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哑巴师傅

2017-04-13李颖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35期
关键词:楝树方塘哑巴

李颖

乡下理发师是乡下的一景。(开头用语简洁,同时把“理发师”说成是“乡下的一景”,紧紧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周末,我和妈妈给外婆洗头。我先给外婆的头上淋水,妈妈则用双手在外婆的头上来回揉搓着。不一会儿,妈妈掏出手机发起短信来,还说:“你外婆的头发太长了,应该叫‘哑巴师傅来了。”(妈妈发短信,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细节。因为,她要请的“哑巴师傅”是不可以用声音相约的;同时,也为下文有关地名的内容埋下伏笔)听妈妈说“哑巴师傅”要来剪发,我心中不由得充满了好奇。

不一会儿,一个骑着老式自行车,头戴黄军帽,身着蓝色外套的人过来了。这副打扮,让我不由得笑出声来。更为滑稽的是,他那肥肥大大的裤子和一双棕色大皮鞋对于这个初夏来说显得特别不合时宜。我问妈妈这人是谁,妈妈说他就是“哑巴师傅”。(正是由于“不合时宜”,才成就了一个极为特别的乡下理发师形象。)

就见他把自行车往地上一放,熟练地打开自行车后面的箱子,从里面拿出一块大大的布,麻利地抖了抖。我很奇怪,这不就是废弃的广告布吗?看到上面那粗粗的针脚,没想到,他还会废物利用呢。只见他先把这块布围在了外婆的胸前,接着,又拿出一把已经断了齿的梳子和一把亮闪闪的理发剪。

哑巴师傅理发的方式很特别,先用梳子引路,然后剪子跟进,梳到哪儿,剪到哪儿。剪子贴着梳面剪,在他的手中,“嚓嚓嚓嚓”地响个不停,外婆一绺一绺的头发掉落下来。我真没有想到,他那双笨拙的大手剪起发来,变得是那样的轻盈柔软。外婆眯着眼,享受着这轻松的时刻。我知道这段时间以来,妈妈一直在外面打工,外婆的头发也一直没能得到修剪。

正值午后,明媚的阳光洒在外婆身上,为外婆的头发镀上了一层金黄的光晕。外婆和哑巴师傅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引来了一群鱼儿嬉戏,难道这鱼儿也要来分享这闲适静谧的时光?(“引来”鱼儿来“分享”,这两个词使用得恰到好处,让这静谧之景更富有情趣。)

在这静谧的时刻,我听到了外婆被剪落头发时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听到了外婆均匀呼吸的声音,不一会儿,外婆的头发就剪好了。这时,理发师又对外婆的额际间端详了一下,拿出一个小花剪,剪去外婆额头处的几处茸毛。接着,又掏出剃刀,对着外婆后颈处的几处毛发刮去……

理发结束后,妈妈掏出10元钱递给他。理发师接过钱,找回5元。妈妈坚决不要,那理发师“啊啊”叫着不肯答应,随即转身就走。可没走多远,他又骑车回来了,还掏出手机,对着妈妈“啊啊”叫唤着。

妈妈接过手机,看到手机上面那一条条短信,标注着一个个地名:方塘、沟南、小楝树、大槐树、白石狮、红灯笼、青石磙……我们家这里不正有一口方方正正的池塘吗?哦,原来这些都是人们向哑巴师傅预约的地名,怪不得妈妈刚才不打电话呢。

妈妈接过手机,把上面显示的“方塘”的信息删除,哑巴师傅乐得“哇哇”直叫。他又凝神注视着“沟南”这个词,我才知道这是他接下来要去的地方。(“凝神”一词,一是表明哑巴师傅的文化水平低,须认真看才能分辨得出;二则表达了哑巴师傅对自己工作的敬业精神,他生怕走错了地方。)

后来,听妈妈说,哑巴师傅打小就很聪明,但是一场大病之后,耳朵被烧聋了,但他自食其力,学得了一身理发手艺,走乡串户,挣钱养家,日子过得也很自在。别看他的妻子也是哑巴,可他们孩子的身体却很健康,现在正在大学念书呢。

方塘、沟南、小楝树、大槐树、白石狮、红灯笼、青石磙……这些标记,好记好认。这是人们发给哑巴师傅的“商务函”,也是他要去的地方。好一个自立自强的哑巴师傅!

哑巴师傅推着自行车离开了。渐渐地,那身影越来越远,最后融入到一片金黄的稻田里……(结尾人与景融合在一起,并以景来衬托人物的美好形象,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之美。)

点评

个性化地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写作最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如下:

1.拟题有个性。用“哑巴师傅”作题目,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衣着有个性。黄军帽、蓝外套、肥肥大大的裤子,这些不入流的衣服,不正是偏僻乡村里理发师的衣着吗?

3.事件有个性。对哑巴师傅来说,他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中。文中发短信、读短信、删去短信等细节,极为真实地表现了聋哑人与外界的沟通方式。

4.地名有个性。“方塘、沟南、小楝树、大槐树、白石狮、红灯笼、青石磙”这些标志性的地名,一般来说是不会为村里人相互交往时使用的,都是人们与哑巴师傅交往时的专用词语。这些词语,哑巴师傅好记好识别,容易找到自己的服务对象。

5.品格有个性。哑巴师傅自食其力,只要自己的劳动报酬,从不收别人的小费,更不愿因自己上门服务而加收别人的钱,这种行为更能凸显出哑巴师傅的高贵品格。

(本版由夏玉橋供稿)

猜你喜欢

楝树方塘哑巴
半亩方塘,妙趣横生
楝树花开,蔷薇正艳
楝树种子
哑巴狗
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其一)
哑巴老师(三)
庆功台/荷
留守的哑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