,农牧民们都期望与本地居民交朋友,融入到本地生活圈子里,但由于角色定位存在问题,他们仍将自己生活的圈子限定于以前的牧区生活圈子里,因此,在情感上造成了与本地居民之间的隔阂,不能尽快地融入到新城的生活中[5]。

2.4 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的社会融合问题

少数民族农牧民在迁往新城后,一般来说,与本地居民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较少,参与本地同事/朋友所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机会也少,参与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机会更少,虽然他们表达出了较强的与本地居民一起工作、学习和交流的愿望,但由于生活方式上的差异,短时间内他们难以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圈子里。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的社会融入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3 少数农牧民迁往新城后社会融入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下面从经济融入、文化认同、情感融合、社会融合四个方面提出少数民族农牧民融入新城的对策。

3.1 经济融入

在经济融入方面,首先,要为农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确保农牧民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一定的经济收入,让其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在为农牧民缴纳社会保险的同时,还要保障农牧民的居住环境。由于城市消费高于牧区,所以政府应为农牧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次,由于农牧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政府应为农牧民提供再教育培训和再就业技能培训,尤其要针对农牧民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要积极主动地组织农牧民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拓宽他们的就业领域,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最后,农牧民应主动适应城市生活,不断提高自我的适应能力,在与城市居民的交流互动中,主动融入城市生活,从而成为“合格”的城市居民——城市的“主人”。

3.2 文化认同

在文化认同方面,首先,对少数民族农牧民来说,自己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当地的文化习惯,逐步参与当地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如与其他居民一同“逛公园”、参与社区慰问老年人的公益活动等,这样,不仅能丰富自身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对当地政府和社区来说,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尤其是农牧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他们在休闲娱乐、文化交流中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共同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让农牧民逐渐认同城市社区文化。最后,少数民族农牧民应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改变以往在牧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城市社区生活。主动与城市居民一起参与生产建设,逐渐将牧区文化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形成既有牧区特质又有城市意味的独特的文化形式。

3.3 情感融合

在情感融合方面,农牧民应给自己正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是继续留在新城生活还是回牧区生活。若是选择继续留在新城发展,就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主动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提升情感融合度。此外,政府和社区也要在农牧民的情感融合方面开展相应的工作,加强与农牧民之间的交流,充分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解决困难,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足够的慰藉,从而坚定留在新城生活的信心和决心,促进他们构建一个清晰的“自我”,在情感上融入城市。

3.4 社会融合方面

在社会融合方面,首先,对农牧民们来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对同事/朋友以及社区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要主动报名,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从而更快地融入新城生活。其次,对政府和社区来说,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农牧民融入城市社会生产和生活,引导和鼓励农牧民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活动,并且给他们更多的承担社会角色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等社会活动中,从而充分发挥农牧民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合度。最后,农牧民应改变既有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城市居民也应接受并包容农牧民的一些文化习俗,逐渐将城市与牧区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本社区特有的文化习俗。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多,社会融入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农牧民迁往新城后在经济融入、文化认同、情感融合、社会融合四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农牧民自身要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城社区生活,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和社区要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新城生活。

[1]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2):61-79

[2]徐丽敏.“社会融入”概念辨析[J].学术界,2014(7):84-91

[3]姚蓉.试论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融入[J].新西部,2014(18):25-26

[4]朱宇,林李月.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与社会保护:从“城市融入”到“社会融入”[J].地理科学,2011(3):264-271

[5]周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12(3):27-37

[6]马振林,汪永臻,马亮.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以甘肃兰州市的调研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50-52

[7]何华,杨菊华.安居还是寄居?不同户籍身份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13(6):17-34

(责任编辑:周博)

敬 告 作 者

经中国知网授权,本刊已启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所有来稿在初审时都要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检测后,凡重合率超过20%(含20%)的稿件一律退稿。若初检遗漏,文章发表后进入相关数据库复检时,重合率超过20%(含20%)的一律不进入数据库,对已进入数据库的一律删除,且发表费用不退。科研诚信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基本的职业操守,希望各位作者坚守职业操守,诚信投稿,谢谢合作!

《宿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6.008

2017-03-13

程前(1989-),黑龙江牡丹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C924.24

A

1673-2006(2017)06-0033-03

猜你喜欢

农牧民新城流动人口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长江新城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