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复调音乐的产生及各时期的风格特征

2017-04-13蔡龙龙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复调音乐巴赫

蔡龙龙

摘 要:复调的产生对西方音乐意义至关重大,西方音乐之所以走向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复调的出现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复调音乐被视为“驱动音乐历史发展的策源地”。在西方音乐历史创作实践的各个时期,复调音乐思维的发展原反复出现,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西方音乐的某些重要特征,几乎所有具有深刻学术意味的音乐体裁无不烙印上这种逻辑思维规律的痕迹。

关键词:复调音乐;附加段;巴赫

中图分类号:J6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33-01

一、西方复调的起源和产生

(一)复调的起源

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初,音乐仅有旋律一种成分,即单声部音乐。它大量存在于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中。早期人类在进行祭祀、狩猎等活动时,所喊叫出得无序而混乱的音响或许可称为“多声音乐”,但不能称之为“多声部音乐”。如果说单声部音乐的形成是文明战胜野蛮的产物,那么多声部音乐则是人类文明社会进入有序音乐的开端。然而当人们在长时期忍受这种秩序的束缚时,其中一部分感情充沛且更易于激动者,便会不自觉地对单一旋律做音色的变化,因此就有了一人领众人和的“应答唱”与对唱呼应的“交替唱”形式,并逐渐形成了与主旋律同步进行的变体形式,这就产生了支声音乐。当伴随着主旋律同时出现的各种音响不再是偶然的、附属的性质,而是作为构成音乐整体的一个独立成分而有意加入时,即构成了多声部音乐。

当代的音乐历史研究一般认为,复音现象虽然是一个古已有之且为人们所熟悉的音乐实践,但明确涉及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会早于9世纪下半叶。西方迄今为止最早涉及复调的论著是写于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手册》和《学习手册》。包括音乐谱例的《音乐手册》一书指出,如何在圣咏上加一条旋律而成为复调音乐。此外《音乐手册》还指出了一些方法,可以使复调音乐扩展到甚至多于两条旋律。如果一个声部在圣咏下方唱五度音,然后圣咏和新加的声部都被八度重叠,其结果就成了四声部的音乐,全部作平行运动,同时包含了一个四度音、一个五度音和一个八度音。

(二)复调的产生

西方复调的产生与对礼拜仪式进行了扩展和增加的附加段和继续咏源出于同一动力,作为教堂文化的产物,复调的直接先驱是教堂单声部圣咏,它是单声部圣詠发展演化的结果。9世纪前后是西方音乐历史中具有创新和变革特征的时代,最突出的创新成果体现于这一时期教堂单声部圣咏的歌唱实践,附加段(Trope)即是这一时期对格利高里圣咏进行扩展、丰富和装饰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创作手段。相比而言,复调只是这一单声部音乐革新潮流中产生出来的一个附带结果,它借助了附加这一新的音乐观念而诞生,是“附加”的结果,也是众多附加现象之一种,只是由于它本身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才使它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最终主宰了西方音乐的发展。

在9-12世纪的环境中,单声部的旋律经过附加、填充、插入等横向维度的修饰被充分利用,与此同时,复调的纵向修饰也使得音乐更广阔,更具有想象力的空间。正是由于复调音乐这种创作思维对西方音乐未来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它被视为“变化的酵母”、“驱动力历史发展的策源地”。从创作思维角度上来讲,西方音乐传统的创作思维模式即:依赖和围绕着一个既定的“原材料”,并以此为基础予以创造性的展开。

二、复调音乐在各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

音乐历史研究学者按照复调音乐的风格特征将其分为六个时期,即:12-13世纪的初创期、14-15世纪的发展期、15-16世纪的第一高峰期、17-18世纪的第二高峰期、古典时代及其后的音型化复调时期和20世纪以来的现代复调时期。

初创时期的复调音乐受当时审美观念的影响,音响追求清纯,由于没有完整的关于音与音在纵向上结合的理论,在独立的旋律线条结合的处理细节上,仍有支声时期粗糙的残余痕迹。处于14-15世纪文艺复兴初期的复调音乐受到了“新艺术”风格的影响,逐渐结束了旧艺术的创作模式和粗糙效果,追求完善、统一以及更为丰富的多声音乐。以马肖为代表的音乐家对复调音乐的贡献在于,第一次把常规弥撒的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来统一构思。具体来说是以某一音调,把仪式音乐中原本不关联的一些经文唱段统一起来,使得这一音乐形式在结构上更加完整,推动了音乐的独立化。

(一)两个高峰期

15-16世纪是复调音乐的第一高峰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世俗文化开始发展,作曲家开始有意识地在严肃宗教题材中体现人的情感。这一时期是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音乐在纵向上仅仅是由和弦式的音响而结合,并没有受到和声序进及和声节奏的控制,达到了纵横平衡、结构平衡和音响平衡。具有音乐气息宽广、织体连接紧密,纵向音响丰满,横向线条流畅,讲究平衡、整体和谐的风格。后世所谓的严格复调风格,用严格对位写作,正是以这一时代为典范的。

17-18世纪,宗教改革使得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力量成长起来,科学的发展使得这个时代崇尚理性的思考,追求条理清晰,善于模式提炼,这种二元化特点在音乐表现为情感夸张、倾向鲜明、层次多样、精雕细琢。这一时期为复调音乐的第二高峰期,也被成为“自由复调风格”时期。在多声音乐创作上,音响的张力和倾向更为加强,在调式语言方面则形成了鲜明的大小调,纵向音响上,七和弦作为最基本的和声语汇加以使用,横向上功能性的序进主宰了音乐的进行,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单纯线条结合的技法而形成了和声与复调的结合。

巴洛克时期,器乐已经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处于从属地位,尤其是经过巴赫的努力,器乐已经和声乐平分秋色。这种新出现的器乐化音乐语言,使得音乐内容的表现日渐丰富,音区的宽仄分布,造成色调的浓淡变化;声部的加入和退出,造成动力的紧迫和散疏,多重不协和音的同时获不同时解决,造成复杂音响的进行以及功能层次的分别等。

(二)音型化复调时期

进入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相继带动了科学技术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最终引发了思想革命和艺术风格的革命。在强调“使善者受尊敬,恶者受憎恨”的审美主导下,尽管复调音乐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但它的滞重、格律、弥散却已不再适合这个时代的革命氛围,无论是巴洛克的华丽庄重亦或是洛可可的轻巧,都和这个时代精神格格不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调音乐以它的织体简洁明快、情感鲜明集中等优势隆重登场。但是作为音乐形式的内部规律而言,复调音乐的线性思维以及织体中各要素的线性结合原则,在巴赫之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以各种形式继续着。

以线性织体为主要创作基本方式的复调形态,在整个古典时期及其后的浪漫时期中,转而以更为灵活多变的“音型化复调”织体这种新的表现方式存在。

所谓“音型化复调”织体,实际上是为了改变纯主调音乐由于声部功能的明确所带来的机械、单调效果,因此借鉴复调手段以加强声部间的联系。在创作中,所谓的“声部”时隐时现,转瞬即逝;既可与主要声部构成对比,又能形成呼应,有时是长音,有时是短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音型化复调”是继严格复调、自由复调之后,在主调音乐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又一复调形态,作为主调织体的辅助手段,使之更具表现力。

(三)现代复调时期

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审美观念趋向转型,许多传统艺术中的基本概念在现代艺术中发生了异化。音乐语言的极度发展,造成整个传统音乐秩序,包括调式调性、曲式结构、节奏节拍等体系的瓦解,以往作曲家们共同遵循的共性写作方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行其是的个性写法。由于传统和声秩序的解体,使得一些作曲家更多地从复调技法中寻找写作的根据,复调织体再次得到重视。其中有将现代风格和技巧与民族风格特性加以融合而形成的多调式半音体系复调、双调性与多调性复调以及全音音阶复调等,这类复调结构在巴托克《小宇宙》中有着集中的表现。

此外还可以看到以勋伯格为代表的非序列无调性音乐的复调结构,以及复调节奏思维创新后出现的微复调、宏复调等多种新型的复调织体。

参考文献:

[1]杰里米·尤德金(美),余至刚(译).欧洲中世纪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姚亚平.复调的产生[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复调音乐巴赫
复调循梦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分析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复调音乐的演奏特征
作曲技术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复调音乐教学探讨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复调音乐形式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体现
论巴赫音乐的多重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