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桥:农家乐是挣钱的“好路子”

2017-04-13尹邦明

当代贵州 2017年8期
关键词:村容村貌腊梅农家乐

尹邦明

如今,贵阳市乌当区王岗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花桥创办自己的农家乐,去年她的收入达到60多万元。

2月9日,距元宵节还有两天。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村民花桥很早就到集市上买灯笼、红烛和汤圆……虽然开农家乐很忙,但这些事每年她都会亲自操办。

中午12点多,花桥和她小儿子在自家的农家乐“腊梅花院”挂上红灯笼,又将院子前前后后打扫了一遍,看到有客人来吃饭,她便放下手中的扫帚,忙活生意。

花桥说,生意好的时候,晚上9点过才能歇歇脚。到了周末或节假日,还得为客人的停车位发愁。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但花桥的生活因为农家乐得到了极大改善。去年,她开办的农家乐纯收入达60多万元。

“与以前相比,现在日子好多了。”30出头的花桥是土生土长的王岗村人,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很苦。

“那时候王岗破破烂烂,道路坑坑洼洼,遇到晴天刮风,灰尘四起,吹得满脸都是。”花桥说,几乎家家过的都是穷日子。

“一年中,春节是唯一能吃上肉的日子。”花桥回忆,每到过年,父母都会买半个猪头煮成一锅,这一锅一直要吃到元宵……春节成了花桥最大的期待。

清贫的家庭不只平常吃不起肉,甚至还供不起她上学,初中毕业后的花桥就再也没进过校門。

2007年,在深圳打工的花桥听父母说村里正鼓励大家办农家乐。在村里的老人眼中,农家乐就是个新鲜玩意儿,花桥觉得,这是个挣钱的“好路子”。

王岗村是一个布依族村寨,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有杀年猪、吃“庖汤”的习俗。当时村委会与村民协商,决定以“庖汤”为主打,将王岗村打造成一个生态旅游文化村。

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乌当区政府将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村里面貌焕然一新。花桥创办的农家乐,取名“腊梅花院”,寓意腊梅瑞丰年。

“刚开始的时候,担心游客少,没生意。”花桥道出了当时参与农家乐村民的心声。为了减少村民负担,打消村民顾虑。政府将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一手抓,并和村民各出资一半改造屋舍、厨房,建起系列配套娱乐设施。慢慢地,王岗村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泡汤第一村”。

当地政府还围绕农家乐,规划设计了农家乐园区、绿色田园区、休闲娱乐园区,建起了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出一条游客有吃、有玩,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吃庖汤的四季产业链。

此举不仅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更让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007年的3000元增加到2016年的10900元,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致富实现共赢。

“腊梅花院”旁,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水车悠悠地转动,水面上几只鸭子欢快嬉戏,顺着小河望去,古色古香的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让人陶醉。(责任编辑/李 坤)

猜你喜欢

村容村貌腊梅农家乐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
杂谈农村的变与不变
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新途径、改变村容村貌
农家乐
我的手里拎着一只旧木桶
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腊梅
加快推进河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