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殷商祖先神的农业神性

2017-04-13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殷商卜辞神性

原 昊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殷商祖先神的农业神性

原 昊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据甲骨卜辞及传世文献,殷商时期有祖先神配至上神“帝”的祭祀传统,商人认为祖先神具有影响农业生产的能力,故而在祭祀时向祖先神祈雨祈晴、求年求禾,以农业诉求为祭祀目的,使得殷商祖先神被赋予农业神的神性。

殷商时期;祖先神;宾帝;农业神性

殷商时期,至上神“帝”拥有最高神权,通过考察甲骨卜辞及传世文献,便可发现其无限权威并支配自然界万象,其威力之大,遍及生活各个领域。在商人看来,先公先王死后成为祖先神,在祭祀之时祖先神可以配“帝”。殷商时期,作为至上天神的“帝”拥有着极强的农业神性,而以祖先神配帝而受祭,也自然使得祖先神成为具有农业神性的祖先神。

一、殷商时期的“宾帝”

《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1402正版卜辞中有“宾帝”的记载:

贞,咸宾于帝。 贞,咸不宾于帝。 贞,大〔甲〕宾于帝。

贞,大甲不宾于帝。 贞,下乙〔宾〕于帝。 贞,下乙不宾于帝。[1]346

据胡厚宣等先生的研究,“宾”读为“嫔”,字义为“配”,“宾帝”即祖先神配祀上帝之义,殷商时期的“宾帝”与周代“配天”意思相同。“咸”即大乙成汤,“下乙”为祖乙,“大甲”即太甲,此三位祖先神为殷代有为之君的典范,卜辞载有三人被合祭:“□亥卜,贞:□三示御〔于〕大乙、大甲、祖乙五。”(《合集》14867)[1]2118大乙、下乙、大甲均要“宾帝”,说明帝的神位高于三位祖先神,在祭祀中祖先神接受至上神“帝”配享的待遇。需要注意的是,相“宾”的祭礼并非仅有“宾帝”一种情况,也有“宾”上帝使臣,祖先神之间也有相“宾”的情况。“宾”上帝使臣即“宾帝史”,如“乙巳卜,贞:王宾帝史,亡尤”(《合集》35931)[1]4487。“帝史”即“帝使”,是至上天神帝的使臣,卜辞中有“帝史风”等记载,此条卜辞没有明言帝史之名,我们认为其祭祀观念与祖先神配帝的观念相同,“亡尤”的意思是没有祸患,这里也并非祈求无身体疾病或战争灾难,而是特指没有农业灾害。祖先神之间也有相“宾”的情况,上引《合集》1402同版卜辞中,就有四例:

贞,大甲宾于咸。 贞,大甲不宾于〔咸〕。

此外,祖先神之间相“宾”的情况,在见于其他卜辞,如:“贞,大甲不宾于咸。”(《合集》1401)[1]345“父乙宾于祖乙。”(《合集》1657反)[1]380上述卜辞中,我们可见帝的神位高于咸(大乙成汤)、下乙(祖乙)及大甲(太甲),咸(大乙成汤)又高于大甲(太甲)及下乙(祖乙),祖乙则高于父乙(小乙)。我们推测,祖先神之间相“宾”的规则,应为神位低的祖先神配祀神位高的祖先神,祖先神再配祀至上神“帝”。

先秦两汉文献也有关于殷商以祖先神配帝的记载,如《古文尚书·太甲》载“先王维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2]213,《诗经·文王》载“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3]964,《楚辞·天问》载“启棘宾帝”[4]99。根据孔颖达《尚书正义》,《古文尚书·太甲》为伊尹诫商王太甲之辞,希望太甲实行德政,做英明君主。文中的“先王”指汤,伊尹认为先王商汤勉力敬修自己的德行,所以能够配祀上帝。伊尹的这句诫勉之辞,未必是商代的观念,倒是与商周之际的“以德配天”思想相吻合。商周之际的社会思想发生激变,并产生了“以德配天”的观念,《尚书·多士》载:“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2]424《多士》篇中这段周公的教导之词,其核心思想就是统治者欲获天命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德行,这种以德行为获天命首要条件的观念,在《尚书·召诰》《无逸》等篇章中也有体现。在周王朝政治生活中,周王省视并践行着“以德配天”的新思想、新观念,一方面,周王不断审视着尧、舜、禹、商高宗、商中宗等敬德而享国之事,另一方面,周王不断总结着商纣王等不敬上帝、不敬天命失德而亡国的教训。以周代的观念对前代历史现象进行的省视,督促着周王恪守以德配天的原则,并力求实现敬天而保民的局面,这也正是《诗经·文王》所描述的“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3]964以及《诗经·大明》“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3]969的客观情况。

再谈《楚辞·天问》所载“启棘宾商”[4]100。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清代王闿运《楚辞释》均提出“商”字当作“帝”,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如此看来,《天问》中“启棘宾帝”的记载也论及祖先神夏启配祀上帝这一问题。“棘”,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释为“急也,言急于宾商也”,夏启名“晴”,号“堇(旱)子”,启急于宾帝的原因或许是因旱情严重,急需雨水,故而进行祈雨仪式,让祖先神配祀“帝”,期冀司掌雨水的“帝”普降甘霖。萧兵先生通过考察《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夏启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的形象,认为启兼为旱子、晴神与祈雨大巫:“(夏启)确实兼为旱子、晴神,而且说明他在形势的要求下也会对立转化为祈雨的大巫—而原始时期,政教合一,酋长、联盟长乃至军事酋长都常常兼为祭司的。而在生产、科学不发达的上古,巫师的首要职责便是保证丰收蕃庶,风调雨顺。”[5]201通过和卜辞文献的对读,我们认为祖先神启配祀“帝”的目的可能是急需能招致雨水到来的乐歌。

《天问》“启棘宾帝”的说法,将以祖先神配“帝”祭祀传统的源起推至夏代,《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载有启宾天的情况:“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6]473“开”即夏启。嫔,清儒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认为“宾”与“嫔”古字通,“嫔”即“宾”。有关夏代的祖先崇拜与祭祀,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祖先崇拜的原因最主要是对祖先追思及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所以我们推测夏代先民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也应有一定的祖先信仰与仪式,只是仪式制度、祭品祭器等痕迹我们没有发现。关于《山海经》中的记载,萧兵先生认为该行为“目的是博得天地或商帝的欢心,从他那里得到祈雨急需的《九辩》《九歌》或《九招》”[5]229。这个论断很有启发性,我们推测最初的“宾帝”源于农业生产的雨水需求,当旱情严重之时,用《九辩》《九歌》等乐舞行祈雨的仪式,而这种农事乐舞当然源自农业民族最重要的神祇—天帝。《山海经·大荒西经》紧接着又言:“开焉得始歌《九招》。”[6]473《九招》即《九韶》《韶》,是虞舜时期能招致凤凰到来的乐舞,《尚书·益稷》载:“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2]127神鸟凤凰是典型的图腾,而凤凰图腾崇拜又多与祈求风雨为主要目的,萧兵先生总结道:“(图腾乐舞)最大的‘实际’功能便是促进部落的‘两种生产’:部落蕃庶和农牧丰收。要丰收,就得风调雨顺;想蕃庶,必须国泰民安。”[5]230商周时期,人们认为祖先死后可以上升成为超越人间的神秘力量,并对人间降福或降灾,祭祀祖先神以求祈福避祸、祈雨求年。从上引卜辞及传世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祈求风雨而保佑农业丰产,是以祖先神宾帝的最主要原因。

“宾天”的说法在出土文献中也有,近年来清华大学所藏“清华简”《楚居》中,有一句话:“丽不纵行,溃自胁出。妣(列)宾于天,巫咸该其胁以楚,抵今日楚人。”[7]《楚居》这段话讲述楚国先祖鬻熊娶妻妣,妣生子丽季的故事。“丽不纵行”指妣在生丽季的过程中难产,“溃自胁出”指丽季从母亲的肋骨处出生。“妣宾于天”,清华简整理者谓此为妣“死的婉称”,后句“巫咸该其胁以楚,抵今日楚人”,即“有巫者把她(妣)的遗体上裂开的肋部,用楚即荆条缠合起来,成为‘楚人’一词的始源”,江林昌、孙进先生从神话学角度考察,认为应从巫术通天神话角度进行解释,即妣灵魂登天,并重新复活,属于以骨通天并转世复生巫术表现[8]。江先生和孙先生的观点很有启发性,我们不能排除妣宾天并由巫者以荆条缠合肋骨是一种巫术—祭祀行为,对巫术—祭祀行为而进行的神话描述,使得“肋生”与“宾天”这些神化祖先神的描述被系联在一起。

传世文献中的记载与卜辞“宾帝”之说互相印证,可知殷商时期应有以祖先神配祀至上神的传统,但这种配祀与周代不可同日而语。周代祖先神配天是郊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代祭祀的主流之一,周代重视天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既重祭至上天神及天界诸神,又以祖先神配享天神。而在殷商时期,这种配祀并非主流,殷商时期更多地通过周祭等制度,隆重地祭祀祖先神,丰厚的祭品甚至多达成百上千的牺牲,有时还用人牲的方式来祭祀祖先神。[9]武丁时期之后,在商人的观念中,“对祖先怀有较强烈的畏惧心理”[10]362,商代后期祖神观念的强烈正源于这种越发强烈的畏惧心理,直接导致着祖先祭祀成为商代后期最重要的祭祀,而与祖先神的单独祭祀相比,祖先神与至上神“帝”的配祀则较为淡薄。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殷商时期的先民认为祖先神可与至上神“帝”接触,所以祭祀祖先神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要间接地通过祖先神,向上帝表达自己的愿望,以求得到保护,“求雨、求年,就要祷告先祖,求先祖再转请上帝,而绝不直接向上帝诉求”[11]。上引卜辞中,反复卜问大甲是否“宾于帝”,即到上帝那里作宾配享之事,正是出于通过祖先神向上帝表达愿望的考虑。商人有时甚至请“帝”入祖庙,通过祖先神之灵祈求于帝:“来岁帝其降永在祖乙宗?十月卜。”[12]42“在殷人看来,祖先神等和他们的关系直接而密切,帝和他们的关系则间接而遥远。”[13]

在商周秦汉时期,虽然祖先祭祀与上帝祭祀的关系展现复杂的情态,但二种祭祀紧密相连,时常有着某种一致性,甚至有时具有一定合一性。王国维认为帝喾即商人的祖先,“为商人所自出之帝,故商人谛之”[14]。郭沫若先生也提出“卜辞中的帝就是高祖夔”[15]15-19的观点,并明言“至上神‘帝’同时又是他们的宗祖”[15]15-19。徐复观先生也支持此种观点:“殷人的宗教性主要受祖先神支配,他们与天帝的关系,都是通过祖先作中介人。周人的情形,也同此。”[16]陈梦家先生对比祖先与天神崇拜后提出:“祖先崇拜的隆重,祖先崇拜与天神崇拜逐渐接近、混合,已为殷以后的中国宗教树立了规范,即祖先崇拜压倒了天神崇拜。”[17]561-562陈先生所言祖先崇拜压倒了天神崇拜,并没有文献材料能够绝对支持,但祖先崇拜与天神崇拜的逐渐接近与混合,这倒是从远古到清代,经过漫长演变过程而得来的客观结果。伴随着文明的演进,特别是自周代起,祖先神与至上神的崇拜与祭祀交融在一起,并在郊庙祭祀中有序整合。简而言之,“郊”即南郊祀天,北郊祭地,“庙”即皇帝于宗庙祭祀祖先神,从在祭祀体系中的地位来看,郊庙祭祀是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体系的中心,从祭祀神祇归属来看,祖先神与至上神有着深度的融合。《国语·鲁语上》总结了几个典型:“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郊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18]《礼记·祭法》也载:“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商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19]1783虽然《礼记》与《国语》说法稍有不同,但所论内容较为一致,即自有虞氏至周代祖先神与上帝祭祀的深度融合。

二、祭祖先神以祈雨祈晴、求年求禾

殷商是神本的时代,《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19]2079对于祖先神,商人虔诚地祭祀和卜问,统治者也试图通过隆重而繁琐的祭祀仪式,向祖先求得保佑,先公高祖等祖先在祭祀中成为神祇—祖先神。因在祭祀活动中被寄予多种期许,故商代祖先神也具有多重神性,并为周代及后代所继承。商代祭祖多为禳福避祸、祈请求福,这样的祭祀目的又与对祖先的怀念之情交织在一起,体现出对祖先功业的追忆与感恩,对祖先神威的崇拜与敬畏,以及通过取悦祖先而得到的庇护和福佑。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双向性质,祭祖礼中蕴含对祖先神的孝顺之情以及对祖先神的求佑之情。纵览中国古代向祖先神的祷告,往往都体现出较为一致的期许,如祖先神赐福而保佑后人长寿康健、加官进爵以及家国安宁,这种颇有功利性的祭祀目的也为周代及后代所继承。在商代这样一个农业文明的王朝中,通过考察卜辞和传世文献中祖先神的占卜与祭祀,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人认为祖先神具有影响农业生产的能力,故而在祭祀时向祖先神祈雨祈晴、求年求禾,以农业诉求为祭祀目的,使得殷商祖先神被赋予农业神的神性,成为殷商农业神系中的一员。

祖先神的农业神性,在殷商时期的先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伊藤道治认为:“先公是跟祖灵不同的神性,就其功能来说,可以认为它是有关农业或气候的灵鬼。”[20]这个观点也得到王晖先生的认同:“向先公告祭的内容更具特色,多为自然收成风雨之类:如拜雨、拜年、拜禾、告秋、宁秋、帝秋、受年(禾)、宁风、宁雨、害年(禾)、害雨等等。”[21]陈梦家先生归纳了卜辞中作为祈年求雨对象的先祖[17]346-251,胡厚宣先生更为明确地梳理卜辞,并分为求雨于先祖、求年于先祖、求禾于先祖三类,在此,我们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略作探微。

(一)求雨于祖先神

上甲,即《国语·鲁语》《楚辞·天问》《史记·殷本纪》中的“上甲微”,商代先公,王亥之子,报乙之父。上甲在商代周祭制度之中常列在首位,是商人极其重视的一位先公。殷商时期的受祭的祖先神有先公、先王、先妣、诸兄、先臣等,但祭祀最多的祖先神就是上甲,据晁福林先生的统计,祭祀祖先神的卜辞多达15000多条,其中祭祀上甲的卜辞有1100多条,“关于祈求丰年的卜辞共近400条,绝大多数是向土(社)、河、岳以及王亥、上甲等祖先神祈求”[13]。对上甲的农事寄托,兹列几例卜辞:

求禾上甲,三牛,周。(《合集》33309)[1]4113其告秋上甲二牛。(《合集》28206)[1]3477

又升岁于上甲五牢。(《合集》32322)[1]3947又升岁于上甲三牛。(《合集》32324)[1]3947

又升上甲三牢。(《合集》27043)[1]3339升岁于上甲五牛。(《合集》32360)[1]3955

(二)求年于祖先神

大甲,即太甲,成汤的孙子,《史记·殷本纪》载:“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子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27]且乙,即中丁之子祖乙。从卜辞“〔求〕年于大甲十牢、祖乙十牢”(《合集》10115)[1]1478可知,商人曾以十牢的丰厚祭品来向太甲、祖乙求丰年高产。“自上甲至于多后”即是指从上甲到时王之前的先王。“年于丁”的丁“当是先王名丁者。考武丁以前商王名丁者,立国以前有报丁,立国以后有大丁、中丁、祖丁等,有可能是诸名者的泛称”[28]。,也是无法确考的商代先公,在卜辞中“”为求年、求禾的对象,且在同一版卜辞中,“”常与示壬、上甲、 等祖先神接受燎祭,应也是以为具有农业神性的祖先神。

(三)求禾于祖先神

求禾,即向祖先神求得禾苗庄稼好的收成,与“求年”意思相同。向祖先神求禾也需要祭品,《合集》33323卜辞云:“求禾其九牛。”[1]4116向祖先神求禾,原因在于商人认为祖先神能降灾于禾苗:“庚寅卜:隹禾。”(《合集》33337)[1]4118另外,卜辞中有向“河”“岳”求年、求禾的记载。以河、岳作为卜问和祭祀对象的这类卜辞,被称为河岳卜辞。河岳之神在殷商祭祀体系中较为重要,因此河岳卜辞成为甲骨学界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最为学者们津津乐道的问题即河岳之神的神性。河岳之神的神性,学界观点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主张河岳之神为自然神,第二类主张河岳之神为祖先神。

卜辞中向河、岳求年、求禾的记载中,既有向河、岳单独求雨、求年、求禾的情况,如“雨于岳”“年于岳”“年于河”;也有向河、岳共同祭祷的情况,如“年于岳河”“禾于岳河”;还有向河、岳及祖先神共同祭祷的情况,如上引“年于岳河”“禾于岳河高且”“禾于岳及自上甲六示”等。河岳之神,胡厚宣、常玉芝等先生认为是殷代的先公,属于祖先神。笔者认为河岳之神为山川之神,应归属于地祇范畴一类,不是祖先神。虽然卜辞中有向河、岳及祖先神共同祭祷的情况,但此种卜辞数量较少,所以不能成为河岳是祖先神的证据,我们认为,河岳与祖先神成为在一起成为祭祷对象,原因是他们都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这种共同特征即掌控天象、影响年成。考察河、岳与祖先神合祭的卜辞,其目的无外乎都是求年、求禾:

其又求于河及上甲。《合集》32663[1]4006于河、王亥求年。《合集》10105[1]1476

求禾于高及河。《屯南》916[12]183其求禾于示壬,羊,雨。贞:其求禾于……

上述卜辞提醒我们,商人在祈求农业年成的祭祀中,将河、岳及祖先神视为农业神而一同祭祀。从祭品上看,对河、岳的祭祀多用沉、燎之法,卜辞载:“其求禾于岳,燎三牢,沉三宜牢。”(《合集》33282)[1]4108这是祭祀山川之神的典型祭法,也向我们告知河岳之神应归入地祇。林志强先生通过考察一到五期卜辞,认为河岳祭祀数量相差悬殊的原因是周祭制度中对河岳等自然神的排斥[29],我们同意林先生的观点,这也是不能将河、岳视为祖先神的原因之一。

在明确了河、岳的农业神性之后,对于某些看不出祭祀动机的卜辞便能知晓其含义了:

上述卜辞中商人祭河、岳的动机即向神祇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而河、岳与祖先神共同接受卜问、祭祀,正源于他们所拥有的影响农业的神权:“河云?隹岳云?隹高祖云?”(《屯南》2105)[12]325“庚寅卜,隹禾。”(《合集》33337)[1]4118、“高祖乙禾。”(《合集》33339)[1]4118这些卜辞中,明言河岳及祖先神具有干扰天象、破坏年成的神力,商人正是为了避免农业灾祸才卜问和祭祀河岳及祖先神,“在祈求年成时,商人对高祖先公与先王等其他神灵并不做特别的区分”[10]254,而作为地祇的河、岳与作为祖先神的、上甲不做区分,其纽带正是这些神灵所共同拥有的农业神性。

以农业神性作为系联的纽带,河、岳、祖先神等才能共同受祭,这种情况在伊尹的祭祀中也存在。伊尹为商代开国重臣,从卜辞及传世文献的记载中,都可窥见伊尹地位的显赫。伊尹这位重臣的身份与河、岳不同,并非地祇类的山川之神,与上甲、大乙也不同,并非祖先神,但从农业神这一视角去审视,伊尹与河岳及祖先神可归为同类,正是出于这样的思维观念,才有了下面这条卜辞:“乙巳贞:其求禾于伊。壬子贞:其求禾于河,燎三,沉三,宜牢。壬子贞:其求禾于河,燎三,沉五。壬子贞:其求禾〔于〕岳。”(《合集》33282)[1]4108从掌管农业、操控雨量、危害禾苗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归属的神祇就具有了相同的神权,在商人心中,伊尹对农业生产也产生影响,故而商人“其求禾于伊”[12]16(《屯南》93)、“其求于伊”[12]524(《屯南》2567)、“弜求于伊尹,亡雨”[1]3415(《合集》27656)。同版卜辞中祭祀和卜问伊尹、河、岳,或许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而这个特定场合举行的祭祀活动应是以祈求农业生产为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河岳、伊尹、上甲诸神与蜡祭中的先啬、司啬诸神,以及籍田礼中的社稷、上帝诸神的神性是相同的,即拥有着农业神性的农业神。

[1]郭沫若.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2.

[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6]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6.

[7]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M].上海:中西书局,2010:181.

[8]江林昌,孙进.《楚居》“肋生”“宾天”的神话学与考古学研究[J]//清华简研究:第一辑.上海:中西书局,2012:295-302.

[9]王平,顾彬.甲骨文与殷商人祭[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207-209.

[10]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胡厚宣.殷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10.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晁福林.论殷代神权[J].中国社会科学,1990(1):99-113.

[14]王国维.古史新证[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6.

[15]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17.

[17]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70.

[19]张岂之.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0]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2:12.

[21]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3.

[2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46.

[23]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1835.

[24]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

[25]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6]王国维.观堂集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10.

[2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98.

[28]彭邦炯.甲骨文农业资料选集考辨[J].农业考古,1993(1):241-246.

[29]林志强.殷代河岳崇拜的衰落及其原因[J].河北大学学报,1996(2):63-68.

(责任编辑:刘中文)

The Agricultural Godhood of Ancestor God in the Shang Dynasty

YUAN Hao
(College of Literature,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 Daqing 163712, China)

According to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and ancient books, the Shang Dynasty had the tradition that the ancestor god wastied to the supreme god. People believed that the ancestor god had the ability to influence the agriculturalproduction, so they prayed to the ancestor god for rainy or sunny days, and for peace and harvest. The worship focusedl on agricultural appeals, which gave the Shang Dynasty ancestor a certain depree of agriculture godhood.

Shang Dynasty; ancestor god; tying to the supreme god; agricultural godhood

K2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7)05-0096-07

10.16217/j.cnki.szxbsk.2017.05.011

2017-03-10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ZW014)

原 昊(1980—),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原昊.殷商祖先神的农业神性[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5):96-102.

猜你喜欢

殷商卜辞神性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殷商遗址大搜寻
自然神性辉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读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纹饰探析
春·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