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7-04-13郑小为宁青青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皖北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郑小为,宁青青

宿州学院商学院,宿州,234000

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郑小为,宁青青*

宿州学院商学院,宿州,234000

为了构建一套时效性强、可靠性高、具有可操作性的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皖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分析了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现状,认为皖北中小企业创新投入机制欠缺,创新孵化机制不足。然后提出了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五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绩效方差筛选方法、模糊聚类法,构建了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详细阐述了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涵义和功能,旨在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正确评估,以发现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差距,由此制定有利于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对策。

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大批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并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国民经济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当前,在保障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1]。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的发展规模、资金筹划和内部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自主创新问题。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中小企业稳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创新是中小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动因,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皖北中小企业占据皖北地区企业的半壁江山,如何构建皖北地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估皖北地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进而分析皖北地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创新的活力。目前,针对皖北地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很少,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且缺乏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量化分析。本文尝试构建有效、合理、科学的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皖北地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提供参考。

1 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概况

中小企业创新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市场环境需求为导向,以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的存在方式、组织安排、经营管理理念、经济生产与营销行为进行新的适应性调整的过程。尽管中小企业在皖北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创新能力提升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再加上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本来就较低,又处于省域经济发展重点的边缘地带,发展机遇有限,这些都给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挑战。

1.1 创新投入机制欠缺

皖北中小企业创新存在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创新人员和创新设备严重短缺。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创新并未成为中小企业企业家的主流意识[2],他们往往对争取政府扶持、银行融资、税收减免以及简单扩张具有更大兴趣。皖北中小企业常常出现资金瓶颈问题且难以突破,导致中小企业更不愿意轻易进行创新资金投入,更别说引进创新人才和购买创新设备。皖北中小企业基本处于成长期和创业期,规模较小,有完善的研究开发机构的寥寥无几,加上研发经费有限,即使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也存在创新设备老化,创新积累不足,创新成果产出量少,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1.2 创新孵化机制不足

政府在培育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给力不足,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创新导向性尚不明确,也未对中小企业创新进行资源和政策倾斜,因此不能有效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热情[3]。此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企业侵权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热情。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技术和人才优势,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4],但目前大多数皖北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联系不紧密,导致科研和生产相分离,难以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效互补。同时,皖北中小企业现有的融资渠道中,向银行借贷的资金额度通常较小,因为银行为了规避风险直接削减对中小企业的放贷额度,使得现有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

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中小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最具活跃的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皖北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唯有创新才是促使皖北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优势,因为创新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已成为皖北地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皖北地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构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确立评价体系的原则,在考虑评价体系原则时,应从多个角度出发,权衡多方面的因素。

2.1 灵敏性原则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对最终整体性评价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对评价目标不产生实质影响或可忽略影响的指标进行删除,避免产生无意义数据而影响整体统计与评价,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特别是产生重要影响的指标进行保留。这样选取的指标对评价反应灵敏。灵敏性原则对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使用中的性能关系重大。

2.2 独立性原则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能对最终产生的观测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产生重叠,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基于此,需要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多重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类分层,同一层次选取的评价指标的关联性应尽可能低,保持相对的独立。因此,为避免相关性,在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取时,应该尽可能选择独立性较大的评价指标,使指标间关系明晰,逻辑分明。

2.3 可观测性原则

可观测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能够度量与界定,并且指标验证信息可获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必须具有统一的统计口径和明确的指标含义。如果评价指标主次不明,模棱两可,这对评价结果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评价无法进行。本文运用统计方法,计算所收集的指标,得到指标值,指标值越大,代表与评价目标关联性越紧密,影响也越大。对概念模糊的评价指标,无法使用统计方法计算,或是计算得到的指标值较小,这样的指标则不宜入选。

2.4 简明性原则

在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取时,如果各方面都照顾到,就不能突出评价重点,造成评价指标的一般化。简明性原则要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和指标数量的设置应尽量精简和概括,所选指标的内涵必须有清晰的界定,确保判断准确。一些过大、过多、过细的指标会误导评价方向。而指标层次过少,体系过小,也不能对实际情况进行完整评价。

2.5 协调性原则

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与指标之间要保持内在的协调性,当出现不协调的矛盾时,要在保证指标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将引起矛盾的指标删除。也可以将两个指标同时保留,但要建立两个指标的兼容性,消除两个指标的矛盾性。此外,协调性还体现在选取的评价指标应与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基本状况相协调。与此同时,整个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具体指标到体系结构,从具体指标界定到指标权重计算,再到创新能力评价,都必须保持协调性及科学性。

3 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筛选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制定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才能为后续评价工作奠定基础。本文在分析目前有代表性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绩效方差筛选方法、模糊聚类法,构建基于多维(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3.1 创新发展能力

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是企业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决定了企业创新资金投入能力和企业创新过程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皖北中小企业的创新中,创新发展能力越强,在创新过程中投入的资源就越多,其整体创新收益就越高。对于皖北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评价,可以用企业规模、从业人数、收入增长率和信息化资金投入进行衡量。

3.1.1 销售收入增长率

销售收入增长率反映企业本年度比上一年度的销售总额变动的百分比,即:销售收入增长率=(本年度销售收入总额-上年度销售收入总额)/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总额×100%。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在大于零的情况下,说明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的市场销售处于发展阶段,证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呈上升趋势。

3.1.2 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

皖北中小企业应积极将资金投入在信息化建设上,信息化建设得越完善,越能提高创新知识应用于生产的速度,创新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也就越快,从而促进资金回流速度加快,继而提高企业运行管理的效益。

3.1.3 从业人数

企业从业人员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经济活动主体,是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基本要素。皖北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皖北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基础实力。

3.2 创新研发能力

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是指在未来长期时间内开发新技术和推出新产品的持续能力。创新研发能力是皖北中小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皖北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开展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能反映皖北中小企业对创新的支撑和投入力度。通常选取R&D人员比重、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R&D机构数量、创新成果转化率和产学研合作水平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3.2.1 R&D人员比重

企业研发能力取决于企业对人才资源的投入。研发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是衡量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中人才资源力量强弱的重要指标。如果R&D人员比重相对较高,那么可以证明企业创新研发能力较高。

3.2.2 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企业的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能反映企业创新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情况,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研发能力。

3.2.3 R&D机构数量

企业创新研发机构的数量越多,研发能力就越强。皖北中小企业可以自主创建科技研发机构,也可以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研发。

3.2.4 创新成果转化率

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率能反映企业创新成果最终在实际应用中的生产能力。此指标可以用来评价皖北中小企业的创新过程和生产能力。

3.2.5 产学研合作水平

皖北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水平指标是定性指标。皖北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间共同研制并开发的合作项目水平,能对皖北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进行参考意义上的衡量。

3.3 创新产出能力

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直接决定和显示着企业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力度和成效,具体表现为创新活动开展后的各种直接产出成果,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创新产出能力与创新研发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同的创新活动形成不同的创新产出形态,对皖北中小企业创新产出的形态选用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著名商标数量、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有率,作为评价指标。

3.3.1 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

企业拥有专利项目的总数包含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皖北中小企业要开展长期的创新发展战略,就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研活动的不间断开展,就会不断地推出科研成果进行专利申请。其中,专利申请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得到专利授权,在这期间企业实际生产使用的专利都是前期已经授权的专利,因此专利申请与已授权专利均统计在总数内。

3.3.2 著名商标数量

皖北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树立企业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培育著名商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著名商标数量可用来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进行。

3.3.3 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有率

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能反映市场对企业创新产品的认知度。皖北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

3.4 创新外部环境

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与皖北地区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皖北地区的客观环境条件对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促进性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制约性的一面,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影响。创新外部环境的持续构建与完善,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实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应将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与区域创新环境充分结合,系统分析皖北中小企业创新的条件和创新能力形成的机制。

3.4.1 创新基础设施条件

良好的创新基础设施环境是皖北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皖北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创新基础设施,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进而促进创新活动资金快速回笼。

3.4.2 创新中介服务

创新中介服务是指中介机构将企业创新科研成果投放市场,并进行商品化转化。它是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定性指标。皖北中小企业技术应借助创新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他们推广企业的研发成果,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4.3 创新融资环境

皖北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发展越高,资金流动性越强,对皖北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皖北各地市要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融资环境,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中小企业能方便快捷地得到融资,从而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3.4.4 创新政策环境

创新政策是皖北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可以用政策的先进性来衡量。皖北各市政府要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政策法规,一方面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另一方面规制中小企业按照法规的要求科学地开展创新活动。

3.4.5 创新文化环境

创新文化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皖北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民风民俗对皖北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4 结束语

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是皖北地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5]。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才能主动出击,免遭受制于人,才能有力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才能有效推进企业发展。皖北地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说是皖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缩小与皖南地区差距的着力点和关键点,也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背景下,皖北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挑战,要想从容面对困难与挑战,就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加快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创新成为皖北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1]吕一博,苏敬勤.“创新过程”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8):45-48

[2]郭晋宇,李恩平.大数据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10):39-43

[3]武志勇,赵越.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问题探析[J].理论观察,2016(8):56-57

[4]李菊英.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探析[J].市场周刊,2016(9):7-9

[5]申栋,吕静雅,王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州丝绸纺织行业为例[J].时代经贸,2016(6):49-53

(责任编辑:刘小阳)

TP276.3

A

1673-2006(2017)09-0022-04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9.006

2017-05-09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014SQR02);宿州学院财务管理特色专业(szxytszy201403);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课题“皖北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测及提升策略研究”(2015ykf27)。

郑小为(1989-),安徽淮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通讯作者:宁青青(1979-),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皖北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摄影·美好安徽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