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7-04-13陈龙英

山东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孔子道德

陈龙英

摘要:孔子德育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论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目前高校的道德思想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师资力量的扩充,在教育理念和方针上过于注重对知识的培养,而逐渐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体系的教育。基于此,从育人理念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教育方法之德育规律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等方面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论述。并且详加阐述了当前高校教育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理念,使得我国高校的教育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孔子;道德;育人;因材施教

引言

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提出和实施是以他科学的育人理念为指针的,他的“以 德为先”的德育首位思想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全面发展的 思想以其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对当前高校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教师观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有关德育教师 素质的阐述对于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研究方法

文献法

本文是以《论语》这一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系统阐发了孔子德育方法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我首先认真研读了《论语》,在研读过程中还阅读了朱永新、程晋宽、鲍寅初的《中国道德教育》、刘韶军的《儒家学习思想研究》、丁冠之、王钧林、刘示范的《儒家道德的重建》、 牟钟鉴的《儒学价值的新探索》、骆承烈的 《孔学研究》、蔡尚思的《孔子思想体 系》、鲁洁,王逢贤的《德育新论》、祖嘉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梁桂麟,徐海波的《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等著作和大量的学术论文,为自己的论文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开阔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比较研究法

在文献综述的整理过程中,对关于儒家德育思想在现代社会德育中的成功实践的文献整理过程中,我分别对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台湾、香港及澳门地区的德育的成功实践和儒家德育思想在新加坡和韩国的德育中的成功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许多关于把儒家思想应用于当前道德教育的有益的启示。

系统分析法

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也是把它作为一个体系从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形成的基础和依据、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客观论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运用系统分析法进行全面客观分析。

讨论与分析

一、孔子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之风愈演愈烈,许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不惜重金进行智力投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极为迫切,而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是否健康发展卻充耳不闻,导致有些同学除了读死书其他都不会,上个大学还要父母来当小工。而有些教师也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把学习成绩的优劣看作是评定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德育工作往往被忽视且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师资力量的扩充,在教育理念和方针上过于注重对知识的培养,而逐渐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体系的教育。试想,如果如此发展下去,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怎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以曲靖师院为例,映入你眼眸的有:情侣之间的不文明恋爱—湖边拥吻、桥上拥抱、食堂搂腰;公交车上、图书馆出现抢占座位的现象;食堂里出现剩菜剩饭现象等等。所以德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它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

发达[1]。

二、孔子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孔子“十二字”教育方针的当代要求

孔子是中外闻名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实践都非常丰富。但是集中一点来看,他办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或者说他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论语·述而》第六章中的十二个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 仁、游于艺。”“志于道”是指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据于德”是指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依于仁”是指掌握正确的处世本领,“游于艺”是指悉心研习“六艺”。如上所述,孔子的这十二字教育方针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属于德育的内容,“六艺”则包含了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孔子的十二字方针充分反映了他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同时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2]。从孔子“以德为先”教育思想的提出,到他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施,我们不得不赞叹于孔子作为一位世界闻名的教育家的伟大,不得不折服于他的教育智慧,因为2500年后的今天,他的这一育人理念对我们高校的德育工作依然起着指针的作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表明这一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但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今天我们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十二字”教育方针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也充分证明了“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理念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重要地是我们要切实有效的把这一育人理念落实到实处,贯彻到培养学生的每一个环节中去[3]。

(二)孔子“德育过程论”的当代借鉴

孔子认为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道德认识是基本的前提,有了道德认识,才会有相应的道德情感。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坚持以及对道德义务始终如一的践行,又取决于坚毅果敢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则是其旨归。因此,孔子在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视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考察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曲靖师院目前存在的偏失现象主要表现在: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曲靖师院的教育职工普遍认为在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而被教育者只有听从、接受的权利。在教育的实践中忽略了被教育者——也就是学生的个人想法、感官,往往使得教育适得其反。

2.曲靖师院的教育职工在教育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单纯的依靠说教的方式强行向学生灌输道德教育,以及管教的方式强行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教育中抹杀了知、情、意、行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

3.重视社会需要,轻视学生个体发展需要;重视他律轻视自律,重视理论轻视实践[4]。

针对上述现象,结合孔子的“知、情、意、行”的四阶段的整合方式的成功尝试,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必须在知、情、意、行的有机整合上下功夫,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1.创新和丰富“知”的德育内容:我国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现代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除了应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全面优良的道德素质。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内容要包括:大学生有崇高的抱负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与平等观点,正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有强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较强的学术活动和创新,诚实守信,善于自律;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挑战,竞争。简而言之,应该是受过教育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专业知识和道德,可以充分发展[5]。

2.重视和发挥“情”的桥梁作用:孔子认为任何道德品质都包含有认识的和情感的两种因素,只有认识的而没有情感的因素的介入,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道德儒家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价值的。所以他非常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甚至他通过以扮演诗歌、音乐等的方式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反思我们的过去,道德有些僵硬,简单,忽视文化情感的作用[6]。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强的方面: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榜样,良好的监管他们的感受,并努力提高学生的情绪,使其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自控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健康的情绪影响集体和同学。其次,创建一个良好的情境无菌环境。一方面,建设一个美丽、文明的校园环境,以促进学生发展充满活力,樂观,健康高尚的情感。另一方面,一个令人愉快的和生动的文化,集体的和谐协调,使学生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加强集体积极情绪。此外,课堂和课外德育咨询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外心理健康咨询类机构,通过渗透进教室,日常生活中,以个人谈判、组织培训和其他形式指导学生学习,使其学生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德育富有成果[7]。

3.增强和锻炼意志的自律性:孔子认为道德意志总是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为此他通过立志、树信、有恒的要求加强意志锻炼,而今的大学生在道 德意志方面同样需要加强[8]。

(三)孔子“个别差异论”的当代启迪

孔子关于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心理学思想,是他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如果把孔子的差异心理学思想,与其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同一思想相比,那就不难看出,孔子的差异心理学思想确实要系统而深刻得多。完全可以断言,孔子乃是我国古代甚至世界古代具有丰富差异心理学思想的第一个教育心理学思想家。”孔子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了较系统、较全面的考察与论述。他认为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能力、性格等各个方面。关于智力的个别差异,分为智力类型的差异和智力品质的差异[9]。

孔子对于学生的性格特点的这种全面和深入了解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学习。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孔子关于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依据他自己的差异心理学思想,并通过长期教育实践而总结概括出来的。 大学生是由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个体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群体,个人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不同,他们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学生的个性气质、心理状况也都存在着差异,使得他们接受教育的情况也不会相同,个体差异较大,这也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个性气质、性格上的差异表现的更加显著。 孔子以差异心理学思想为依据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地启示。依据大学生的性格差异,把握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既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加深入化,又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帮助学生优化自己的性格,使他们的性格结构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10]。

三、孔子德育方法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一)“愤启悱发”法的当代运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启发诱导法是孔子德育方法中极具价值的部分。在当前形势下,改进德育方法,克服注入式,实行启发式,是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既相当紧迫又有着一定难度的课题。借鉴孔子启发诱导式教学,批判地吸取其合理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德育方法的改革创新。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愤”是学生经过思考理解了其中一部分含义,但又未能彻底弄清楚,这时学生很着急。孔子认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学生就有很大收获,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悱”是学生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十分着急。教师只有在这时候给学生指点一下,才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在探求某种道理而未达到目的时,老师才予以开导指点,使之得其真义;只有当着学生欲言而又找不到表达思想的词语时,老师才可以提示以促其用辞通达。在孔子看来,德育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愤”与“悱”的时机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就容易使他们豁然开朗,触类旁通,自觉躬行,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11]。

二是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说,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矛盾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热情之间的多方面的指导,激发学生的热情,所以,他们好学。国家音乐学院认为,不仅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而且还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原来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自由,其结果将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教学方法;限制、压抑学生的热情将无法提高教学的质量[12]。我们之前的做法道德教育是单向灌输,特点是老师说,学生听,教师是信息的来源,学生是接收器。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成为单向灌输一个全方位沟通,不仅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沟通,而且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交流。因此,对学生的主要突出的心灵和思想的影响,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克己内省、学思结合”法的当代运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我教育修身是指个体的修养,主要是指道德品质的修养,从本质上说,它属于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孔子十分重视修身的方法,他提出了“克己内省”、“学思结合”等道德修养的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核心之处是要达到使个体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因此,孔子有关“修身”的理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在德育过程中要确立学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这是使德育方法有效的重要前提。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重视他律教育,忽视自我教育。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道德教育中对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现代德育应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者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相互作用并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的活动,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关系,创设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必要前提。我们可以通过理论研究法、心得体会法、思想小结法使学生在“博学”与“慎思”中加强修养,通过温故知新、自我鉴定的方法内省、自察[13]。

1.论研究法是指通过政治、道德理论的研究,使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得到自我提高的方法。在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和热情,研究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采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

2.得体会法:这意味着学生经常写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所以他们要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道德。具体地说,它是教师应该指导和督促学生开发记日记,写经验,谈谈学习好的学习经历,思维习惯,因此,他们靠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来实现思维和自律持续升华。

3.想小结法:总结是通过思维,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自我教育,正确选择自己的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学生老师应该彻底实用,通常要求学生及时的总结确定指导思想和正确的思維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总结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清晰目标的方向和努力的优势和劣势,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字写作能力。

(三)“诗乐熏陶、交往观摩”法的当代运用

寓教于情,注重感染教育。诗乐熏陶法、交往观摩法是孔子道德教育方法中特殊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诗乐之教”着重在教。“诗乐”是“教”之形式,“教”是“诗乐”之内容。“以诗乐为教”、“寓教于诗乐中”,这就是孔子诗乐熏陶法的总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其诗乐之教的目的是通过运用诗歌来进行道德教化,使弟子养成“思无邪”的品质。感染教育法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对象,尤其适用于大学生,因为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加上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生活的集体程度较高,具有激发情感的良好条件,效果更为突出。

1.环境熏陶法

环境熏陶是指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道德教育方法。要发挥环境的陶冶作用,首先要因地制宜地搞好校园环境的设计,创设优美、舒适、整洁、安静、方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建立积极向上、和谐融洽、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学校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道德教育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受到道德和人类精神的影响,例如,你可以设定著名古代道德在校园广告牌,校园宣传媒体有意识地传播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邀请外部专家和学者讲座,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情感激发学生达到内在的道德。古老传统的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校园环境按照科学、实用、教育效果的原则,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发挥其德育功能。值得强调的是,校园环境,既是基础设施“硬环境”,又是教师精神的工作和其他“软环境”,必须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自然会尊重有学识、有道德的人,而不学无术,品德败坏的人会遭到鄙视和孤立[14]。

2.艺术感染法

孔子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文艺作品对人思想的潜移默化,对人精神的丰富涵养,对人品格的完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他对诗经、音乐的教化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充分肯定了两者对人立身成性的作用。 艺术感染,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的欣赏活动、评论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艺术感染实际上是一个审美方面,是一个“教学艺术”的方法。它的艺术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能够欣赏的文化和审美的角度来看,培养品德,丰富精神生活,帮助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必要的。而要艺术感染,首先,培养学生欣赏的兴趣。介绍创意背景等一些文学或艺术作品,绘画内容和轶事等,联系学生的经验和背景,导致心脏升值。其次,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欣赏能力识别、组织书评,批评人士和其他活动,引导积极、喜欢文学和艺术作品有了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味,抵制低俗的事情,能够分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第三,以刺激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孔子道德教育及其价值的合理利用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对刺激学生的惊讶、敬佩、尊敬、赞赏和其他情绪反应有着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练习,实际创造性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

3.群体感染法

孔子认为,在增进道德、完善品质的过程中,朋友切磋、同学交流、相互劝勉、相互激发是十分重要的。朋友之间,互相批评,兄弟之间和睦共处。他指出了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行为要求。他的学生曾参对先生的交友之道进一步作出了阐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群体感染的方法有着共通之处。 群体感染也叫交互感染,指在一个群体中,受感染体感染的各个个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况。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比比皆是。例如,许多人看球赛看到一场精彩的比赛同样的感染比一个人强得多。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会感觉舒适,生活在一个集体停滞会感到缺乏能源,萧条的感觉。所以古人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个体在群体中受感染的感染强度是加强还是削弱,要看个体与群体受感染的就会在群体的影响下增加,否则,就会削弱个体感染的强度,甚至可能使个体的感染强度向相反方向发展。道德教育运用感染方法,就是要善于培养 群体的顺向情感,使其产生倾向感染去影响个体,使个体增强或激发顺向情感,削弱逆向情感,并尽可能使逆向情感向顺向方面转化和发展,从而使个体在积极、健康的环境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四)“文以载道”法的当代运用

寓教于文,专业课程渗透道德教育早在古代社会,教育家们就提出了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要把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把道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据此来实现其德育理想。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似乎道德教育只是德育老师的事,与其它课程内容无关。事实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仅靠德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有关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师也应该注意结合本课程特点,适时进行德育教育:首先,我们应尽一切可能,利用一切条件,挖掘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德育资源,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 其次,即使是自然科学领域,也同样可以发掘出有价值的德育资源。因此,一个真正的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领域取得成就,而且是一个精通教育的人员教育艺术家。今天在我们的学院和大学专业老师真的有必要加强这一质量培训。事实上,使用专业教师权威微妙,意味深长的方式,“渗透”类型的道德教育比其他形式的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再次,充分刺激内需和调动学生道德哲学,“我(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他(老师)需要”的潜在道德理性教育是正确有效的。

结语

孔子作为我国教育界的开山鼻祖和一代宗师,已化作尘埃飘散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时空,但他作为教育家的思想光芒和执着于教育的崇高精神却永远闪烁在中国教育文化的灿烂星空上,滋润着中国教育的每一寸沃土。孔子已成功运用的这些道德教育方法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曲靖师院的教育现状进行比对,结合孔子的教育理念,发现了一些当前我国高校在教育策略上存在的偏差。所以我们更需要结合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活学活用,要在他的德育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性改革,以更适应现代道德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孔子研究所编.孔子研究论语集[J].山东:齐鲁出版社,1984,(9).

[2]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中华孔子研究所.孔子研究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梁桂麟,徐海波.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匡亚明.孔子评传[M] .山东:齐鲁书社,1985.

[6]王常则.孟子[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7]中華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主编.说苑·杂言[M].北京:商务印书社,1979.

[8]庞海坡.关于“德育首位”问题的思考[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9]李世芬.论德育过程及其规律[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1,(7).

[10]刘小兰,邬海明,陈行龙.整合知情意行提高德育实效[J].江西: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4).

[11]叶扶荣.蔡元培.德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12]郭建新,叶国英.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缩短知与行的距离[J].北京:人大复印资料,2002,(3).

[13]叶松庆.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J].北京:人大复印资料,2003,(5).

[14]徐辉,蔡志良.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探索[J].北京:人大复印资料,2002,(8).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孔子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