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月同人不同

2017-04-13孙益闻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静夜千古首词

孙益闻

李白、苏轼这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璀璨光辉的大文豪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将李白的《静夜思》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比较,会擦出无数火花。

这两篇诗词都以“月”为题材,又都表达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文字明白如话又意境悠远,情感同样深切真挚、打动人心,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古人最爱借月亮表达自身情感,李白更是如此,他在诗中借明月抒情,大气又直白。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直接,却淋漓尽致地倾诉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对家乡多少思念、多少记挂,全部诉诸笔端,这寥寥十字,思乡之情喷涌而出!李白的恣意豪放和任性潇洒的性格也随之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静夜思》文字简单直白,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刻骨铭心的思念,触动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百读不厌、耐人寻味,成为见月思乡的千古绝唱。君不见凡有华人的地方,哪里不曾传诵着“床前明月光……”的诗句?

待我们稍大些,就开始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情感滋润着我们的成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同样是见明月而生情,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这首词更多地体现了作者自己的经历与人生感悟,表达了他屡遭贬谪但仍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向往,以及一种百折不挠、不改初心的从容豁达的精神。苏轼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恰恰表现了其对政治斗争的厌恶,对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无奈。虽然他也接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现实,可最终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一种美好的愿望祝福自己思念的人,共享这美好的月亮。这是一种多么丰富博大的精神境界啊!

从风格上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营造了一种浪漫情景。与李白一样,苏轼也具有浪漫气质,与明月对话,想象自己畅游月宫,天上人间自由翱翔,这带给我们梦幻般的感觉,展现了诗词迷人的艺术魅力。

《静夜思》写于诗人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一个他乡游子,夜深人静时难免思念故乡,何况在月明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床前清冷的月光误作洒落地面的浓霜的情景。错觉正是思念到极致才产生的啊!通过这样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了思乡之情。他翘首凝望月亮,不禁联想此刻他的故乡也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吟出“低头思故乡”的结束句。情感表现深厚却集中,没有其他情绪掺杂其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这一愿望未能实现。这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远离京都,政治上不得意,与兄弟多年未能团聚,有愤懑、有遗憾,尽管如此,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信心。全篇贯穿始终的是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它们都是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承载了作者丰厚的思想情感,都是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却给我们捧出了不一样的月亮,道出了不一样的情感,真是“千古月同人不同”啊!

教师点评

《静夜思》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从小便很熟悉,相信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小作者在欣赏,同时也在比较,从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情感、表现手法、写作背景等各方面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千古月同人不同。”

膾炙人口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相信小作者也是在诗词的丰富情感和醇厚之美的滋养中长大的。文章语言准确丰富,表述生动灵活;夹叙夹议,评论得当;情境描述富有美感,表现了一定的写作功底。

(赵燕)

猜你喜欢

静夜千古首词
静夜思
思州千古梦
静夜
神回复
荏苒时光
静夜思
千古一役 长平之战 发生地
宋高宗的眼力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