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诉求与回应:“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

2017-04-12董阜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高校教师教学质量

董阜平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诉求与回应:“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

董阜平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在“互联网+”时代,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本位的回归、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需要及高校重塑教学支撑机制等,都亟待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应时构建。但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理念落后,教师培训服务保障系统不全,教学模式僵化,缺乏针对性和高效性,更不能彰显“互联网+”时代教学主体的个性化和协作式发展。为此,需要以“促进教学创新”为目标,以“教学学术”理念为根本,以“有效学习”为中心,有效构建我国“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新一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刻影响并改变了原有的大学教学模式、管理、理念等诸多领域。在“互联网+”进程中,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多元化需求迫使高校功能由传统纯粹的教学管理转向对师生教与学的全方位支持服务。因此,互联网与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跨界融合,产生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支持服务模式——“互联网+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从计算机到多媒体再到互联网,从‘辅助教学’到‘支撑学习’,不仅突出了学习者从被动地位到主动地位的转变,也预示着互联网技术从‘工具’地位逐渐走向‘环境’熏陶。”[1]因此,“互联网+高校教学支持服务”的兴起将引领高校教学领域的新变革,完善并创新以教师发展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支持服务模式。[2]

一、“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顺应了“互联网+”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对教学本位回归的呼唤

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界理应重新检视高校的历史使命与前进方向。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大学必须对卓越教学承担更大的责任。[3]各国也基本达成共识: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学,高校忽视教学的局面必须得到扭转。[4]因此,追求教学本位的回归日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焦点。

我国早在1992年就明确高校工作主旋律是教学工作,且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校的永恒主题。[5]随着计算机技术、交互式软件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体现出极强的开放精神,也促使高校教学生态更加开放融合,学习活动也越发体现出时空化、泛在化和移动化。因此,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高校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以助推高校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目标,即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构建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以切实满足教学本位需求,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大任务。

(二)契合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改革中对教育质量保障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及数字化所带来的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各国不断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日益重视高校教学质量水平。马丁·特罗曾指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教学质量已受到严重威胁[6],受到高等教育界极度关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明确指出:“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7]因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教育机构尤其重视教学质量,进而加大了高校内部的教学支持服务建设,如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等,支持高校教学发展的服务机构及其他长效服务机制等。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结构迈入了混合式阶段,线上、线下的课堂教学互相结合成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趋势;高校教学活动的结构得到重塑,高校教学更富媒体化和技术智能化。为此,建立并健全系统而高效的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以保障甚至激励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世界范围内高校教学改革发展最理想的选择。

(三)满足了“互联网+”时代国际高等教育机构重塑教学保障机制的要求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通过对大数据与学习分析及智能学习工具的融合应用,不仅云计算、平板电脑、电子书包及TPACK等新技术和新理念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微课、MOOC、精品视频公开课等也为教学活动的创新创造了全新的应用契机;翻转课堂及社交媒体的应用也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如此,教师的教学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彻底改变。

可见,高校教学支持服务的发展既获得全面创新的大好机遇更面临诸多挑战,建构一个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已成为高校需要考量的现实问题。世界各国高校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纷纷创建现代化教学支持服务机构,如悉尼大学创设了“大学学习与教学卓越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学能提升研究中心”及我国建立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等,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提升,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在新时空、即时学习与教学环境中所构建的学习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当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中以教学管理、监控和评估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无法真正满足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而随着人们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持续升温,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也随之逐渐成为促进大学教育教学发展和体制创新的核心领域。那么,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展实际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对于这些问题的检视有助于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一)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理念落后,未能契合“互联网+”时代服务功能的新需求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全校教学事务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机构是教务部门,其重要职能就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与效果实施监控与评估,以保障本校教学质量,即教务部门通过各种教学检查、各类教学评价、年度教学考核、教学督导及学生评教等形式,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与评估。因此,许多高校教务部门下设了相应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如评建办、教学改革与质量办公室等。此类监控与评估机构属于外源性保障机制,明显缺乏高校内在的、自主的特质及对教学质量的永恒追求,也无法真正提高和保持教师改进教学的积极性,更不会促进教师拥有强烈追求教学质量的内在动机。可见,我国现有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主要以教学管理、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估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理念,并进行相关机制构建。现实境况下难以在根本上促进教学的持续性发展,非但不能有效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遑论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高效持续性发展,其教学支持服务重要职能严重缺失。因此,树立符合“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新思维,已成为促进我国高校教学可持续发展的迫切现实需求。

(二)教师培训服务支持系统不够健全,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

受到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融合互动的影响,高校教学形态逐渐出现了从昔日的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走向互联网+教学的模式。我国也在大力推动构建教师网络培训体系,构建了线下、线上培训相结合与长期、短期相结合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8]但是,当前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一,教师培训权力分散,系统性和专业性欠缺。教师网络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建设缺失,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间培训管理功能界定不清以及相互衔接不够充分,导致教师培训服务体系在专业性和系统性上存在较大缺陷。其二,培训措施不力,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高校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手段单一,机制建设滞后,支持服务力度不足,导致培训功能难以实现。[9]可见,高校教师教学培训服务支持系统构建不够健全,未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诉求。

(三)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的模式僵化,不能彰显“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协作化的新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涉及教学活动规范、管理制度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环境及硬件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配置不足。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的教学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学究式教学、务虚课程较多,忽视学习者个体的特定实际需求;线上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导致出现网上教学、网上课程开发与实际教学特定需求脱节,新的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反应迟钝,网络教学手段单一及教学质量始终难以有效提高等问题。二是师生协作化学习机制不力。教师往往对网上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与监控不力,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人际交流,对学习结果和评价过程的监控更是欠缺,因而教学评价反馈机制运行极其不畅,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也未能真正起到应有作用。因此,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优化组合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创建一个真正符合教学现实需要、兼具个性化与系统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三、有效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应植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土壤,秉持全面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理念,切实完成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使命追求。

(一)以“教学学术理念”为根本,开拓互联网+高校教学支持服务的新视野

舒尔曼认为:“将教学视为学术的一种,就要不仅仅将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更重要的在于将教学作为一种探索的过程”。[10]“互联网+”时代使教学成为学术,这将赋予大学教师深入探究教学艺术、提升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角色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传播者、管理者和表演者转变为对话者、激励者和导演。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来重构并完善教学与学习的设计理论,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具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进而不断推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同时,在“互联网+”进程中,要不断落实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推进教学支持服务机构功能的常态化。这要求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者要深入到各具体学科及课程中,使最新教育教学设计理念真正融入具体课程中并能获得有效展现,这些都为教学支持服务机构功能的扩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学支持服务活动的建设提供了新视域。

(二)以“提升教学效果”为契机,为互联网+高校教学支持服务提供经费保障

由互联网引发的新常态已然在高等教育领域有所体现,如互联网+数字校园、互联网+学习中心、互联网+教学管理、互联网+教师培训及互联网+教学评价等。这些都已为深化各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有效实现高校师生教与学观念的转变搭建互联网技术平台,且为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技能与业务水平奠定扎实基础。所以,建立强大的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必然需要各个高校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也即最终归为充足的经费保障。比如,全面加强包括在网络互联体系基础之上的网络教学系统、协同办公系统、教科研支持系统规划、数字化图书馆系统与校园“一卡通”系统等智慧校园建设,加大网络辅助高校教学平台建设的投入,共享包含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翻转课堂”和精品网络课程等网络课堂资源。因此,各高校为有效提升教学水平,纷纷按照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以教育信息化、现代化顶尖设计和高校公共服务教学平台建设为切入点,着力建设教学信息发布、网络教学过程、文化知识共享、教学管理服务等网络化、信息化平台,推进各类教学系统整合与教学数据共享。

(三)以“促进教学创新”为目标,完成互联网+高校教学支持服务的新使命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现代高校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深刻变革。现有的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出现了以下变化:教育重心已从以往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重视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课程建设深入融合网络技术,开放网络课程资源和在线网络课程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学生学习方式侧重于网络自主、个性化及游戏化学习;管理方式(教学管理、监控管理、评估手段等)将以互联网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的方式,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开创先进教学管理新理念,优化教学管理、监控管理、评估手段的各个环节,大力提高“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水平。另外,网络课程的广泛开展与应用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对教育教学创新的认知、理解和应用能力,直接或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最终成效。首先,高校教师必须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深入探究教学创新相关知识,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未来合格教师所需的信念素养、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全面掌握大数据分析能力,培育自身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融合创新的能力,真正实现从学科人到教育人的彻底转变。其次,各高等学校积极组织高校教师参加诸如在线培训、网络集中培训及混合式培训等教学创新培训,观摩培训课堂中展示的优秀教学创新做法,促使教师不断革新自身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创新能力。最后,应通过国家层面构建高效的教学支持服务机制,以便各高校共享国家卓越典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真正创新,完成高校教学支持服务的新使命。

(四)以“有效学习”为中心,构建互联网+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新体系

泰特曾提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教育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子系统,因为学生不会深思熟虑,必须为其提供学习支持服务。”[11]现代信息网络中聚合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交互功能超强的网络系统,无时空限制地进行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及混合式学习。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学信息资源平台等学习支持服务新体系的构建,已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在线学习,有利于学生获取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其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理想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应当具备创建资源服务和助学服务这两大核心能力。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深刻影响着“互联网+”时代新的教学模式的高效运行,能够有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网络课程开放教育教学所确定的目标,极大地满足学生进行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所以,需要以“有效学习”为中心,对网络教育技术平台进行全面整合,构建一个既能满足各类学习主体多元需求,又能囊括教学、管理和服务功能的互联互通的系统学习支持服务新体系平台。

总之,“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高校数字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高校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追求内涵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路径。

[1]秦炜炜.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高校教学支持服务机构的历史考察与现实透析[D].南京:南京大学,2011.

[2]王家钧.关于加强教学支持服务的体系结构、调控系统和运行质量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13(15)8-10

[3]BOK D.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J].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91,93(2):236-251.

[4]弗兰克·纽曼.高等教育的未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5]周远清.确保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J].教学改革与研究,1994(1):18-21.

[6]TROW M.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EB/OL]. [2017-01-10].http://www.eric.ed.gov/PDFS/ED091983.pdf.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7-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8]李逢庆.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9.

[9]石杰,冼伟铨.广西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0.

[10]王玉衡.试论大学教学学术运动[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24-29.

[11]史承军,陈海建.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上海开放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3(5):112-120.

(责任编辑 邓 颖)

Appeal and Respons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upport Servi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nternet + Era

Dong Fup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Anhui 236041)

In the Internet + era, the teaching support service system is imperative to construct a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egression of teaching standard of the world’s higher education, the urgent request of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need of the teaching guarantee mechanism reshaped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owever, the current teaching support servi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ackward in ideology, the teachers’ training service system incomplete in construction. The rigid teaching mode, lacking in pertinence and efficiency, cannot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personalized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ubjects in the Internet + era. Therefore, targeted at “the promotion of teaching innovation”, grounded upon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centered around “effective learning”, the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support service system in the Internet + era.

Internet + era; university teaching; support service system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7.11.003

G642.0

A

1008-293X(2017)11-0019-05

2017-03-17

安徽省教育厅2017年度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gxyq2017160);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实践路径研究”(SK2014A349);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15jyxm731);2016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0710);2017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7A0881);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中心2017年度智库项目(17NMGZK005;17NMGZK006);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科学研究项目(2016FXXSK05)

董阜平(1980- ),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高校教师教学质量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