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比赛”变为“展示”如何

2017-04-13陈希荣

甘肃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名次学区艺术节

陈希荣

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所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像媒体所报道的杭州市许多学校,为了能在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上获得一个好名次,“音乐老师特别忙”,“许多学校都拼了”,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相违背,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误把比赛获得的名次或证书当成了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从而使学生、家长、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产生偏差,其不良导向不可小觑。

其实,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是一项重在基础,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的“慢工程”,像杭州市部分学校的做法,正好反映了其艺术教育的薄弱和不足,面对艺术节“大考”,顯得捉襟见肘,所以才“特别忙”,“都拼了”。

笔者所在学区,曾有一位重视艺术教育的小学校长,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全体参与多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坚持数年,学生升入中学后成效凸显出来。在学区、全县艺术节中,唱歌、舞蹈、乐器、绘画、摄影、书法乃至武术、体操、中长跑等等,绝大部分获奖者都出自这所小学。笔者所在学校,前两年也有一位音乐教师,平时就注重培养歌手、乐器演奏等,在每年学区、全县艺术节展演中,学校并未出现“手忙脚乱”现象,只是把平时编排的节目拿出来,稳扎稳打,最后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为学校争得荣誉。而这位音乐教师调走后,学校没有专业音乐教师,遇到“艺术节”之类的活动,便大张旗鼓,停课加班搞,但学生毫无基础和“功底”,效果不尽如人意。

艺术教育的成绩是靠长期坚持不懈地挖掘、培养、悟道、训练而取得的,是一个久久为功、功到自然成的过程,不可能靠短期的“忙”、“拼”就能一蹴而就。即使“用时抱佛脚”般获得所谓名次或证书,那也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教育成果,只能算“取巧”,必定是“昙花一现”。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把艺术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全过程中,长期不懈坚持下去,这才能真正体现出学校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说明素质教育渗透到了学校的深层理念中。这种艺术教育,是真正的艺术素质教育,不管学生今天是否“获奖”或者“成功”,都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而重要作用,伴随成长,受益终身。如是,才是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踩好”为比赛和提素质的“平衡木”呢?笔者觉得可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两方面做起。学校方面,要正确处理艺术教育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把艺术教育放到重要突出位置,作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来搞。这样,在遇到“艺术节”之类的活动时就用不着“忙”、“拼”了,而且也会取得好成果。教育主管部门,要倡导学校艺术教育的过程性,淡化或者取消临时性的比赛或评奖。评价的“指挥棒”变了,“名次”或“证书”自然也就淡化了。或者把各级各类艺术节的“比赛”变为“展示”,“比赛”不可避免要决出“名次”,颁发奖牌;而“展示”就不一样了,评不评“名次”显得不是很重要。变“比赛”为“展示”,同样可以检验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激发中小学生的艺术创造活力,也丝毫不影响“观众”从一场艺术盛宴中获得的审美愉悦感。如是,举办艺术节之境界、效果、目的同样达到了,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名次学区艺术节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划船比赛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