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农村中小学地方音乐校本课程开发
——以桐城歌为例

2017-04-13潘竞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桐城校本音乐

潘竞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徽农村中小学地方音乐校本课程开发
——以桐城歌为例

潘竞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徽地方音乐资源丰富,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以桐城歌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探讨了安徽农村中小学地方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可行性、意义、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以期推动安徽音乐校本课程的发展,促进安徽地方音乐的传承。

安徽农村;校本课程;地方音乐;桐城歌

中国农村的音乐教育和城市相比,受观念、经济、人才、环境等因素影响,长期存在二元对立现象,安徽省也不例外。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让地方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从而有效破解城乡之间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1.安徽农村地方音乐课程现状

安徽省地方音乐种类繁多,音乐资源丰富。安庆黄梅戏、凤阳花鼓戏、芜湖滩簧、桐城十番锣鼓、亳州二夹弦等都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安徽大鼓、琴书、坠子、门歌等,也是皖江大地上极富特色的艺术种类。

然而,尽管安徽省音乐艺术门类繁多,但优秀地方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据笔者调查获悉,目前安徽省在地方音乐校本课程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究其原因,这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主观积极性、民众的观念认知紧密相关。

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善加利用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建议,各地方学校应该在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之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建立适合当地特点的音乐学科教学的地方标准,要将优秀的地方音乐引入课堂,弘扬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和自豪感。因此,地方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有了政策上的保障,各省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状况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改革,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目前所知安徽省只有桐城市第六中学实施了这一改革,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引入校园,在音乐课上教唱桐城民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教学价值,颇为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思考。

2.桐城歌资源状况及其进入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桐城歌是源于安徽桐城和枞阳一带流行的民间歌谣,它融词、曲、表演为一体,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桐城歌历史悠久,韵味独特,驰名中外,是桐城地区优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流传广、影响大,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桐城歌体现了桐城人民自强不息、勤劳质朴的精神追求和世代相传、愈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桐城歌体裁主要有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种,几乎涵盖了民歌的各种类型。山歌桐城歌内容丰富,涉及到爱情、生活、风俗、仪式等各方面,演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歌手演唱时用桐城方言,讲究句末押韵。

桐城歌的历史悠久,自明代以来就有史料记载。桐城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保存了各个时代社会历史积淀,展现了桐城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在生产力不高的时期,繁重的劳动生产中,领头者以劳动号子的呼喊来凝聚众人的力量;在农忙之余的休闲中,年轻男女会通过山歌表达爱情;在婚丧嫁娶的时候,桐城歌又寄托了人们的哀思。可以说,桐城民歌植根于桐城的沃土,融入在桐城人民的日程生活之中。

桐城歌进入校本课程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桐城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深刻的文化底蕴、简单易学的唱腔旋律等。桐城歌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劳动者田间地头的山歌小调,孩子们口口传唱的儿童歌谣,莫不折射出桐城歌的纯真质朴和乡野气息。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既极富音乐的美感,也凝聚了桐城文化人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还体现了丰富的桐城民俗文化,文辞优美,句式整齐,韵律工整,唱腔婉转。最重要的是桐城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使政府、民间艺人、文化工作者、乡野村夫等众多参与者不断挖掘、整理、传承、发扬桐城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既继承传统,又发展创新,赋予桐城歌新时代新活力。

而事实上,安徽省桐城市地方教育部门已经将桐城歌引入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认可。2008年开始,桐城六中组织学生学习桐城歌,排练一些合唱节目参加桐城市和安庆市中小学文艺演出,2010年他们排演了《哑谜歌》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这可以说是桐城歌与基础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尝试,这样的尝试较之以往,更贴近学生,更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桐城歌还不是常态的教学内容,没有写进教学大纲和教材中。

3.桐城歌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桐城歌是集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备文学性、音乐性等众多艺术特色。将桐城歌编入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欣赏并学唱桐城歌,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学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桐城歌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发挥基础音乐教育在传统音乐中的传承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价值呢?

教育的本质在于延续人类的文明,将人类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生活技能、经验和文化加以保存。这种保存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和延续的,即文化传承。笔者在研究桐城歌的传承及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桐城地区的这种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对基础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桐城地区的劳动人民将本地区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信仰禁忌等等都用民歌的形式记录下来,将原本复杂枯燥的说教用简单易懂的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和生活、教育和生产劳动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传承方式,具备了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特征。后人学习桐城歌的过程也是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两者之间既互为依赖,又相互促进。这种传承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流行文化发达、人员流动频繁的时代,这种传承遇到了极大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桐城歌的演唱传承后继无人,另一方面青壮年留守人士对传统文化没有兴趣,或迫于生活压力无暇学习地方传统文化。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只靠几个专家学者去研究探讨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乡镇中小学音乐课形式单一,让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在极度重视升学率的学校,音乐课被占用,名存实亡。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资源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才能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通过挖掘本地的音乐资源,将本地的音乐资源同音乐教育,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结合起来,既能丰富音乐课程中的音乐资源开发,又能起到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

4.桐城歌校本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探讨

4.1 在音乐教材中设置桐城地方音乐课程

地方音乐课程可分为赏析和学唱两部分。赏析课的教学中,主要收集整理适合中小学生欣赏的桐城民歌,请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范唱录音,课堂播放,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民间音乐之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加强对桐城特有习俗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同时,欣赏可以不局限于课堂上,课余时间也可通过校园广播播放桐城歌,使学生耳濡目染,浸润学习。

学唱课需要选取桐城歌中的经典歌曲教唱,选取风格最为鲜明、最富地方特点的桐城民歌代表作。对歌曲的体裁、演唱环境,内容中的风俗故事等做讲解,引导学生走进桐城历史文化中,用心体味用情感受清新的民族风味和浓厚的传统文化。教唱时让学生们用桐城方言演唱,感受桐城歌的特殊风格和乡土气息,从而更好地展现桐城歌中幽默风趣的乡野风味。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桐城歌,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桐城歌是有生命力的艺术,有独特地方风味的艺术,中间有很多韵味是单纯通过乐谱无法体现出来的。一些山歌的自由延长音和花腔是民歌民乐的独特韵味所在,只有植根于生活、植根于民间,才能体味这些艺术的特色之处。同时,在桐城歌的传唱过程中,老艺人们习惯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在老艺人传授时就把自己的感悟体会融入到演唱当中,让学习者心领神会。所以,在课余的时间带领学生去田间地头、山间河边,倾听老艺人的演唱,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深入理解感受桐城歌的美妙之处。

4.2 发挥音乐教师的积极作用

桐城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音乐教师要从过去的国家课程的执行者、教学大纲的拥护者转向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桐城歌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让今天听惯流行音乐的学生接受并喜欢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要积极认真地备课,将以审美为核心选用的歌曲要熟悉并能准确范唱,将桐城歌里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地方音乐,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更要加强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增强进行教育行动研究的能力。校本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音乐任课教师要在亲身参与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检验成果,不断反思成败,不断积累经验教训,从而推进桐城歌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促进基础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

4.3 推动多方协作模式

校本课程改革绝不是几个任课教师就能解决的问题,注重实践教学的音乐课程更是如此,需要在学校的配合下,协调多方力量,共同推动桐城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学校要和教育主管部门充分沟通,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当地音乐资源的实际状况,允许教师进行大胆革新。其次,学校要协调民间艺人和文艺团体参与教学的可行性,要有请进人才的意愿和诚意。再次,学校还要考虑到学生参与民乐表演和实地感受民乐魅力的需求,允许音乐课堂的延伸和田野调查的开展,从生活中汲取音乐的素养。总之,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群策群力,凝结集体的智慧。

桐城歌的校本课程开发只是一个开端,其取得的良好实践效益可以给安徽省其他地区的地方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而更多的地方音乐进入课堂,必将更好地补充国家音乐课程的不足,带动地方音乐的兴盛,并且有利于地方文化遗产的传承。

[1]吴林.道德责任教育校本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5.

[2]郑宁.历史教学和地方史资源的结合[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5.

[3]李建耀.浅析中小学校本课程设计当中存在的十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8,1.

[4]刘然.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障碍与解决策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6.

[5]武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6.

[6]胡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支点—校本课程[J].大众文艺,2012,9.

[7]陈文静.关于湘西农村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音乐,2004,2.

[8]高方东.论农村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美与时代,2009,7.

The Exploration of School-based Music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n Rural Areas of Anhui Province——A Case Study Based on Tongcheng Folk Songs

Pan ji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music institute Anhui wuhu 241000)

With rich local music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music curriculum is still in the budding stage. Based on case study of Tongcheng folk song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feasibility,meaning,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school-based music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n rural areas of Anhui province,aiming at moving forward school-based music curriculum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music in Anhui province.

Rural areas of Anhui province;School-based curriculum;Local music;Tongcheng folk songs

J639

A

2095-7327(2017)-04-0132-02

安徽省教学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校本课程研究,项目编号为JG1201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的传承及其文化的研究,项目编号为SK2013B211。

潘竞(1979—),安徽芜湖人,硕士,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和地方音乐。

猜你喜欢

桐城校本音乐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安徽桐城六尺巷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音乐
“桐城歌”的保护和传承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