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复配药剂烯酰·唑嘧菌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2017-04-13余宏达宋晓兵彭埃天凌金锋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余宏达++宋晓兵++彭埃天++凌金锋++周娟++陈霞

摘 要:为评价复配药剂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防治辣椒疫病的效果及其对辣椒的安全性,为该药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连续2 a进行了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防治辣椒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喷施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352.5、423.0、493.5、564.0 g/hm2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3次后15 d调查,平均防效2013年分别为69.56%、72.69%、82.02%和84.82%,2014年分别为68.22%、71.03%、83.13%和88.57%,该药剂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辣椒疫病;烯酰·唑嘧菌;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辣椒疫病(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是为害辣椒生产的世界性病害之一,其病原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以土壤或雨水传播为主,侵染快、蔓延迅速,短期内即可引起病害暴发。辣椒疫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大面积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3]。目前化学防治仍然是防治辣椒疫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高效、低毒、安全药剂的筛选及其使用技术的研究对该病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依靠单一药剂防治辣椒疫病很难适应辣椒生产的需要,因此,新型高效复配剂的筛选应用,对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有效控制辣椒疫病为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是一种新型的复配制剂,其中烯酰吗啉(Dimethomorph)是一種肉桂酸类化合物的衍生物,以其抑菌活性高、内吸传导作用强、对卵菌有特效等特点受到了广泛重视,并逐渐成为替代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的重要农药新品种[4];唑嘧菌胺(Ametoctradin)是一种高选择性的杀菌剂,可高效防治霜霉病和晚疫病,研究发现唑嘧菌胺具全新作用模式,可与真菌呼吸复合体Ⅲ中的标桩菌素亚位点结合,从而抑制真菌的活动[5]。目前尚未见复配药剂烯酰·唑嘧菌在辣椒疫病上使用的报道,笔者于2013-2014年连续2 a进行了该药剂对辣椒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其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适宜用量以及对辣椒的安全性,为该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对照药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00 g/L唑嘧菌胺悬浮剂均为巴斯夫欧洲公司产品。

供试辣椒品种为东方神剑绿皮尖椒,2013-2014年的试验地均设在广东新兴县天堂镇元头岗村,各小区耕作、肥水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各种条件符合试验要求。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352.5、423.0、493.5、564.0 g/hm2,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300.0 g/hm2,200 g/L唑嘧菌胺悬浮剂300.0 g/hm2及空白对照共7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从辣椒疫病发生初期开始喷药,每7~10 d施药1次,全期共喷药3次,每次用量60 L/667 m2。

1.3 调查方法

2013年在施药前、第2次施药后7 d和第3次施药后15 d各调查1次,2014年在施药前、第2次施药后8 d和第3次施药后15 d各调查1次。调查方法参照药效试验准则[6],每小区随机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5株,记录病株数、死株数或明显枯萎的植株数,计算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并用DMRT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辣椒疫病分级标准(按症状类型分级):0级:健康无症;1级:地上部仅叶、果有病斑;3级:地上茎、枝有褐腐斑;5级:茎基部有褐腐斑;7级:地上茎、枝与茎基部均有褐腐斑,并且部分枝条枯死;9级:全株枯死。

病情指数=■×100,病指防效(%)=[(1-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施药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施药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看出,2013年第3次施药后15 d,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352.5、423.0、493.5、564.0 g/hm2 4个供试浓度处理的平均病指分别为4.78、3.56、2.78和1.89,随施药浓度升高,平均病指降低;47%烯酰·唑嘧菌4个供试浓度处理对辣椒疫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9.56%、72.69%、82.02%和84.82%,随施药浓度升高,平均防效提高。与对照药剂相比,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352.5 g/hm2处理的平均防效略高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0.0 g/hm2的处理,而显著低于200 g/L唑嘧菌胺悬浮剂300.0 g/hm2的

处理;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 423.0 g/hm2处理的平均防效与2个对照药剂的处理防效相当;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493.5、564.0 g/hm2处理的平均防效则均显著高于2个对照药剂的处理。第2次施药后7 d,47%烯酰吗·唑嘧悬浮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略低于第3次施药后15 d,但其结果的趋势基本相似。

2014年第3次施药后15 d,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352.5、423.0、493.5、564.0 g/hm2 4个供试浓度处理的平均病指分别为5.45、4.11、2.56和1.89,随施药浓度升高,平均病指降低;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4个供试浓度处理对辣椒疫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8.22%、71.03%、83.13%和88.57%,随施药浓度升高,平均防效提高。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352.5 g/hm2处理的平均防效略高于对照药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0.0 g/hm2的处理,而明显低于200 g/L唑嘧菌胺悬浮剂300.0 g/hm2的处理;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423.0 g/hm2处理的平均防效与2个对照药剂的处理防效相当;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493.5 g/hm2处理的平均防效显著高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0.0 g/hm2的处理,略高于对照药剂200 g/L唑嘧菌胺悬浮剂300.0 g/hm2的处理;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564.0 g/hm2处理的平均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0.0 g/hm2的处理,明显高于200 g/L唑嘧菌胺悬浮剂300.0 g/hm2的处理。第2次施药后8 d,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略差于第3次施药后15 d,但其结果的趋势基本相似。

在2 a的试验过程中观察发现,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4个供试浓度处理对辣椒未见药害现象,辣椒生长正常,叶色青绿,对产量未见不良影响,对辣椒炭疽病等病害也有一定的防效。

3 结论与讨论

2 a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是防治辣椒疫病的良好药剂,可进一步试验示范。建议在辣椒疫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施第1次药,以后每隔7~10 d施药1次,具体施药次数视作物的生育期、病害的发生程度和天气情况而定,一般连续施药3次,以喷雾方式施用,均匀喷湿辣椒茎基部、叶片和果實,药剂使用以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有效成分量423~564 g/hm2为宜。

田间防治辣椒疫病,刘永刚等[7]提出了“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植株局部施药为重点,重病田辅以药剂灌根或随水冲施防治”的综合治理思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辣椒疫病的传播途径广,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病害的发生主要与气候、品种抗病性等因素关系密切,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很容易造成辣椒疫病的暴发流行,导致辣椒大面积枯死,是辣椒产业的重大威胁。辣椒疫病发病周期短,蔓延流行迅速,一旦发病极难控制,病害发生多从侵染辣椒根部开始,当地上部分表现症状时,再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效果欠佳,因此,辣椒疫病需要提前预防,在发生前或发生初期施药,注意不同类型的杀菌剂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智军,龙卫平,郑锦荣,等.广东辣椒疫霉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力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28(1):50-54.

[2] 易图永,谢丙炎,张宝玺,等.辣椒疫病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蔬菜,2002(5):52-55.

[3] 吕和平,刘永刚,杜蕙,等.辣椒疫病综合治理技术及应用[J].植物保护,2001,27(1):21-23.

[4] 齐永志,张小风,王文桥,等.烯酰吗啉与百菌清复配对辣椒疫霉菌的增效作用[J].华北农学报,2010,25(增刊):279-284.

[5] 佚名.巴斯夫发现杀菌剂唑嘧菌胺具全新作用模式[J].农药,2014(4):311.

[6] GB/T 17980.32-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 杀菌剂防治辣椒疫病[S].

[7] 刘永刚,吕和平,谢丙炎,等.辣椒疫病发病因子和化学防治技术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4,13(3):56-59.

猜你喜欢

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2种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诱捕效果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几种药剂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330 g/L二甲戊灵EC、36%异恶草松SC对直播稻田杂草防治效果
乙螨唑对温室草莓红蜘蛛的防治试验
山羊接种小反刍兽疫疫苗后不同检测试剂的检测效果田间试验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试验
民勤县玉米新品种田间比较试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