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意识培养探赜

2017-04-13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意识

杨 芳

(巢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巢湖 238000)

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意识培养探赜

杨 芳

(巢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巢湖 238000)

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五种意识”,即政治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

政治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学习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文件精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政课教师需培养“五种意识”,即政治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培养“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立场方向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该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突出的意识形态性,也决定了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形势。在多样社会思潮激荡碰撞、多元价值取向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使命与责任,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决抵制并摈弃目前课堂教学中存有的将高校思政课“学术化”、“边缘化”、“中性化”的错误倾向。这些错误倾向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与症候:或过分突出思政课教学的学术性;或过分凸显思政课教学中人文教育、心理教育等的重要性;或过分强调价值中立的必要性。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割裂思政课思想性、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内在联系,淡化高校思政课的鲜明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漠视正确价值观念确立与正确价值取向引导的重要性,模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面对当前“学术化”、“边缘化”、“中性化”错误倾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自觉纠正背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要求的错误做法,深入研究和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政治底线,做到政治方向不偏。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也是思政课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肩负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这一任务的完成与否及完成效果与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坚定与否有着直接联系。“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是高校教师教学的师德红线。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者”、“研究者”、“宣讲者”和大学生思想塑造与健康成长的“教育者”、“指导者”、“引路人”,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不能跨越这条师德红线,更要敢于亮剑,敢于旗帜鲜明地亮出自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在我们看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教育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只有自己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有自信、有底气、有本事、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

二、培养“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

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高度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统编教材内容高度浓缩、课堂讲授按部就班、教学课时相对有限、学生兴趣相对低下、师生互动严重不足等现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在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探索中,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不啻为一种有效的尝试。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主线来牵引教学内容,设置相关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方式。其中,问题的类型主要包括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当前社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普遍关心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教学既能解决统编教材内容高度浓缩与教学课时相对有限之矛盾,也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兴趣相对低下与师生互动严重不足的弊端;既能通过系统、深入的课堂专题教学达到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目的,也能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和说服力,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既能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及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供需对接,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培养“问题”意识,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一要积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有意识地定期搜集并研究解决学生普遍关注并与课程密切联系的热点难点问题,开设相关教学专题进行教学;二要以重大理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复杂世情、国情、党情,切身体会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并非要削弱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与理论性,而是要通过问题意识的凸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真正彰显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培养“研究意识”,提升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表面上看,教学与科研二者相互区别、彼此分割,分属于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实质上,二者是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高水平的教学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加以引领,没有研究的教学工作是苍白无力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只有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凸显研究的本真意蕴。以教学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做到以理服人,理论讲授能否真正做到既有严密逻辑性和透彻说服力,又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欣然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对理论的研究程度和自身的学术功底。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水平是提升高校思政课理论高度和思想魅力的内在基础和重要保障。思政课课堂教学若缺乏理论高度和学术深度,就难以真正做到以理服众,难以真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吸引力,亦难以使理论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增强自身理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和有效阐释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

当前,在“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尚未消失、多元思想文化交锋博弈、“民主社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渗透愈演愈烈的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更要增强自身学术研究能力。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正确解答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惑与质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社会思潮的本质与表现,揭示其弊端与错误,使学生在辨别、批判、比较中认同、信服、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政课教师树立自觉的“研究意识”,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亦能用科研促进教学,将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及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消弭现有课程教学内容与最新研究成果的空缺,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及理论深度,给予课程以清晰讲解和透彻阐释;不仅能帮助学生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也能以丰厚的学术理论与坚实的学术功底为支撑,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导向,提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论,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明显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其关键因素在于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是过河,方法是桥梁,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方法对头是关键。”[4]目前,高校思政课普遍采取大班教学方式,教学管理难度较大,师生互动明显不足,致使部分学生对这类课程有厌学情绪,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要改变这种状况,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理论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采用“大班教学小组研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注意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将深刻的理论阐释与学生的交流研讨、新颖活泼的形式、鲜活生动的案例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乐趣和学习积极性,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研究和表达阐释能力,实现从“一言堂”、“注入式”单向灌输模式向“灌输与对话统一”、“参与式”双向互动模式的过渡,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让高校思政课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善于提供学生自我展示和表达的机会和平台。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优秀的课堂讲授者,还要学会做优秀的听众、优秀的观众。

在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环节,抓住有利契机开展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等,开展纪念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讨活动以及纪念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与学术氛围;积极构建“大思政”实践教学理念,联合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合力推进思政课教学,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社会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内化为学生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其行动指南。

应强调的是,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内容建设和方法建设的关系上,必须明确二者的定位是:方法建设服务于内容建设。”[5]简言之,思政课教学之中心应在于教学内容,而非教学方法或教学形式。在我们看来,思政课教学如果过分关注于教学方法或形式,不仅会带来内容与形式本末倒置之危险,亦可能导致教学形式化、娱乐化之流弊。

五、培养“责任意识”,牢记立德树人的职责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展开。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职责,始终坚持将育人为先、德育为先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

一要牢记教书育人的职责,真心对待和热爱思政教育事业。总体来说,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现状与效果是好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西方文化渗透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不断冲击下,少数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职业意识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工具理性的过分彰显、个人主义的过分强调和功利主义的过分猖獗,使得少数思政课教师将直接的、外显的、个体性的物质价值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致使名利意识和浮躁心态日益凸显,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日益弱化。面对这一状况,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消除浮躁心态的干扰,坚决克服物质利益的掣肘,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以德立教。要真心对待和热爱思政教育事业,自觉将教书育人作为职业生涯的永恒追求,不将任何不良情绪带到教学工作中,不受任何诱惑所惑,不为任何私心所扰,不被任何困难所惧,以饱满而真挚的情感投入教学。

二要真心热爱和尊重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热爱、尊重学生既是教书育人之必然要求,亦是教育取得成功之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学不是教师将自身头脑中的思想、观点与方法直接灌输到学生头脑的简单过程,而是师生情感相互影响和双向交流的复杂过程。思政课教师只有真心热爱、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敬佩,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打开学生心扉,而且能够创设良好教学氛围,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三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教书育人的典范。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是由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的。要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不但要用渊博的学识教育引导学生,更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积极影响学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好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综括上述,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思政课真正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就必须牢牢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根本,着力建设一支拥有坚定政治意识、明确问题意识、自觉研究意识、强烈创新意识、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努力把思政课教师培养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育人力量。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

[2]习近平.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 2013-08-21(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张东刚.顺势而为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11-15.

[5]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和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48-52.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nscious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 the New Period

YANG Fang
(College of Marxism, Chaohu University, Chaohu 238000, Anhui, China)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truly buil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to the students really like, lifelong benefit, lifelong unforgettable course, college teach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five kinds of consciousness", that is, direction consciousness, problem consciousness, research consciousnes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in the teaching.

direction consciousness; problem consciousness; research consciousnes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G641

A

1007-5348(2017)02-0044-04

(责任编辑:廖筱萍)

2016-12-20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Szzgjh1-1-2016-20);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14zdjy119)

杨芳(1978-),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