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2017-04-13来燕刘曼曼

关键词: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来燕++刘曼曼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向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发展了新的途径。本文在分析移动学习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例,探讨了创新这一教育方式的前提与要求,以及可行的基本做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81-02

移动学习指的是在非固定的、非预先规划的时间和地点,利用移动设备与虚拟和物理世界交互发生的学

习,包括个人学习、协作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方式[1]。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热点。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成就了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正不断发生变革,对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移动学习环境下,运用新工具、新方法,开辟新阵地来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

一、移动学习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移动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促进了教育途径的变革与创新

移动学习是伴随着移动技术的革新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浪潮而逐渐兴起的。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升级,71.9%的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2]。移动学习设备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硬件设备的不断成熟,使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随时随地进行智能化学习已成为可能。

(二)学生阅读特点的改变,挑战了传统的书本信息获取模式

作為“90后”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阅读习惯已越来越倾向于短小精悍和碎片化呈现,喜欢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基于移动学习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习方式更灵活,学习者可以在自己需要的任何时间、地点通过无线移动设备及多媒体技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琐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它提供了学习上的便利。并且移动交互技术能够使信息及时双向沟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跟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个人的隐私,消除心理负担,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需求发展的特点。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要求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与个性化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人际沟通等多方面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促进潜能开发。它以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为核心,在教育方式上需要灵活性、差异性和针对性。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以课堂大班讲授为主,课

外宣传活动为辅。学生虽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系统的知识,却难以调动内心的情感体验。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懂道理,难实践”的知行脱节现象。这也挑战着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要求教育途径不断地改进创新。

二、移动学习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一)网络建设是前提

要使得移动学习真正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移动学习与地面学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就必须对学校的网络硬件建设、学生信息数据建设、专业化心理测评系统建设、媒体资讯发布平台的建设等给予重视。如果这些硬件配套设施缺乏,那么即使教师和学生都拥有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设备,也无法真正实现“移动学习”。

(二)资源开发是关键

除了硬件建设以外,各类学习资源与平台的开发是关键,包括网络课程、网络资讯、在线测评、在线互动服务等。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心理健康学习资源不仅要简短、清晰、言之有物,还要生动有趣具有足够的视觉吸引力,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获取信息的偏好。因此有必要组建网络学习资源开发团队,保证各类学习资源的质量与有效性。

(三)在线教育与地面教育相结合是原则

移动学习不是孤立的学习,而应该同其他学习方式相结合,在实体环境下对学生个别化的心理需求的关注仍十分重要。以网络课程为例,若网络自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毫不相关,课堂教学不是围绕促进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那么网络自学就会流于形式,最终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成为个别学生和教师不负责任的借口。但若能善加利用网络资源,将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外,课堂中就有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开展比较耗时的互动式、探究式等学习,帮助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3]。借助移动学习,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面对面的学生互动、关怀与成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例分析——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

浙江中医药大学从2013年开始尝试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借助网络互动服务技术为学生提供便捷而具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项目,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下面试着以此例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一)实践“翻转课堂”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与发展功能的主要渠道。2012年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在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提升了学生的受教育面。但现实中,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课的形式都以大班教学、理论授课的形式来完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所期待的“接受知识、改变态度、养成行为”的目标不相符合。为此,浙江中医药大学从2013年开始试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外先自主观看教师创建的教学视频,然后回到课堂里进一步分享讨论学习中的困惑,从而进一步内化知识的全新教学模式[4]。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学校组织专业的教师团队开发制作了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微课程”,通过课前微课程自学、课堂分享与讨论、教师答疑与深化、课堂课后反馈与评价,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将知识传授过程放在了课外,课堂中就有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开展比较耗时和个别化的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接受知识、改变态度,训练行为的教学目标。

(二)开辟移动宣传教育新渠道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为了适应学生“微学习”习惯,学校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群、社交网站等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创立了微信公众号,编辑电子杂志,每周推送并展开互动,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弥补了现实中一部分不习惯参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的学生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面。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课内课外相呼应,发挥环境隐性教育的功能。

(三)提升移动在线心理服务能力,开展网络预约和心理测量

通过购买专业化的心理测评系统与在线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心理咨询预约、在线心理测量、危机个案信息追踪等功能。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心理档案,并对部分需特殊关注学生持续动态跟踪,方便学生尽可能便捷地获得心理服务。

(四)搭建移动学习互动平台,加强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针对教师工作时间忙,人员分散,组织培训困难等问题,通过搭建移动学习平台,引进和制作网络培训微课程,方便教师们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交流互动,提高业务素质。

四、展望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采用在各种移动终端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开通微博微信,进行网络宣传为主,其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尚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改进。为进一步深化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开发各类网络学习资源,构建心理健康移动学习资源库

注重资源开发的系统化、专题化和结构化,尽量避免重复建设或零散杂乱的知识体系。注重资源的团队协作开发与整合,避免教师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推进移动网络服务功能,增强交互性设计

除常规的资讯推荐、活动宣传、网络预约以外,更需加强移动网络服务的交互性设计,培养骨干在移动服务的后台提供心理支持,及时回应用户提问,反馈用户所需信息,提供学习指导。

(三)增加个性化学习菜单推送服务

随着移动网络功能的完善,教师可在学生心理测量、心理访谈、心理追踪等数据分析基础上,向他们推送个性化学习菜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王晓晨,李玉顺.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

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EB/OL][2015-05-01].http://www.cnnic.

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

_51634.htm.

[3]刘曼曼.《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

实践[J].考试周刊,2014,(8).

[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

教育杂志,2012,(4).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