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

2017-04-13杨旸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成效问题对策

杨旸

摘 要: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走进校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已经成为各级教育和文化部门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阐述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意义,小结海盐县非遗进校园的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非遗进校园;成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81-02

一、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而学校则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使命。因此,笔者认为,让“非遗”走进校园,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可行而重要的途径。

早在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明确对语言、歌曲、手工技艺等非遗的保护作出了规定。

浙江省人大和全国人大先后于2007年和2011年颁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海盐县非遗保护事业起步较早,2008年,海盐县就已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铺开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海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从县到村(社区)分别建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组,组织401名普查员,采访3500多人次,投入资金66万余元,共搜集到“非遗”线索13354条,确定普查项目1117项。

为将这些宝贵的地方非遗资源传承下去,2013年,海盐县全面启动“非遗”进校园工作,经过前期申报、专家评审,同年公布了首批海盐县“非遗”进校园重点传承学校名单,全县39所中小学中共有14所入选。

二、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情况

海盐县地处杭嘉湖平原,是松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六七千年前,县境就有先民在此从事农牧渔猎活动。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即以“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设置海盐县。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海盐人民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流传下海盐滚灯、海盐骚子、海盐腔等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7年,海盐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3项。

项目类别涵盖传统舞蹈、民俗、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1大门类;拥有省级非遗传承人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17名,县级非遗传承人21名;先后编著出版了《文书选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非遗书籍。

三、海盐县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成效

海盐县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始于2013年,相较于浙江省其他地区,起步较早。2013年,海盐县就已公布了首批“非遗”进校园重点传承学校名单,共有14所中小学入选。这14所中小学根据各自所在地区的特色,选择了相应的比较容易学习和传承的非遗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例如:海盐县秦山小学,因位于秦山街道(靠近海塘),此处的特色非遗项目是塘工号子,该校就将塘工号子定为学校的传承项目。

此外,这14所重点传承学校各建有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师资队伍,每校至少有2位老师专门负责这项工作,一般为1名教导处主任+1位任课老师(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专业)。另外,每校还至少聘请1名本县非遗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作为学校非遗工作的教学顾问,参与到学校的“非遗”教学工作和校外实践中,教学顾问每学期到校指导,对学生开展非遗多样化、原真化教育。

同时,各校还组织学生成立“非遗”兴趣小组,学习“非遗”技艺或成立“非遗”表演队参与节目创编和演出,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弘扬海盐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宣传和传承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为重要的是,这14所重点传承学校将“非遗”教学明确列入教学计划,编印乡土文化校本,坚持寓教于乐、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的原则,实现“一拓三进”的目标。

其中,“一拓”是指学生非物质文化素质拓展;“三进”是指地方文化进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班级。

截至目前,海盐县“非遗”进校园工作已开展了整整3年。这3年中,海盐县天宁小學的非遗工作较为出色,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天宁小学是海盐滚灯(国家级非遗项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滚灯的传承和创新、教育与研究。为让全体师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滚灯,学校每年都会制订“非遗”进校园工作计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邀请滚灯老艺人到校传授技艺是学校“非遗”工作中的一项特色性活动。

这项活动让民间老艺人与学生展开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也培养了一批会做滚灯的小手艺人。

此外,天宁小学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传统成人滚灯舞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编了特色少儿滚灯舞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会耍滚灯的学生。节目先后获得浙江省第五届音乐舞蹈节少儿专场演出音乐创作一等奖,表扬二等奖,编舞二等奖的好成绩。“天宁滚灯”节目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亮相,并赴韩国表演。

目前,海盐县“非遗”进校园工作已成为各个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进一步延伸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民间艺术学习和实践的环境。此外,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还开展针对学校的非遗教学案例评比、非遗征文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和理论水平。

四、“非遗”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从笔者掌握的调查情况来看,“非遗”进校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识不足

一些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对“非遗”进校园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从而直接导致不够重视这项工作。尤其是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作用下,由于“非遗”未纳入应试课程,因此完全忽视这块工作,使学生们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生活了解甚微。

(二)部分教师的非遗专业知识不够

主要体现在非遗知识或一知半解或不够全面。笔者仔细翻看了教师们的非遗课程教案,发现普遍存在这个问题,甚至有部分教师对非遗知识存在偏差和概念混淆的情况。例如把外地的灶头画图片当做海盐的灶头画等。

(三)学校课程设置仅限于选修课,非遗教材或缺失或谬误

目前各学校在设置课程上仅限于第二课堂、兴趣班等形式,第二课堂、兴趣班都是以学生自主选修的形式进行,没有将“非遗”作为必修课程来设置。教师上课时一般采用PPT的形式,没有配套的完整性系统性的非遗教材。

(四)对“非遗”进校园工作的考核、管理还不到位

由于“非遗”工作属于文化部门的职能,学校工作属于教育部门管理,文化部门要对教育部门下属的学校进行考核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非遗”进校园工作要进入到每所学校还远不能实现。

(五)资金配备不到位

对于“非遗”进校园工作,文化部门对负责非遗教学工作的教师每年有一笔资金补助,作为额外工作的奖励。但是数额太少,不足以达到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五、“非遗”进校园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学校要加强认识

学校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非遗”进校园工作的重视度。教育部门应当广泛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其第三十四条中“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作为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是应尽的责任和伟大的使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教育工程。各教育机构理应为“非遗”进校园搭建平台。

(二)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的非遗知识培训

文化部门应对非遗教师队伍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的辅导培训。如:可以邀请省非遗专家、地方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对非遗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学校教师的非遗知识水平,保证学生们学到的是正确的有一定深度的非遗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将教师培养为非遗传承人。

(三)将“非遗”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修订非遗教材

教育部门要联合文化部门修订非遗教材,对非遗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介绍。此外,还要将“非遺”课程列入小学必修课程,非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四)升级考核办法

文化部门要升级对学校非遗工作的考核办法,要联合教育部门将“非遗”进校园工作列入教育局对学校的考核,从而从机制上保证这项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五)加大资金投入

文化部门要加大对“非遗”进校园工作的资金投入。如:建立非遗进校园专项工作资金,每年对非遗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人数控制在一定比例,这样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进校园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可行、重要的途径,将“非遗”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打造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成效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